闲置地“醒”了 空心村“活”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3 05:31 3

摘要:一边是农村宅基地闲置沉睡,成为“死资产”;一边是乡村产业项目苦于“无地可用”。土地要素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活力释放。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和省级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区,于洪区坚持党建领航,以制度创新突破农村土地资源“供需错配”难题,选定生

转自:沈阳日报

一边是农村宅基地闲置沉睡,成为“死资产”;一边是乡村产业项目苦于“无地可用”。土地要素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活力释放。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和省级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区,于洪区坚持党建领航,以制度创新突破农村土地资源“供需错配”难题,选定生态资源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村“两委”班子能力强的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作为改革“试验田”,打造出全市首例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样板工程”,为破解乡村产业“落地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于洪经验”。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曲俊铮

秋风掠过蒲河,稻浪翻滚。于洪区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内3栋“古柳人家”民宿小院,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村口“党旗红·产业兴”的红色标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村党总支书记刘安奎正热情地直播介绍:“家人们,咱村民宿正式开业啦!欢迎大伙儿住民宿、游乡村、赏风光!”几句话,引来满屏点赞。其实刘安奎自己也没想到,一年前还是长满蒿草的闲置宅基地,如今已成为沈阳市首个拿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建设许可证“三证”齐全的乡村民宿集群。

调研先行

“村里的事,让村民自己说了算”

“去年这院里杂草比窗台还高,站在村口一眼望去,空心院比村里的人还多。”刘安奎介绍,东甸子村紧邻沈阳城区,原有近200户人家。但由于村内缺乏产业,许多年轻人选择了进城务工、定居,以至于村内常住村民仅剩50余户,且大多为高龄老人。年近六十的他都可算是村里的“青壮年”。

一事当前,调研先行。得知被选定为全区试点,东甸子村“两委”班子迅速行动,党员带头入户摸底,把每一宗宅基地的权属、面积、房屋现状、农户意愿绘成“一张图”,同时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征询意见。

“房子没人住就没了人气儿,干啥也比空着强!”发展民宿的构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大家还主动出谋划策,有的提出保留村里的老槐树作为景观,有的建议融入东北乡村文化元素,让项目更有特色。

“基层吹哨、部门报到”

“宅基地改革涉及审批环节10余个、部门30多家,任何一个环节‘卡壳’,项目就可能‘流产’。”于洪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经济指导科科长张凯玉介绍,在村内热火朝天商讨方案、畅想未来的同时,区农业农村局迅速联合有关区直部门和马三家街道成立了工作专班,深入项目一线,在宅基地收回、资金整合、项目申报、审批协调等环节提供“保姆式”服务。

“项目推进中,村民最担心的无非是‘没了房子,也不见票子’,那我们就把‘补偿标准、股权设置、收益分配’写进村规民约,全程公示。”马三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杨奇峰说,在全力解决村民后顾之忧的同时,专班还积极争取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的帮助指导。在市、区、街道三级推动下,村集体采取村民自愿有偿退出方式,收回3.5亩闲置宅基地,成功打通了从改革设计到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红色众筹

“村集体有了‘造血’功能”

“启动资金从哪来?”一份众筹集资方案摆在了台面上:区里统筹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乡村振兴奖补资金等政策性资金,为启动资金“打底子”;村集体将闲置资产出租、土地流转等获得的集体自有资金注入项目,让集体资产“动起来”;相邻的永安村以党组织为纽带主动投资入股,实现“共发展”。

经过红色众筹,首批400余万元资金注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解决了项目的主体合规性,同时保障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仅如此,项目周边8户农户也主动改造自家庭院,发展起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点燃了“民宿+餐饮+文旅”的乡村振兴“链式反应”。

如今,仅民宿项目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的兴起让沉寂的村庄重新有了活力。村民都说:“以前村里冷冷清清,现在热闹多了,感觉村子又‘活’了起来……”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