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时节,记者再次前往大青山,探访这一革命纪念地的红色遗迹和绿色发展印记。80多年前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这片土地上,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漫山遍野的林果和庄稼、掩映在绿树浓荫下的漂亮民居和大小厂房、天蒙山上雄伟壮观的沂蒙蓄电站大坝、彩蒙山下热火朝天的双堠
初秋时节,记者再次前往大青山,探访这一革命纪念地的红色遗迹和绿色发展印记。80多年前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这片土地上,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漫山遍野的林果和庄稼、掩映在绿树浓荫下的漂亮民居和大小厂房、天蒙山上雄伟壮观的沂蒙蓄电站大坝、彩蒙山下热火朝天的双堠水库建设工地,昭示着大青山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大”“青”山。
在临沂客户端讯时光流转,硝烟散尽,但大青山的红色基因依然根深蒂固。从1944年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建立,到1997年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落成,再到2006年沂南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和2012年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先后建成开放,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教育基地。大青山始终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我们学校坚持通过‘楼道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沂南县双堠镇大青山小学校长贺洪民指着教学楼一楼文化长廊上的一组“重走突围路”图文,向记者介绍。暑假期间,空旷的楼道里,这些大红底色的文图版面愈发显得醒目。
大青山小学的西邻,是大青山突围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贺洪民向记者介绍,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教育,除每年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和参观纪念馆外,还借助班会、升旗仪式、班级墙报和黑板报等形式,强化对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建起教学楼后,该校又利用走廊和楼梯间的墙壁打造了红色文化长廊。今年清明前夕,学校还组织学生配合镇里开展为烈士“描碑”活动,让陵园里的烈士纪念碑、墓碑焕然一新。
“大青山烈士陵园是1944年由当时费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盆泉区东梭庄建立的,将散葬在各处的300多位烈士迁葬到这里。”站在牌坊式建筑的大门前,沂南县双堠镇副镇长陈晓伟介绍,陵园于1984年进行了维修扩建,墓区前的“抗日烈士公茔”三角石碑也是那时重建的。2006年,陵园再次修建,并建起了大青山突围纪念馆。2015年1月,大青山烈士陵园被公布为临沂市第一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
在大青山的另一侧,1992年在费县李行沟建立了“大青山战斗突围旧址”纪念碑,1997年11月建起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纪念亭,又先后建设了纪念广场、抗大碑林、烈士雕塑等,并将当地学校马头崖小学和薛庄镇中学分别命名为抗大小学、抗大中学。
费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聪介绍说,在大青山胜利突围旧址建设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现已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阵地。自2012年建成开放以来,纪念馆已累计承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组部组干学院、国防大学等各类班次10800余个,累计培训学员达55.76万人,接待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265万余人次。
革命精神历久弥新
走进费县马头崖村,在黄家圈村口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愚公队”群像雕塑。“愚公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头崖村十几位老人自发组成的治山造林队伍。这群平均年龄近60岁的老人每年有300多天在山上度过,8年整治了8座荒山1100多亩,栽植用材树10万株、经济树近3万株,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曾担任“愚公队”队长的苏立圣是一位退伍军人。1941年大青山突围战结束后,12岁的苏立圣跟着大人一起帮着打扫战场、清理遗物。当时,进行战后统计工作的十支队孙队长等人就住在苏立圣家里。那段时间里,苏立圣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1945年8月,刚满16岁的苏立圣就参加了八路军,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在淮海战役中右腿负伤,落下了终身残疾。1950年退伍回乡后,他担任党支部委员、生产队长等职务,积极参加家乡建设,用一生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大青山的红色基因,不仅来自突围战的壮烈,更源于抗大一分校在这里播撒的革命火种。作为抗大14所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的分校,抗大一分校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革命教育的史诗。
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2月在陕北延长县建立,随即东渡黄河,来到山西太行山地区。1939年11月,校长周纯全率1300余人由太行山南麓挺进沂蒙山。学员们冒着风雪严寒,避开日军封锁,总行程3000多里,于1940年1月5日抵达沂南东高庄。
纪念馆展柜中摆放的文物,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艰辛:1991年在费县周家庄发现的公文包、教材和学员登记簿,纸张泛黄却依然字迹清晰;抗大学员公进华捐赠的学员笔记,字迹小而密却极为工整,只为节约纸张;抗大学员赵复华捐赠的草鞋,用麻绳、线和布条编织而成,虽简陋却被珍藏了70多年……这一件件珍贵文物的背后,是抗大学员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写照。正是这种紧张艰苦的学习与训练环境,磨炼了他们的革命意志,增强了他们的群众观念。
抗大文工团的创作,更让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他们创作并演出的《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和剧目,唤醒了群众的革命意识,让“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沂蒙大地生根发芽。
同心赓续鱼水情深
暑假期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助梦”支教团来到费县薛庄镇八一爱民学校(辛锐小学),开展“七彩假期”暑期支教活动,为乡村青少年儿童送去知识与关爱。在此之前,海军某部调研组于6月16日到结对援建的“八一爱民学校”——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和换于红军小学调研军地双拥共建工作并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向两所学校各捐赠助学金10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时代旋律,在沂蒙这片热土上从未间断过。在烽火岁月里,共产党、八路军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赢得了沂蒙人民毫无保留的拥护和爱戴,沂蒙百姓用最朴素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之歌,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深情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大青山突围战我方共有500多名伤病员,其中200余人被就地掩护。他们在敌人的反复清剿中安全生存,这是山东抗战史上的奇迹,也是沂蒙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的拥军热情更加高涨。沂南县“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处处以雷锋为榜样,照顾烈军属、五保户,慰问部队官兵,爱党爱军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渝;“沂蒙新红嫂”朱呈镕,二十多年来走边关、进哨所、上海岛、下连队,走访慰问部队600多次,总行程50万公里。
军民一家亲,人民子弟兵也一直真情反哺革命老区,心系老区的社会发展,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临沂军分区2016年起结对帮扶沂南县岸堤镇兴旺庄村,从村民最关心的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新修通路6万余平方米,让村民喝上了自来水,实现全村农田水利灌溉,改造危房23处,引进光伏、种植园等产业,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济南军区在费县、沂南、平邑等地援建多所“八一爱民学校”,2014年至2015年在沂南县实施“扶贫、助学、送医、绿化”四项工程,第26集团军“沂蒙旅”官兵义务植树12.7万余株,绿化荒山2000余亩;济南军区总医院帮扶沂南县妇幼保健院及6家乡镇卫生院,捐赠价值300余万元的医疗器械,服务范围超过31.8万人……
如今的大青山,松柏更加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板栗、山楂果实累累。当秋风掠过五道沟时,仿佛还能听见司号员齐德那穿透硝烟的军号声,还能看见邱则民、程克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钢铁防线。正午耀眼的阳光,投射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前的群雕上,投射在广场两侧的八尊塑像上,更加光芒万丈。这些英勇无畏的先烈们从未走远,他们化作了沂蒙山间的清风,守护着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培志
编辑:吕金妮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