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太行山脉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的壮举;80年后,在以左权将军名字命名的左权县,那些镌刻在山河间的抗战记忆,正通过一个个动人故事,穿越时空,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炬。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太行山脉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的壮举;80年后,在以左权将军名字命名的左权县,那些镌刻在山河间的抗战记忆,正通过一个个动人故事,穿越时空,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炬。
文物无言,却藏着最鲜活的抗战记忆
在左权县,有一位名叫王艾甫的老人,用一生践行着“守护红色记忆”的承诺。这位古稀老人将毕生收藏的数万件抗战文物无偿捐赠,让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西河头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阵地的馆藏愈发丰富;耄耋之年,他又将个人斥资 200 多万元创办的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内11224件文献资料、2583 件民俗实物一次性捐给家乡。
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名誉馆长王艾甫给左权独立营指战员讲述独立营的光荣历史
十多年来,王艾甫既是馆长也是宣讲员,为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张泛黄的战地家书,记录着战士对家人的思念与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把布满锈迹的大刀,曾在夜袭敌营时劈开胜利的道路;一枚残缺的徽章,见证了左权独立营战士们 “宁死不屈” 的誓言。截至目前,经他讲解感染的受众已逾 20 万人次,而这座纪念馆也成为左权乃至太行山地区的红色地标,先后被授予省、市、县 “国防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让冰冷的文物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教材。这位 “2015 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用半生收藏、一生奉献,让散落的太行抗战记忆得以汇聚、传承,用行动诠释了 “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的初心。
百岁老兵一句话回忆,是左权将军的温情
在左权县的抗战记忆里,百岁老兵刘自力的故事,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珍贵纽带。 他是为数不多当年亲眼见过左权将军的人,也是那段烽火岁月的鲜活见证者。
抗战时期,刘自力曾是左权独立营的一名战士,后来因懂技术,被调往八路军梁沟兵工厂工作。彼时他年纪尚轻,被安排在后勤岗位,负责为厂里的首长服务。一天,左权将军到兵工厂视察,兵工厂厂长陈志坚嘱咐他给首长倒杯水。第一次见到将军的刘自力有些紧张,端着水杯走进里屋时,脱口而出喊了声“左叔叔请喝水”。一旁的厂长连忙提醒:“八路军里要叫同志或首长,不能叫叔叔。” 没想到左权将军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说:“老百姓这么叫,亲切,没关系。”
左权独立营102岁老战士刘自力,在纪念八路军总部授予左权独立营战旗80周年座谈会上独立营战士向老英雄致敬
这句温暖的话语,连同左权将军平易近人的模样,深深印在了刘自力的心里。多年后,当时已是百岁高龄的他,仍能清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甚至记得将军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在左权县挖掘抗战史料的过程中,刘自力的讲述成为填补历史细节的重要素材,他用亲身经历,让年轻一代得以窥见革命先辈的温情与担当。遗憾的是,这位珍贵的“历史见证者” 已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故事,如同太行山上的松柏,永远守护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英雄后代接力,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左权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这是左权将军外孙沙峰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他始终以传承先辈精神为己任,每逢清明、抗战胜利日、国庆节等重要节点,都会专程返乡参与纪念活动。在左权烈士陵园,他向青少年讲述姥爷左权将军的故事:1942年5月25日,为掩护八路军总部机关和群众转移,左权将军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他的话语里,既有对先辈的缅怀,也有对后辈的期许:“当年姥爷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生命,现在的年轻人更要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几年来,沙峰参与红色活动三十余次,作报告十九场,教育青少年八千余人次,还为左权独立营相关研究撰写序言,牵线搭桥联系京、晋、闽、冀等地单位,让将军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播。
在左权,像沙峰这样的红色后代还有很多。他们带着家族的红色记忆,走进学校、社区、乡村,用最真挚的情感讲述父辈、祖辈的抗战经历。有的讲述苏亭伏击战中,战士们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击退日军;有的回忆八路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 村民们深夜为战士缝补衣裳、送军粮,战士们帮村民耕地、保护群众安全;还有的分享自己收藏的老照片、旧书信,让青少年看到 “全民抗战” 不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真实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的故事。这些来自 “身边人” 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抗战精神在口口相传中深深扎根。
跨越时空的致敬,让抗战精神照亮未来
80年前,左权独立营的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他们深入敌营收集情报、瓦解伪军,用生命守护太行根据地;80年后,这支英雄部队的战旗仍在飘扬—— 在 2015 年、2019 年两次天安门大阅兵中,左权独立营战旗作为英雄战旗,在战旗方阵中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为了让这份荣耀与精神延续,左权县与如今隶属东部战区的左权独立营现役部队建立起常态化互动:部队官兵多次回到左权,走进抗战遗址,聆听前辈故事;左权县也组织慰问团远赴福建泉州,为官兵们带去家乡的牵挂。在一次互动活动中,两次担任战擎旗手王献国,向左权的青少年讲述了训练背后的故事:为了在阅兵式上走出最整齐的步伐,展现英雄部队的风采,他每天要训练十几个小时,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却从没想过放弃。“这面战旗承载着前辈的牺牲与荣耀,我必须把它举好。” 他的话,让青少年深刻理解到 “传承” 二字的重量。
80年光阴流转,太行山脉依旧巍峨,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在左权县,王艾甫守护的文物、刘自力讲述的温情、沙峰与战旗的接力,共同编织起一张红色精神的传承网。这些故事,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过去式”,而是能让当代人触摸到的 “活历史”—— 它们告诉我们,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不仅在于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更在于军民同心的坚守、在于代代相传的信仰;它们也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爱国情怀、奋斗精神、担当意识,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
如今,当阳光洒在左权县的红色遗址上,当孩子们在纪念馆里认真听着抗战故事,当左权独立营的战旗在军营中迎风飘扬,我们知道,那段烽火岁月从未远去,那些英雄精神正在以最动人的方式,融入民族的血脉,照亮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路。
来源:红色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