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初,时间不知不觉地往前走,我心里盼着未来能有好发展,就进了武汉教育电视台,开始了新的工作。我这次当面试和笔试考官的地方——武汉教育电视台,在汉口的热闹市区,就像一颗特别亮眼的星星。
2012年初,时间不知不觉地往前走,我心里盼着未来能有好发展,就进了武汉教育电视台,开始了新的工作。我这次当面试和笔试考官的地方——武汉教育电视台,在汉口的热闹市区,就像一颗特别亮眼的星星。
汉口这儿人多车也多,热闹得很,就跟一幅活灵活现的城市画似的,到处都充满了活力。电视台的位置特别好,离汉口火车站特别近,走五分钟就到了。这方便的交通就像一根线,给电视台带来好多人,也让它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我走进电视台,一下子就感觉到那种年轻的劲头。一看啊,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20岁出头,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就像早上刚升起来的太阳,浑身都是青春的气息,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不过有些新人,连新闻是啥样都不太清楚,工作的时候偶尔还会犯迷糊,让人看了怪心疼的。
我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兴奋、渴望又充满激情的脸,一下子就想起好多年前,我在成都刚进报社的时候。那时候我不也跟他们一样,心里揣着梦想,盼着以后能过得好吗?年轻真好啊,有胆子去拼,去追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时候,王智锋主任笑着走过来,跟我仔细说了说电视台的情况。他说这些年轻人是电视台新招的记者,现在还在试用期呢。按照规定,三个月之后得看他们表现咋样,再决定他们能不能留下。说完,王主任就提议我跟他一块儿去中南政法大学,电视台在那儿专门办了个招记者的招聘会。这种事儿我肯定乐意去啊,说不定能找到特别厉害的人,给栏目添点新力量呢。
后来啊,有一所大学的学院院长特别热情地邀请我,让我去给他们学校的学生讲一堂新闻课。我就专门去了。上课的时候呢,学姐李一墨给我当助手。李一墨后来应聘进了电视台,在这堂课上,她可积极了,帮我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还主动跟学生们互动交流。她就像一座桥一样,让课堂的气氛变得特别好,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起来也顺顺当当的。
讲课的时候,我靠着自己在新闻行业这么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把新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简单明白地讲给学生听。为了让学生们知道新闻工作到底有啥意义和价值,我还说了普利策的一句话:“要是一个国家像一条在大海上航行的船,那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得在茫茫大海上观察所有东西,看看有没有啥意外情况和危险,然后赶紧发出警告。”这个比喻特别好,就像一座亮闪闪的灯塔,一下子让学生们明白了新闻工作在社会里有多重要。
我还跟学生们说了一些我自己采访的时候遇到的真事儿。这些事儿就像好看的珍珠一样,把新闻的魅力和价值都展现出来了。有的事儿特别惊险刺激,有的事儿又让人感觉很温暖、很感动。学生们听得入迷了,课堂上时不时就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啊,既是觉得我讲得好,也是对新闻行业的尊重和向往呢。
我对武汉教育台那个《我爱武汉》的民生新闻节目,老早就了解得透透的了。这节目就像一面特别清亮的镜子,把武汉市民的生活啥样都照出来了,城里的烟火气和人情冷暖都展现得特别到位。
这节目可有自己的特点了,特别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它没光盯着那些高楼大厦和热闹的商圈,而是钻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开心事儿和烦心事儿。社区里邻居之间唠的那些家常,城市建设里的各种事儿,在节目里都能看到。不管是街头巷尾小吃摊的变化,还是老小区的改造工程,都成了节目里活生生的内容,让观众坐在屏幕前就能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活力。
我还没到武汉教育电视台上班的时候,就靠着我以前积累的那些资源,给《我爱武汉》节目提供了好多特别有用的新闻选题。这些选题啥都有,像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文化活动啥的。就好比给节目加了好多新鲜水一样,让节目内容丰富多了。从讨论城市交通堵的事儿,到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每个选题都藏着我对这座城市和新闻工作的喜欢。
我在报社上班最后那俩月,就开始慢慢接手选题策划会、改稿子还有编前会这些重要工作了。我靠着自己学的那些专业知识和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把这些事儿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在选题策划会上,我带着大家一起想办法,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找新闻素材,想出新鲜的选题点子。我知道,新闻就得有新鲜劲儿和独特的地方,只有多开动脑筋,才能发现藏在平常生活里的亮点。
改稿子的时候,我一直都特别认真,每个字每句话我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我知道,新闻稿写得咋样、准不准,直接影响着节目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每个数据、每件事儿,我都得翻来覆去地核对,保证这稿子不管啥时候拿出来看,观众都挑不出毛病。
编前会上,我和团队里的人一起使劲儿,商量节目内容咋安排,哪个先播哪个后播。我们就跟手艺特别好的工匠似的,把每个小地方都弄得好好的,就想给观众弄出一个特别好看、特别吸引人的新闻节目,让他们每次看都能有点收获,能琢磨出点啥道理。
我对这个招聘会可太感兴趣了,为啥感兴趣,我心里清楚得很。对咱们栏目来说,要是能招到优秀的后备人才,那就跟给栏目灌了新鲜水似的,好处多得数不清。优秀的记者就像活泼的音符,能给栏目带来新的活力和点子,让节目质量变得更好,名气也能更大。对我自己来说,要是能找到得力的帮手,我工作压力就能小不少,处理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也能更轻松。
到了招聘会现场,我们挑了一间教室当考场。教室布置得简单但挺严肃的,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就好像在等着一群有梦想、有本事的年轻人来这儿书写他们的新闻故事。
我和王智锋主任是这次招聘会的主考官。在中南政法大学这场专门招记者的招聘会上,我们分工明确,各有各要考察的事儿。王智锋主任在新闻这行干了这么久,经验老多了,他主要问应聘学生新闻技能方面的问题。他特别在意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像采访是不是熟练、写作水平咋样、摄影摄像技术达不达标这些。问的时候,他会仔细问学生以前学习或者实践的时候是咋做新闻采访的,碰到不同的采访对象会用啥办法;写作方面,会让学生好好说说对新闻稿件结构的想法,还有咋组织语言能吸引读者;摄影摄像呢,就重点看学生对光线、构图这些关键的地方把握得准不准。
我呢,主要考察应聘学生的新闻思维。新闻思维对一个优秀记者来说可太重要了,这里面包括对新闻事件是不是敏感、分析问题够不够深入全面、有没有创新想法,还有对社会现象能不能看得透彻。我会给学生提一些现在大家都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再想想从这些问题里能挖出啥有价值的新闻点。
另外,我还会弄一些假设的情况,看看他们碰到突发新闻事件时会有啥反应,咋去想办法处理。比如说,我会问学生:“要是在一个大型活动现场突然出了意外事故,你咋在第一时间把这事报道出去,还得保证报道得准确、客观?”我这么问,就是想挑出那些有独特新闻想法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给咱们栏目添点新活力。
时间过得可真快,面试的时候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就跟白驹过隙似的,半天一下子就没了。我和王智锋主任这俩主考官仔细挑啊选啊,最后有差不多20个学生表现不错,成功进入下一轮笔试。
面试的时候,这些学生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素质也挺好。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慌不忙,脑子转得快,对新闻行业有热情,还有自己的看法,让我们印象特别深。我们盼着他们在后面的环节能有好表现,感觉都能看到他们以后在新闻这行发光发热了。
回到电视台后,我主动站出来,接下了设计笔试考题的活儿。我心里明白,一套好的笔试考题对选优秀人才可重要了。
为了让考题既科学又专业,我查了好多资料,还看了长江日报集团一位老台长写的新闻书,里面好多观点都给了我启发。这老台长在新闻圈干了好多年,经验老多了,水平也特别高。他那书就像个知识宝库,装着好多宝贵的新闻想法和实用的办法。我跟饿狼似的从里面找灵感,还结合现在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电视台的实际需求,仔仔细细地设计考题。
这些考题内容可多了,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写作、新闻分析啥的都有,就是想全面看看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咋样。
等我好不容易把笔试考题设计完,都到2012年初了。这时候啊,就好像命运给我打开了一扇新门,我新的新闻工作旅程要开始了。
我对新闻这行那可是爱得不行,也铁了心要干下去。我特别盼着能在这个新地方,和这些有潜力的年轻记者一起,写出特别精彩的新闻报道。我们会使出浑身解数,给观众带来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我相信,以后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我们能在这些难题里成长进步,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出份力。
来源:尚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