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胜利】烈火丰碑丨机智英勇战凶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3 09:21 2

摘要:掀开灶台上的铁锅,露出了地道口;挪动墙角的地砖,也有地道口;院子里喂牲口的料槽看似普通,打开槽板还是地道口……8月17日,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游客们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各处入口前啧啧称奇。

河北军民创造出多种土办法、巧战术打击敌人

机智英勇战凶虏

淀上神兵雁翎队。 河北日报资料片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首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地道战》,唱出了冀中民众抗击日寇的勇敢与智慧。

不仅如此,电影《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经典作品,也讲述了河北军民以土办法、巧战术同日本侵略者周旋的生动故事,展现出军民团结抵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

抗日战争中,河北军民因地制宜创造出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卓有成效的战法,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书写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地下长城”隐藏神兵

掀开灶台上的铁锅,露出了地道口;挪动墙角的地砖,也有地道口;院子里喂牲口的料槽看似普通,打开槽板还是地道口……8月17日,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游客们围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各处入口前啧啧称奇。

来到青神庙工事,透过长方形的小洞口,刚好能看到街上行人的脚。“青神庙的神台下也设置了隐秘的地道口。后来由于作战需要,民兵又将这里改为作战工事。这处小洞口就是一个射击孔。”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讲解员崔薇薇向游客介绍,冉庄村内的地道四通八达,各式各样的地道口有405处。

“面对日军疯狂‘扫荡’,冉庄抗日红旗不倒,正是依靠这些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崔薇薇的讲解仿佛把游客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5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日伪军集结两个团的兵力分三路进攻冉庄。冉庄民兵巧妙利用地道展开战斗,各工事火力齐开,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日伪军伤亡不断,却始终找不到民兵身影,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战斗持续了13个小时,冉庄民兵以仅轻伤一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从此,日伪军有了“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说法。

冀中平原地势平坦,除了夏秋季节的青纱帐外,基本没有其他自然屏障。根据地军民为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躲避日军‘扫荡’,部分干部群众在野外或村里挖地洞藏身。起初是低矮的单口洞穴,俗称‘蛤蟆蹲’,这种洞穴一旦被敌人发现,很难逃脱。”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华玲介绍,在斗争实践中,地道不断发展完善,由单口升级为多口互通;从单纯用于藏身,向着能藏能打的方向发展。

“地道是冀中平原军民智慧的结晶,是持久战思想指导下平原游击战术的创新。”王华玲说,地道战巧妙地改变了平原地区无险可守、敌强我弱的态势,能以很小的伤亡,取得较大的战果。

1943年2月,冀中区党委提出大力开展地道战,建设天、地、阴三通(即高房工事相通、院与院相通、地道之间相通)战斗村。1943年4月13日,冀中军区要求全区普遍开展地道斗争。

一时间,冀中地道纵横交错,冀中军民也逐步摸索出改造平原地下地形、构建立体游击环境的地道战术。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的地道结构剖面图,展示着抗日军民因地制宜克敌制胜的智慧。

“可以看出,我们的地道内设双层,下层与水井连通,可抵御敌人灌水攻击。地道里的‘翻眼’设施,则能隔离烟和毒气。”崔薇薇说,冉庄地道不仅设有指挥部、兵工厂、陷阱、储粮室等,还广设射击孔。日军来犯时,民兵通过地道灵活转移,四处出击,不仅可保护自己,还能打击敌人。

“冀中的地道加起来究竟有多长,没有精确的统计。据估算,到1944年底,大约有25000里长。”曾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长长的地道构筑起一座复杂的地下长城,埋伏其中的千百万神兵,打得侵略者魂飞胆颤、人仰马翻。

“铁西瓜”遍地开花

“‘轰隆轰隆’爆炸声接连不断,惊慌的鬼子乱作一团。‘打枪,就趁这乱劲!’李勇命令道。一阵猛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像无头苍蝇到处乱窜……”1943年5月23日,《晋察冀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爆炸英雄李勇》,记录了一次精彩战斗。

1943年5月,一股日军从曲阳出发,奔袭阜平。阜平五丈湾村民兵自卫队中队长李勇带领村游击组,在日军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毙伤敌人36人,成为当时北岳区地雷战一次杀伤日军数量最多的战例。

“这次战斗中,李勇发明了快枪和地雷结合的新战术,一改地雷战只能守株待兔的做法,打开了地雷战的新局面。”王华玲说。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地雷战,尤以冀中地区最为突出。随着冀中爆炸运动的推广,地雷战战术不断提升,发展成群众性游击战争的重要内容。

新乐市大岳镇北李庄村,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李混子制雷旧址内,一架看似平常的石碾子上,道道碾痕清晰可见。

“这个石碾子,就是当年李混子他们用来加工炸药的。”大岳镇讲解员朱家德说。

“土地雷成本仅及一颗子弹,且构造简单,民兵们把铁器、玻璃瓶、陶器等装上炸药就能制造地雷。”王华玲介绍,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在冀中屯集重兵,加强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在此背景下,地雷战因取材灵活、成本低廉得以快速发展。

1940年夏,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分区开始陆续开办爆炸人员训练班。1941年6月,冀中区党委召开组织会议期间,还专门举办了一次地雷展览会。1942年4月,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发出《关于广泛开展民兵地雷战的通报》:为不断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在全边区展开大规模的地雷战,非常必要。

爆炸运动在冀中广泛开展,各地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地雷战的花样越来越多。敌人进村时,等待他们的是丰富的“地雷宴”:脚下有踏雷,门上有吊雷,门后有弓雷,床下有拉雷,水井里藏着“蜻蜓点水雷”,树上还有“抬头见喜雷”……

地雷战炸得日军心惊胆战。为了躲避地雷,日军“扫荡”的时候常常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民兵们又发明了长藤雷,把引爆线加长,让老百姓走过去以后再拉雷。

“这些遍地开花的‘铁西瓜’,显示出冀中人民就地取材、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发展军工的创造力。”王华玲说,群众性的地雷战大规模开始后,由零星爆炸发展到雷网、雷群爆炸,由防御、封锁、围困发展到进攻、歼灭,不仅打击了日寇,还增强了广大人民的斗争信心,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荷叶军”出奇制胜

8月17日,走进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展厅里一排“大抬杆”十分醒目。这些“大抬杆”有3.3米长的枪身、0.35米的口径,都插着雁翎。

“雁翎,是大雁的翅膀和尾巴上长而硬的羽毛。雁翎插在枪的信口处,可以防止浪花打湿枪膛内的火药。”讲解员何丹向游客们介绍,“这种‘大抬杆’原本是白洋淀渔民打大雁的土炮,抗日战争时期,它们成了雁翎队的‘水上狙击枪’,百米外能打穿日军汽艇的油箱。”

1938年,日军占领新安城后,在白洋淀畔的赵北口、同口等大村镇设置了据点。侵略者开着汽艇在淀上横冲直撞,在淀边的千里堤上烧杀抢掠,尤其对白洋淀水陆主要村镇进行“扫荡”,灭绝人性地制造了多起惨案。

同年秋,日军还以“献铜、献铁”为由,强迫猎户们交出土枪土炮。针对这种情况,中共安新县委派人赶到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揭露日军缴枪阴谋,号召大家组织起来共同抗日。22名猎户当场报名,并自带“大抬杆”等土枪炮参加了三区小队,组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抗日队伍。后来,时任中共安新县委书记的侯卓夫,给这支队伍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雁翎队。

雁翎队进行水上操练,训练武装泅渡,用“大抬杆”练习射击……纪念馆内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示着昔日雁翎队队员的抗日风姿。

“雁翎队队员们水性好、善驾船、枪法准,依托芦苇荡、荷花淀及沟渠等,时而驾船,时而泅水,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展开水上游击战。”何丹说。

1943年秋,日军计划租用100多条包运船,把一批军用物资和抢掠物品从天津运往保定。雁翎队得知消息后,提前选好一个苇塘,准备伏击敌人。

9月14日黎明,雁翎队3个排100多人全部进入阵地埋伏起来。包运船经过时,他们不动声色,等日伪军的3条押运船来到时,雁翎队队员的手枪、步枪、“大抬杆”一起开火,打得日军死的死、伤的伤。仅半个小时,战斗就干脆利索地结束了。雁翎队大获全胜,日伪军被全部歼灭,物资被全部缴获。

“雁翎队在抗日烽火中发展壮大,他们从水面打到陆地,打鬼子、端岗楼、除汉奸、杀叛徒。”何丹介绍,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雁翎队利用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以牺牲8人的代价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物资。

雁翎队的战绩被党中央所了解,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赞扬白洋淀雁翎队是“荷叶军”。(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相关

妙招频出 巧击日寇

日军进村“扫荡”搜索房间,刚一用刺刀挑开门帘,趁着敌人刺刀向上抬起的瞬间,就被藏在屋内的八路军战士用刺刀刺穿了胸膛。这是电视剧《亮剑》中的一幕,再现了抗日战争中冀中军民创造的一种游击战术——挑帘战。

在冀中农村,房屋内间一般没有门,在门框上挂布帘遮挡。日军“扫荡”入室搜查时,抗日军民便利用这一特点,手握武器躲在内房,待敌人出现后出其不意进行攻击。

发起挑帘战时,头道门保持敞开制造安全假象,二道帘后布置伏击点。敌人不进院不打,不推门不打,不掀门帘不打。打完之后,迅速转移。

挑帘战是冀中抗日军民在斗争最残酷的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这段时间经常采用的战术。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抗日军民活动受限,弹药也十分短缺。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这类战斗一般都规模很小,带有一定偶然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防御战。

不仅有挑帘战,抗日军民还发明了麻雀战,“啄”得鬼子团团转。

麻雀战仿照麻雀觅食时的特点,忽来忽去,时聚时散,避实击虚。抗日军民东一枪、西一枪,扭住敌人就一阵猛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

1941年8月,日伪军向曲阳县中佐村、口头村一带进犯。利用麻雀战战法,曲阳县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李殿冰,只带了3个民兵,就打死打伤30多个敌人。

除此之外,根据地群众还千方百计地为八路军的抗日行动打掩护。

全民族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频繁的“围攻”“扫荡”,让冀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愈发艰难。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八路军、游击队只能依靠青纱帐掩护或者夜间出来打击和袭扰敌人。

然而,村庄里的狗叫声却成了阻碍抗日军民夜间行动的一个难题。每当八路军和游击队靠近村庄时,嗅觉听觉灵敏的狗便开始吠叫,而日军听到狗叫会迅速警觉并提前做好防备。

1939年秋,冀中群众忍痛打狗。一场群众性的打狗运动从冀中区发起,后扩展到其他根据地。

此后,八路军、游击队的行动更加隐蔽。1940年初,八路军在夜袭安国日军据点时,队伍静悄悄地穿过村庄,没有惊起一声狗叫。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在战利品清单上郑重地写道:“无声的胜利,当记百姓杀狗之功。”(文/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