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我带过的学生里,有个男孩叫小周,初二期末排班级 31 名,初三最后一学期模考直接冲到第 7 名,稳稳考上了市重点。他的逆袭没靠熬夜刷题,全凭 3 个 “笨办法”,普通孩子照着做,大概率也能往上冲!
“我家孩子初二期末排班级 28 名,离重点高中差一大截,初三还有救吗?”
上周接了个家长电话,语气急得快哭了。其实每年都有这样的孩子 —— 初二卡在中游,家长焦虑得整夜睡不着,孩子自己也觉得 “就这样了”。
但我带过的学生里,有个男孩叫小周,初二期末排班级 31 名,初三最后一学期模考直接冲到第 7 名,稳稳考上了市重点。他的逆袭没靠熬夜刷题,全凭 3 个 “笨办法”,普通孩子照着做,大概率也能往上冲!
第一步:别盯着 “总分” 瞎使劲,先给薄弱科目 “开小灶”
很多中游生的问题不是 “全学不好”,而是 “偏科拖后腿”。小周当时数学常年 60 多分,物理刚及格,英语却能考 100 多分(满分 120)。
他的做法特简单:把每天学习时间劈成 “7:3”——70% 时间砸在数学、物理上,30% 时间保住英语优势。具体怎么干?
数学只抓 “课本例题 + 近 3 年中考真题”:他发现中考 80% 的题都是课本例题的变形,就把初二到初三的数学课本翻烂,每道例题旁边都写 “这题考啥知识点?”“换个数字我还会吗?”。比如二次函数,他就盯着课本上 “求最大值” 的例题,自己改了 3 个数字重新算,练到闭着眼都能写步骤。
物理用 “生活场景联想” 救急:学 “电功率” 时总搞不懂,他就盯着家里的灯泡看 ——“为什么 100 瓦的比 25 瓦的亮?”“电费单上的‘度’是不是就是这个?”,还拉着爸爸一起算 “空调开一晚要花多少钱”。两个月后,物理从 62 分提到 85 分,他说:“原来物理不是背公式,是看生活啊!”
关键提醒:中游生别贪多,先集中火力补 1-2 门薄弱科。比如数学差就先保证基础题(选择前 8 题、填空前 3 题、大题前 3 题)不丢分,这些占分 70%,搞定了就能多拿 40 分!
第二步:错题本别当 “摆设”,用 “三色笔复盘法” 榨干每道题的价值
很多孩子错题本记了一大摞,考试该错还是错。小周的错题本特别薄,但每道题都像 “剥洋葱” 一样扒得透透的。
他的 “三色笔秘籍”:
红笔圈出 “错在哪一步”:比如数学题算错数,就圈出 “5×8=45” 这个蠢错误;物理题看错单位,就圈 “题目里是‘厘米’,我当成‘米’了”。
蓝笔写 “这题背后的‘坑’”:比如历史选择题里 “洋务运动” 和 “戊戌变法” 总搞混,他就写 “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戊戌变法要‘变制度’,看关键词!”
黑笔标 “下次怎么做”:比如英语完形填空总错上下文衔接题,他就写 “先通读全文找线索,别急着选答案”。
最绝的是,他每周日晚上花 20 分钟,把这一周的错题 “再做一遍”—— 只看题目,不看答案,做对了就打勾,做错了就用荧光笔标成 “死磕题”,第二天课间再啃。三个月后,他的错题本上只剩 12 道 “死磕题”,考试时遇到类似的,一眼就知道 “该绕开哪个坑”。
第三步:别被 “时间不够” 吓住,用 “碎片时间偷分法” 挤出自律
中游生常说 “作业太多,没时间复习”,但小周每天比别人多挤 1 小时,全靠这些 “见缝插针” 的招:
早上刷牙时背 “古诗文易错字”:比如 “但愿人长久” 的 “愿” 别写成 “怨”,“会当凌绝顶” 的 “凌” 别少一点,他把这些易错字写在镜子上,刷牙 3 分钟就能看一遍。
放学路上在脑子里 “过电影”:比如今天数学课学了 “圆的切线”,就边走边想 “切线和半径的关系是啥?”“老师举的例题是啥?” 想不起来的,到家第一件事就翻课本。
睡前 5 分钟 “画知识树”:比如政治学了 “宪法”,就在草稿纸上画个树干, branches 写上 “宪法地位”“公民权利”“国家机构”,每个分支再记 1 个关键词。
他说:“其实不用每天学到半夜,把碎片时间串起来,比硬撑着熬 2 小时管用多了。”
最后想跟家长说句大实话:初二中游根本不是 “定局”。初三知识点虽然多,但 70% 都是在初二基础上延伸的,只要方法对,抓牢基础、避开错题、挤够时间,半年冲 50 分真的有可能。
小周中考前跟我说:“其实我没觉得自己多厉害,就是每天比昨天多搞懂 1 道题,慢慢就发现,原来自己也能跟上。”
来源:诗意枫叶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