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的规模与强度令人咋舌。一次性出动了598架各式无人机,同时发射了31枚威力巨大的导弹。近630个空中目标如汹涌的黑色潮水,从天际直扑基辅,仿佛要将这座城市彻底吞噬。尽管乌克兰军方宣称成功拦截了大部分来袭目标,其中包括563架无人机和26枚导弹
2025年8月27日深夜至28日凌晨,基辅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城市,再度被一场自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近乎空前猛烈的空袭阴霾所笼罩。
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的规模与强度令人咋舌。一次性出动了598架各式无人机,同时发射了31枚威力巨大的导弹。近630个空中目标如汹涌的黑色潮水,从天际直扑基辅,仿佛要将这座城市彻底吞噬。尽管乌克兰军方宣称成功拦截了大部分来袭目标,其中包括563架无人机和26枚导弹,但仍有部分“漏网之鱼”突破防线,给基辅带来了难以言喻的沉重打击。
基辅的多个区域在这场空袭中遭受了灭顶之灾。达尔尼茨基区的一栋五层住宅楼首当其冲,被一枚精准命中的导弹直接击中。刹那间,整栋建筑剧烈摇晃,随后墙体开始崩塌,钢筋水泥如破碎的积木般纷纷坠落,扬起漫天尘土。官方随后发布的消息令人痛心疾首,此次袭击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23条鲜活的生命永远消逝,其中还包括4名天真无邪的儿童,另有53人受伤。伤者中不仅有普通的居民,还有在现场不顾危险进行紧急救援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英勇与不幸让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
除了令人揪心的人员伤亡,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多达225栋建筑在这场浩劫中受损,从轻微的窗户玻璃破碎,到严重的整体建筑坍塌,各种惨状触目惊心。原本繁华的街道变得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随处可见,仿佛是一座被遗弃的废墟之城。
更让国际社会为之震惊的是,部分外交与文化机构也未能在这场空袭中幸免。欧盟驻基辅代表处大楼的外墙在巨大的冲击力下轰然坍塌,内部的高档办公设备被砸得面目全非,一片狼藉。而两枚导弹在距离大楼办公室仅50米的地方爆炸,强烈的冲击波让整个建筑都为之颤抖,仿佛随时都会彻底崩塌。英国文化协会也遭遇了不幸,被无人机碎片击中后,外墙出现了长长的裂缝,窗户玻璃破碎一地,一名保安在混乱中不幸受伤,鲜血染红了地面。就连阿塞拜疆大使馆也未能逃脱厄运,因强烈的冲击出现了明显的裂缝,建筑结构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场空袭从凌晨3点一直持续到清晨,基辅军事管理部门紧急行动,共标记出13个主要弹着点。而碎片的散落范围更是广泛,多达26处。整座城市在爆炸的轰鸣声、刺耳的警报声以及人们的惊呼声中彻夜未眠,恐惧与不安如同阴霾一般笼罩在每一个居民的心头。
俄罗斯国防部在空袭结束后迅速发表了一份声明,语气冷静且强硬。他们明确表示,此次空袭的目标是乌克兰的“军工复合体及空军基地”,并信誓旦旦地宣称所有指定目标均已被成功击中。同时,他们坚决否认有意攻击民用设施或外交驻地,将那些误伤事件归咎于乌克兰防空导弹的拦截残骸坠毁所致,言下之意是乌军自身的防空能力不足,才导致了这样的“意外”发生。
俄外交部发言人玛利亚·扎哈罗娃进一步强调,俄军的行动有着明确的目标,只针对军事目标及乌军的支持设施,绝不会对无辜的平民和民用设施下手。克林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则对外界的制裁威胁表现出了极度的不屑,他警告欧洲,盲目的制裁只会让欧洲自身的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如同作茧自缚。他还意味深长地提到了“冬季能源供应”,暗示俄罗斯手中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仍然是制约欧洲的重要筹码,欧洲在制裁俄罗斯之前需要三思而后行。
俄媒也同步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指出这一波空袭实际上是对乌克兰之前无人机袭击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萨马拉地区两座炼油厂的“对等回应”。他们一边进行着军事打击,一边嘴上仍说着“不拒绝谈判”,但前提是“通过政治外交方式达成我方目标”,试图在军事行动的同时,为自己留有一定的政治回旋空间。
然而,国际社会对这场空袭的反应比以往更加迅速且激烈。
英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就召见了俄罗斯驻英大使安德烈·凯林,对其文化协会遭袭一事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和抗议。外交大臣拉米在公开场合严厉斥责这是对平民的无差别杀戮,是对人道主义原则的公然践踏。首相斯塔默随后宣布追加300万英镑的援助,这些资金将专门用于强化乌克兰的防空能力,以帮助乌克兰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空袭威胁。
欧盟同样没有坐视不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紧急召开记者会,她言辞激烈地指出,克里姆林宫此次针对的已经是欧盟机构,这是对欧盟的严重挑衅。她强调,两枚导弹险些直接击中欧盟代表团办公室,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她表示,欧盟正在积极推动第19轮对俄制裁,并且计划将冻结的俄罗斯资产用于乌克兰的重建与防卫工作,让俄罗斯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联合国安理会应乌克兰的要求紧急召开了会议,但由于大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分歧和矛盾,最终未能达成有效的决议。各方在会议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无法就如何应对这场空袭达成共识。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语气沉重且充满了愤慨:“俄罗斯用导弹回应了和平提议……他们选择了轰炸,而不是谈判。”他紧急与冯德莱恩通话,呼吁国际社会对俄罗斯采取更为坚决的态度,尤其点名希望中国、匈牙利等国家“别再迟疑”,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和平解决俄乌冲突。
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的回应保持了一贯的平衡与理性。发言人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克制,停火止战,避免激化矛盾,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分歧。同时,提醒国际社会应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反对未经调查就单方面指责任何一方,维护国际关系的公平与正义。
白宫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宣布新一批军事援助即将发往乌克兰,重点仍然是防空装备,以帮助乌克兰提升防空能力,抵御未来的空袭。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时表态称,美国已经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义务,“不应再由美国纳税人独自埋单”,他建议未来由欧洲主要承担乌克兰的军援开支,美国则提供技术支持和战略指导。其特使凯斯·凯洛格也批评此次空袭“破坏了和平进程”,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回到谈判桌上来。
这场夜袭造成的后果远不止人员死伤和建筑倒塌。乌克兰邮政仓库被毁,导致大量的邮件派送延误,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通信。美国自由电台和乌克兰网络媒体《乌克兰真理报》的办公室也同样受损,新闻传播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干扰。波兰与北约战机在那夜紧急升空,巡逻联盟东翼,他们都担心流弹无情,战火会悄然越界,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将更多的国家卷入这场战争的漩涡之中。
一场夜袭,如同在平静的国际关系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汹涌的涟漪。多方回应交织在一起,导弹砸下的不只有砖石废墟,还有一道道更深、更宽的地缘裂痕。战争在打打谈谈、边谈边打中持续,而平民的伤亡与城市的疮痍,成了其中最沉默却最刺眼的注脚,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座城市都值得被守护,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和平早日降临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徐姐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