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妈妈晒出消费清单:英语补习3600、数学补课7000、编程5800,一趟旅游直接刷掉2.4万,再把其他零零碎碎加起来,5万元已出头。
最近看到一群妈妈在社交媒体上赛博对账,算了算这个暑假带娃花了多少钱。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账直接吓瘫在沙发上。人均万元户,十万不算多!
如今这经济形势,中产爸妈普遍都在精打细算过日子,然而生活能降级,大家对教育的投入可丝毫没降。
一位妈妈晒出消费清单:英语补习3600、数学补课7000、编程5800,一趟旅游直接刷掉2.4万,再把其他零零碎碎加起来,5万元已出头。
这还不算多,毕业班妈妈们才是真正的氪金:初三全托一个多月5万,初高衔接班1万,私立高中学费5万,电子产品1万,旅游2万...
妈妈们苦笑,幸好开学了,否则小金库就要破产。
就连纯玩派的妈妈也败下阵来,一家人发疯玩了35天,心情确实舒畅了,但回来一合计13万没了。
还有人根本不敢算细账,光一个欧洲游学就5万,所有花销七八万可能都打不住。
看到最扎心的是那句:“一个暑假,花没了我一整年的工资。”
(图源|小红书)
这一幕幕天价账单看得人肉疼,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倒像是被大风刮走的。
然而当大家在谈论暑假花了多少时,一个被忽视的的问题也引发了热议: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暑假,值吗?怎样才算过好了一个暑假?
刚需暑假,快花光了4万
Dora在私企上班,是十人团队的头儿,经济下行期,她的感受最明显。
公司项目预算砍了又砍,团建从出国游变成了回归大自然,她和老公原本计划的周年旅行也默契得没有再提。
但艰难时刻,唯独在两个孩子的开支上,Dora的账本显得很双标。
暑假开始前两个月,Dora就在心里盘算起了今年的安排。
夫妻俩工作都忙,无暇带孩子出远门;让一把年纪的爸妈带着玩,又不放心,思来想去,最稳妥的办法还是老路子——报班。
老大马上初二,到了节骨眼上。“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句话Dora在同事妈妈们的日常闲聊中,耳朵都听起茧子了。
以前没当回事,可真等孩子初一结束,焦虑感“噌”一下就上来了。
所以这个暑假,老大的核心任务就一个:搞强化,这也成了Dora家最大的碎钞机。
她先毫不犹豫投了6000元在线下数学小班课上,一次两小时,要上20节,查缺补漏后再专攻初二重难点,提前预习,打牢基础。
Dora是有前车之鉴的。
刚上初一时,老大进了重点班,开学前几节数学课发懵,老师讲课基础知识简单带过,集中火力攻能拉分的题,孩子回家做作业也磕磕绊绊,自信心很受打击。
后来老大私下跟同学闲聊,才知道班上好多人在暑期提前学。上课时老师默认大家都有基础,讲起课来自然飞快。
光补数学不够,初二新加的物理课也是重中之重,Dora没敢奢望竞赛班,谨慎挑了个3000多元的入门线上课,先勾起孩子对物理的兴趣。
至于英语,老大口语还行,但阅读是短板,看文章速度慢,理解吃力。于是 Dora又花2000多元买了线上阅读打卡营,班导天天监督读短文、背核心词汇,后来花几百元用小托福检测了下,确实有提升。
体育在中考里的份量也越来越重,Dora自然不敢怠慢,3000元的游泳班,老大上午学完练几圈,既不担心中考项目了,又能锻炼身体,这钱花得不亏。
后来老大跟同学出去玩,迷恋上了网球,又是三四千没了。一圈算下来,老大“吞掉”差不多2万元。
妹妹三年级,压力不大,但也不能放养,Dora把目标盯在了素质培养上。
妹妹已经坚持学大提琴两年了,每周两节的线下课雷打不动,一个暑假小四千没了。
画画也是妹妹的一大兴趣,一个创意美术班暑假套餐3000左右,在老公的提议下,Dora又报了个2800的线上编程课。
本来今年还想去报个研学团的,但妹妹吵着闹着要学轮滑,这正好为Dora省了一大笔钱。
“现在妹妹还在探索阶段,只要她喜欢,想学,都试试看。我不期望她未来能派上用场,但总不能让孩子像我们这代人一样,只会做题吧。”
白天,孩子8点左右起床后,不是去机构上课,就是在家由爷爷奶奶看着上网课。Dora和丈夫能够安心工作,晚上一家人一起吃晚饭、散步聊天,暑假过得忙碌却充实。
暑假两个娃大几万的支出差点就赶上自己4万的月薪,Dora说:“看着娃没掉队,始终在进步,这个精打细算的暑假也是值了!”
随后她又苦笑地说道:“暑假一过,有种一夜返贫的错觉。心疼是真的,工资就像是为各种班代收代付的,左手进右手出。但看看这些项目哪个不是吞金兽?哪个又不是刚需呢?”
“消费降级,但别人都在悄悄跑,自己总不可能原地踏步吧?谁也不希望孩子暑期滑坡,现在的暑假就是孩子偷偷变优秀的关键期。”
花9万旅游,让儿子当导游
这几年总有人说,带娃旅游就是“无效见世面”。
打卡特色景点、跟着研学团走马观花、住很贵的亲子酒店,钱花了,最后大人累瘫小孩懵圈,朋友圈发完九宫格,只剩下一身疲惫和一张刷爆的信用卡。
好好的一次度假,硬生生过成了“渡劫”。
但Jessie妈有不同的看法,“说花钱出去旅游是见假世面,可能搞错了重点。带娃出去玩,根本不是去了哪,而是怎么去,怎么陪伴。”
从儿子小学起,Jessie就定了一个旅游计划:每年一次出国游,国内城市不定期说走就走。
但他们绝非冲动型旅游。Jessie的旅行是在决定好目的地那一刻开始的,而不是按飞机降落来算。
确定好了旅行地,提前大半年,甚至一年,她就开始做功课:看纪录片感受人文情怀与文化习俗、读书了解历史背景,最后再翻翻官方介绍,一点点把那个陌生又遥远的国度“吃透”。
儿子还小时,Jessie一边查资料,一边给儿子讲解,等到真正出发那天,娘俩早就对目的地心里有谱了。
随着儿子慢慢长大,在Jessie的耳濡目染之下,儿子自己就能搞定全套旅行攻略,从行程安排到交通住宿,甚至连应急预案都考虑得妥妥的。
Jessie儿子是个户外小达人,今年暑假的第一站,他提前好几个月把目的地锁定在了香港,但他的焦点不是迪士尼和海洋公园,而是麦理浩径或凤凰山的海岸线。
“那段时间,一写完作业就钻到房间,打游戏的时间全用来研究香港地形地貌,借助AI绘制路线图,那股认真劲儿可比他复习期末考试还上心。”Jessie满脸骄傲地说。
赶上618大促,Jessie没想到儿子还去货比三家,精挑细选采购了轻量登山包、徒步鞋等,还淘到了个性价比超高的二手相机,装备置办下来1万左右。
到了香港儿子反客为主,一路做起了导游,见到特别的岩石构造研究半天,再拍照记录下来。社牛的儿子中途遇到几个外国徒步爱好者,聊到兴起约好了下次一起去爬另一条路线。
“养娃也是养自己,我也特别喜欢旅游,现在有儿子在身边,我只管付钱,香港一趟下来我们俩也花了大概2万,但孩子的收获可不是用钱能衡量的,我觉得这就是暑假的意义。”
第二站欧洲,早在春节期间就定好了,一趟下来也六七万没了,但欧洲的10天行,Jessie和儿子都很满足。
亲眼目睹了心心念念的斗兽场拱门、纪录片里讲述的圣彼得大教堂青铜华盖,大饱眼福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壁画与雕刻,还见证了佛罗伦萨老桥的落日和威尼斯碧波荡漾等等。
这一路,那些提前准备好的知识,一下子都活了过来,儿子不是在被动接受得来过了、看过了,而是在主动验证和发现,创造属于自己的旅行记忆。
中途也遇到过不少变故,错过了车,丢了小东西,遭遇了宰客等等,但母子俩并没有因为这些小插曲而错过了什么,反而欣赏到了世界的每一面。
Jessie说:“我发现,只要把主动权给到孩子,他的好奇心和兴趣自然就高了。欧洲刚回来,他就说,明年要去研究富士山,连资料都开始查了。我这当妈的,就等着继续当个只付钱的甩手掌柜。”
新型暑假,让孩子去搞钱
今年的暑假还有个特殊现象,让孩子赚钱的家庭也多了,「搞钱之城」的深圳就是如此。
今年暑假的华强北赛格广场格外热闹,外卖骑手之外,还多了小孩姐和小孩哥的身影。
赛格大楼有70多层高,楼层多,结构复杂,电梯还分中高低层,商场和写字楼连在一起,如果订单要送到写字楼,骑手不找代送,肯定会超时,一旦送错还会赔钱。
平日里的派送员以中年人为主,也有老人,今年暑假加入的小孩增加了,很多外卖员也喜欢找小孩代送,上岗前简单培训下,他们比老人反应更敏捷,速度快,出错也少。
很多代送小孩一天能送三四十单,一单一两元左右,一般从9点做到下午5点左右,如果高效合作,一天也能赚个百来元。
对于暑假让孩子在华强北送外卖这事,很多深圳父母觉得这是一种锻炼,让孩子用体力和智慧赚一些零花钱,会很有成就感,也能防止孩子在家里躺着玩手机。
(图源网络)
代送外卖之外,摆摊的也有,宝安区附近经常有几岁到十几岁的小朋友叫卖。
有娃是下午出摊,在宝安图书馆前面的海滨广场草地卖潮流装饰挂件;有娃会在各种体育公园,18点摆好矿泉水等饮料,等到周围人跳完广场舞或是打完球促销一波。
至于能不能赚钱,家长并不在意,主打一个让孩子提前尝尝赚钱的辛苦,摆摊前如果选址和选品,都是一种实践学习。
但在深圳,更多的是靠特长技能轻松赚钱的娃,他们往往有经商头脑一绝的父母在做军师。
今年暑假Jonny妈先带着哥弟俩花了4万在日本玩了一圈,回来后哥哥上完兴趣班后,还做起了钢琴陪练的兼职,这是Jonny妈介绍的活。
一次收费150元,一个多月积攒了口碑,熟人主动找上门,还接到了长期订单。不满足现状的哥哥正计划做课在网上卖。
Jonny妈很忙时,也会把晚上给弟弟英语听写、作业批改的工作交给哥哥,一次100元。要是白天自己公司有啥小活,也外包给哥哥做。
在哥哥“高收入”的刺激下,弟弟也眼红心热,跃跃欲试想挣钱,于是家里喂猫遛狗、跑腿活就被弟弟明码标价承包,Jonny妈一身清闲,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业务。
“我们这叫经济低谷期善用内部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钱省了,娃还早早摸透了赚钱的逻辑。难道这不比报几千块,甚至上万的的财商夏令营或夏校实在吗?”
Jonny妈继续说道:“消费降级的暑假,娃学到的东西一点没降级,反而是花几万、甚至几十万都买不到的。这才是暑假的真正意义。”
怎样才算过好了暑假?
谈起暑假,网上不少爸妈回忆从前的暑假都是快乐散漫的,在山里跑、河里泡、树林里钻,一分钱不花,却好像拥有了整个世界。
如今的暑假是研学营、海外游、兴趣班......行程越排越满,账单越拉越长。
高额的花销不是中国父母的专属品,全世界都有这种迹象。
比如有调查显示,去年51%的英国父母表示暑假开支超出了预算,在为期六周的假期里,一个家庭总花费基本上都超过了1000英镑,大概1万元。
(图源|英国独立报)
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在暑假越来越消费主义的时候,怎样才算过好了一个暑假?
前面的几个故事里,Dora用报班换来了孩子的成绩不掉队,Jessie用旅行锻炼孩子的规划和自主能力,Jonny妈则是让孩子动手赚钱,提早摸索社会规则。
还有网友说自己跟孩子回了老家,逛博物馆和公园,去爬山,运动能力也增强了。老家环境好,虫鸣鸟叫,天天看日落,在湖边骑个小电驴自由自在,一个暑假只有一点交通费。
这些暑假的过法各不相同,不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很难去评判谁好谁坏、有没有必要性。
无论是报班、旅行、赚钱,还是回老家返璞归真,每个人的暑假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节奏,无需比较,只需量力而行。
暑假的意义,也绝对不是账单的长短,而是自己孩子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每日教育新知-
来源:阅读第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