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终于开始“改”了!残疾人看病这些变化,每个人都该知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1 08:25 2

摘要:去医院,对很多人来说是件麻烦事。排队、找科室、上下楼、等检查……正常人都觉得累,更别提腿脚不便、视力听力受限的残疾人朋友了。

去医院,对很多人来说是件麻烦事。排队、找科室、上下楼、等检查……正常人都觉得累,更别提腿脚不便、视力听力受限的残疾人朋友了。

但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残联联手干了件大事——发布《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这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地要让医院“改头换面”,让残疾人看病不再“难上加难”。

这事儿,其实早该来了。

你可能不知道,我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其中不少人有长期就医需求。可现实是,很多医院连一条平缓的坡道都没有,导诊台高得轮椅够不着,叫号系统只靠广播,盲人听不清,聋人更是一头雾水。有些检查设备,轮椅根本靠不近,患者得靠人抱上去——这哪是看病,简直是受罪。

现在,政策终于动真格了。

第一变:医院要“能进得去”

很多残疾人不是不想看病,是根本进不去。台阶太高、坡道太陡、电梯太小,轮椅卡在门口进退两难。以后不行了。意见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完善无障碍通道,坡道要平缓,扶手要到位,电梯要够大,地面不能滑。连卫生间都得改——坐便器旁边要有扶手,空间得够轮椅转圈。

这不是“照顾”,是基本权利。医院是公共场所,谁都有权进去。

第二变:服务要“看得懂、听得到、用得上”

以前去挂号,窗口太高,坐着轮椅说话得仰头;叫号只靠广播,聋人完全懵;检查单全是小字,盲人靠摸都摸不出内容。

以后这些都得改。意见提出:要设低位服务台,让坐轮椅的人能平视交流;要配语音提示+屏幕文字,让聋人也能看懂叫号;要提供盲文、大字版病历,甚至语音导诊。有条件的医院,还得配手语翻译或远程视频服务。

你以为这只是“方便”?其实是尊严。看病不是施舍,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第三变:流程要“少折腾”

残疾人看病,最怕折腾。挂个号要跑三趟,做检查要等半天,没人帮忙搬设备,家属累得够呛。

新政策要求:优化就医流程,设残疾人优先窗口和绿色通道。能线上办的,别让人跑腿;能集中检查的,别让患者来回挪。康复医院、护理院这些和残疾人打交道多的机构,更要细化服务,比如提供辅助器具租赁、陪诊引导。

甚至,基层社区医院也要动起来。家门口的卫生服务中心,以后要能处理常见问题,减少残疾人长途奔波。

第四变:医生要“懂”残疾人

很多医生专业水平高,但对残疾人群体了解不够。比如给轮椅患者做检查,不知道怎么转移体位;跟听障患者沟通,只会大声喊,不会用文字或手势。

意见强调:要开展针对性培训,让医护人员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学会基本沟通技巧和辅助设备使用。这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医疗服务的升级。

这些变化,不只是为了残疾人

你可能会说:我又不是残疾人,这政策跟我有啥关系?

其实关系大了。

每个人都会老,老了可能腿脚不便;每个人都有意外,万一受伤坐上轮椅呢?今天你帮残疾人把医院改得更友好,明天你父母或你自己受益的,可能就是同一条坡道、同一个低位窗口。

这叫“通用设计”——一个对残疾人友好的环境,最终会让所有人更方便。国外早有实践:日本的医院坡道平缓,老人推婴儿车也轻松;北欧的导诊系统图文并茂,游客都能看懂。我们迟早要走这一步。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落地?

政策发了,不等于马上见效。很多医院老建筑改造难,资金从哪来?谁来监督?基层医院人手紧,培训跟得上吗?

这些都得一步步解决。但至少,方向明确了:医院不能只服务“健康人”,而要服务“所有人”。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试点。比如北京部分三甲医院增设了无障碍预约通道,深圳有医院配备了手语翻译APP,成都的社区卫生中心开始培训助残服务专员。这些经验,未来可能全国推广。

残疾人看病难,不是他们“不够坚强”,而是环境没给他们机会。现在,国家开始推动医院“变友好”,这是进步,也该是共识。

你去过无障碍做得好的医院吗?你身边有残疾人朋友因为就医难而放弃治疗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也许你的经历,能推动一家医院改一条坡道。

来源:随心记录随心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