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他任繁昌县委书记,艰难打开抗日局面,却突遭顽军毒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3 10:13 2

摘要:苏拓夫出身贫苦,其父在石溪街租房栖身,以做豆腐为业。后父母早亡,在亲朋的扶助下,读过几年私塾。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时交不起学费,老师因爱其才,也给予适当照顾。房秩吾、郑曰仁等都给他上过课,这对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有一定的影响。

苏拓夫,原名疏仁安,又名疏冠中,1905 年出生,安徽枞阳县白石乡石溪村人。

苏拓夫出身贫苦,其父在石溪街租房栖身,以做豆腐为业。后父母早亡,在亲朋的扶助下,读过几年私塾。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时交不起学费,老师因爱其才,也给予适当照顾。房秩吾、郑曰仁等都给他上过课,这对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有一定的影响。

少年苏拓夫经常到附近的浮山学校图书馆看书,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刊,了解到全国各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形势,又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26 年秋,他与一些青年到达武汉,进了中共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马列主义教育。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党组织派他和章逐明、吴克正等返回家乡,开展建党和农运工作。

在桐东方家仓,他与章逐明、陈雪吾、吴克正一起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在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中,他与桐东地区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28 年11 月,中共桐城区委成立,机关设在方家仓(枞阳县后方乡)。章逐明为区委书记,陈雪吾为副书记,苏拓夫为区委委员。他奔波于各个乡村,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思想。

苏拓夫有出色的组织才能和斗争策略。一批淮北灾民逃荒来石溪修堤糊口,他主动为灾民埋锅做饭,通过建立感情联系,宣传革命道理。他经常邀集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在一起讲斗争故事,教斗争歌曲,以启发群众的思想觉悟。

他在歌词中写道:“可恨军阀与豪绅,剥削我工农,手段真非轻!课捐税、抽人才,为他去牺牲,如此怎可忍!”“锣鼓重敲呵,大家要听着,抓壮丁当差事,殃民害处多,战胜他(指敌人)得利,战死他快活。从今后阶级界限要分清,不要跟人伙。”

1929年3 月,中共桐城县临委正式成立,章逐明当选为县临委书记。他派苏拓夫陪同安徽省临委派来的王步文到桐庐交界的庐南地区发动群众。

苏拓夫工作热情高、不怕吃苦,时常穿梭于庐南与县委之间,将王步文的指示和桐城县临委的信息及时进行传递,深得王步文的赞赏。在这一时期,他协助王步文在桐庐地区发展了近千名农协会员,参与领导了数次大规模的农民减租抗税运动,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他还经常活动于浮山、方家仓、汤沟镇之间,积极从事党的宣传、联络工作,并在家乡组建了中共百溪特支。

1930 年5 月1日,为隆重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桐城县委领导桐庐两县农协会员和工人学生3000 余人,在孔城镇举行示威游行。苏拓夫与县委领导吴克正等人周密组织,示威游行声势浩大,孔城镇当局闻风丧胆。这次活动为后来的鲁谼山暴动和欧家岭起义作了一次预演,在政治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1年8 月,鲁谼山暴动和欧家岭起义失败后,桐城革命形势暂时进入低潮。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抓捕革命者,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中共皖西中心县委为了迅速恢复扭转桐城的革命形势,将中共新桐县委和桐城县委合并为中共桐城县委,苏拓夫任宣传委员。

他积极开展党的宣传工作,制定了县委宣传计划,深入孔城、桐南地区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曾两次被捕入狱。敌人对他讹诈、恫吓、拷打、逼问,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他都严词驳斥、据理抗争,使敌人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他第一次被捕,由党组织营救出狱。1933 年在安庆第二次被捕,他越狱逃到铜陵。

在苏拓夫去铜陵之前,凌霄在铜陵开辟工作,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他接替了凌霄的工作。主要任务是继续发展党的组织,发动农民抗阻抗息,与土豪劣绅斗争,并在铜(陵)繁(昌)芜(湖)三县交界处的农村,大力发展互济会、贫农团。

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地区逐渐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先后建立了一批党的基层组织。不久,上级党组织决定成立中共铜繁芜县委,苏拓夫当选为第一任县委书记。

在他的领导下,中共铜繁芜县委打破反动当局的种种破坏和封锁,建立了2 个区委,发展党员200 多人,使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正当铜繁芜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时,1933 年10 月,蒋介石发动大规模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对革命力量进行残酷镇压。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许多党组织和革命团体遭到破坏。

因县委组织部长叛变,铜繁芜地区许多共产党员被抓捕,党组织遭到严重摧残。苏拓夫从地委回铜陵的途中得知这一消息后,急返地委驻地,时地委已经转移。在情况十分危急之际,他跑到青阳沈村舅父家隐蔽下来。

这期间,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他一方面秘密找党,一方面思考如何在人地生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开展活动。经反复琢磨,他觉得还是要先从知识界入手。为此,他常到沈祠小学借阅书报,逐渐与该校教员搞得很熟,也结识了该校沈校长。

沈校长很赏识他的学问和书法,聘请他当了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不久,校长因兼做生意(开粉丝坊),就把学校交给了他。

1935 年初,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了太(平)青(阳)交界处,苏拓夫得知消息,即步行30 公里,在陵阳与方志敏接上了关系。返校时,他捎回了20 多本进步书籍,在学生中秘密传阅。

受他的引导,他的学生和同事有不少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青阳地下党的骨干,如洪涛、许章德、沈兰春、陈仲明、金后川等。

1936年1月,苏拓夫偕汪家骥去白果树(地名),与中共皖南特委直接接上了关系,担任中共青阳县委书记。

苏拓夫返回青阳后,为使党的地下工作尽快恢复起来,便以沈祠小学教员为掩护,深入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他利用教员公开的社会身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讲述全国革命形势,分析国共之间的关系,对比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差别,从大量的事实入手,教育群众。

他设法将青年教师团结起来,发展党组织,成立党小组,沈祠小学遂成为地下党组织联络和聚会的秘密场所。他利用走访学生家长的名义,深入山区,向广大农民讲革命道理。在他的宣传鼓动下,这里的农民多次举行大规模的抗租抗税活动,革命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苏拓夫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青阳县城团结了一大批民主进步人士,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相继组织青年工作队、特工工作团、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

他利用这些组织积极宣传抗战,激发全体民众的爱国热情,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使青阳县的抗日统战工作出现令人鼓舞的局面。

1939年,苏拓夫被调到中共皖南特委学习。结业后,任中共泾(德)太(平)中心县委书记。1940 年11 月,他到茂林地区,不久,被调往新四军后勤部工作。

1941 年1 月7 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苏拓夫在新四军炮兵连组织担架队抢救伤员时,不幸被炮弹炸伤右胳膊。组织上考虑泾旌太局势紧张,无法让他就医,便将他转移到青阳城东洪涛家。

不久,国民党下了通缉令捉拿他,他又转移到大山中。经过一段时间中草药的医治,苏拓夫的伤口好了,但留下残疾,胳膊不能弯曲,写字只能将笔夹在手丫里,吃饭拿筷子亦是如此。

在疗养期间,他心急如焚,总是惦记着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盼望着早日投入战斗。后来辗转到了无为,与中共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接上了组织关系。

1941年夏秋之交,苏拓夫伤愈,被中共皖南特委任命为中共繁昌县委书记。在到繁昌县以后,他依照中共中央华中局下达的《关于组织根据地人民大多数的决定》指示开展工作,很快打开局面。

他在沿江一带建立了好几个根据地,在根据地内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建立各种群众团体,训练自卫军,使繁昌县的抗日工作出现了转折。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斗争极其尖锐、情况错综复杂的敌后,经常风餐露宿、历经风险,为恢复和创建敌后党组织及抗日民主政权,作出了很大贡献。

1942年元月6 日,正值皖南事变一周年。苏拓夫带领县委机关同志在繁昌鸭棚嘴叶余家开会,递步哨送来情报,说三山敌人下乡“扫荡”(当日敌、伪、顽军同时出动)。

他为通知其他同志转移,亲自前往姚边(地名)方向送信。跑到一百步(地名)附近,与顽固派汪甫泉部遭遇,当场被叛徒指认为“新四军大头子”而被捆绑。敌人在他屁股上戳了3刺刀,又将其左耳割下,血染全身,惨不忍睹。

当时,共抓了10 余人,苏拓夫强忍剧痛,对敌人大吼道:“这些人都是老百姓,真正新四军是我!”后来,被抓的人获释。

他被押解到南陵,后又押到泾县。在泾县狱中,国民党特务对他百般折磨。他始终威武不屈,严格地保守了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1942年7 月11 日,敌人终因一无所获,将苏拓夫在芜湖市南陵桂山乡八都河村残酷杀害。临刑时,苏拓夫昂首挺胸,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年仅37 岁。

事后,革命群众杨有道(女)为其置棺收敛,葬在该村西南大路边。

苏拓夫之墓

来源:晚上没下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