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天皇宣布“终战”后,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并未停止抵抗。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部分狂热分子叫嚣“玉碎计划”。直到8月23日,山西、河南等地仍爆发激烈战斗,造成中国军民伤亡。
当日本政府近期试图通过外交渠道施压各国抵制中国9.3大阅兵时,一场关于历史记忆与民族尊严的较量再次被推至台前。
为何中国坚持在9月3日举行阅兵?这一日期背后,不仅是对一段被刻意模糊的二战真相的追索,更是中华民族对历史正义的执着坚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终战”,但这份《终战诏书》却被盟军视为“人类历史上最缺乏诚意的投降声明”。
全文800余字,未提“投降”“战败”二字,反而将侵略战争美化为“自卫之战”,声称“敌方使用残酷炸弹,频杀无辜”,日本为“保全民族与人类文明”被迫停战。
更令人愤慨的是,诏书将14年侵华战争篡改为“4年对外战争”,彻底否认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暴行等铁证。
军事历史学者指出:“这份诏书不是投降,而是对盟国的侮辱,日本天皇将战争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甚至暗示自己才是‘和平使者’。”
日本天皇的“终战”声明,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谎言。其后的十几天里,日本的三重伪装彻底暴露了其“投降”的虚伪性。
日本天皇宣布“终战”后,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并未停止抵抗。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部分狂热分子叫嚣“玉碎计划”。直到8月23日,山西、河南等地仍爆发激烈战斗,造成中国军民伤亡。
为逃避审判,731部队炸毁实验室,焚烧活体实验档案;日本本土掀起“焚纸运动”,政府机构、军工厂连续13天焚烧文件,销毁细菌战、慰安妇等罪证。美军登陆后,仅找到零星残存记录。
更令人不齿的是,日本警察总监授意成立“游兴会”,将东京军工厂改造成妓院,250名女子被派往33个服务点,以“软化”盟军官兵。这一行为被美国学者戴维·贝尔加米尼称为“战败国的最后阴谋”。
面对日本的拖延与伪装,盟军拒绝承认8月15日为投降日。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正式结束。但中国选择9月3日作为纪念日,有着更深层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事实看,8月15日至9月2日期间,日军仍在负隅顽抗,战争未真正结束;从民族记忆看,美国试图将9月2日定义为“二战胜利日”以凸显自身贡献,但中国军民的牺牲不容抹杀。1945年9月3日,重庆举行百万人大游行,举国欢庆胜利,这一日期成为全民记忆的锚点;从法律层面,1951年中国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2014年又以立法形式固定这一日期。
2015年,中国首次在非国庆日举行9.3阅兵,2025年这一传统延续。不同于国庆阅兵的庆典性质,这场阅兵承载着更深刻的历史使命。
它首先是对军国主义复活的警示。针对日本近年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阅兵展示中国军队现代化成果,彰显“任何侵略行为都将被粉碎”的决心。其次是对二战历史正义的捍卫,通过展示731部队罪行档案、慰安妇幸存者证言等铁证,反击日本右翼的历史虚无主义。最后,阅兵更是一次实战能力的无声宣言,参与阅兵的装备均为现役主战武器,如东风-41导弹、歼-20战机,这些装备从演训场直接开到阅兵场,随时能奔赴战场。
当日本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淡化9.3阅兵的意义时,中国以一场庄严的阅兵式回应:14年抗战的牺牲不会被遗忘,3500万亡灵的呐喊仍在回响。就像今年参加阅兵彩排的解放军一位士官说的那样:我们这些装备,不是为了阅兵而造的装备,这是打仗的装备,我们可以从演训场开到现在的阅兵场,我们也可以随时一声令下,从阅兵场开向战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锋利的武器。9.3阅兵,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和平的承诺——中华民族,永不忘记。
来源:沧海之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