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0 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神州 。 硝烟弥漫处,一支刺向紫禁城的 “ 英军 ” 先锋,竟非金发碧眼 的英国人 ,而是操着山东口音 , 这支由英国人训练 出的 “ 华勇营 ” ,从威海卫一路打到北京 。利 用熟悉地形和语言优势,成为敲开紫禁城大门的 钥匙
1900 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神州 。 硝烟弥漫处,一支刺向紫禁城的 “ 英军 ” 先锋,竟非金发碧眼 的英国人 ,而是操着山东口音 , 这支由英国人训练 出的 “ 华勇营 ” ,从威海卫一路打到北京 。利 用熟悉地形和语言优势,成为敲开紫禁城大门的 钥匙 。战后,清政府 把 割让 的 香港新界 用来 安置华勇营,这些身高马大的山东兵带着家眷进驻香港本岛,在中环扎下军营。如今香港警察的警徽上,还隐约可见当年华勇营的影子 — 那些祖孙三代从警的香港家庭,祖上十有八九是当年的山东兵。
早年香港的一城两制
英国人将华勇营改编为警察部队,负责维持治安。英国人采取 " 一国两制 " 治理模式 :华人沿用《大清律例》,洋人则适用英国法律。这种奇特的制度一直延续到 1970 年,香港电影中常见的三妻四妾现象,其实是大清律例下的合法存在。
老香港人都记得,当时的衙门分 " 华案房 " 和 " 洋案房 " 。华人吵架动了手,官老爷会翻《大清律》 ,根据 先例判罚 。 洋人酗酒闹事,则按英国的《酗酒法案》罚款。直到 1972 年,最后一桩援引《大清律》判决的 " 通奸案 " 落幕,那些泛黄的律书才被锁进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库房。
从上海外滩到香港中环的银行密码
1949 年春天,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总行里,英国人正忙着打包文件。他们将印着 " 香港上海银行公司 " 的铜招牌拆下,连同保险柜里的金条一起装上货轮 — 这家 1865 年诞生于上海的银行,要迁回它名义上的注册地香港了。
民国黄金十年,香港还只是个转口港,真正的远东金融中心是上海。外滩的银行家们喝咖啡时聊的是 " 中国股市指数 " ,而香港的钱庄老板们还在算着银元与港币的兑换差价。 1949 年 ,山西票号的后代们带着账本逃往香港,宁波帮的钱庄老板们把保险柜搬上了去九龙的渡轮,香港突然成了中国金融资本的避风港。
著名的 美国友邦保险( AI A ) 1919 年在上海创立, 1949 年 随着 上海解放,汇丰将总部迁回香港,而 AI A 则撤回美国。这两家诞生于中国的跨国企业,见证了民国时期上海的繁华 — 那时 上海 的富裕程度,不亚于美国。 中国人去美国是免签的。
山寨货的起源 和 山寨货 里走出来的 李嘉诚
1950-19 70 年代,数十万 大陆人 涌入香港 , 在山坡上搭建茅棚,形成 " 山寨 " 。港英政府默许这种存在,划出地块供其居住。 1970 年代,香港承接国际订单,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山寨工厂 — 塑料花、电子表、玩具等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 " 山寨货 " 一词由此诞生。
电影《 功夫 》的山寨布景
从 " 山寨货 " 中走出了日后的首富 李嘉诚 。他 用二手设备在山寨区建立塑料花厂 , 凭借销售经验接下欧美订单,将产品价格压到最低。
后来当 李嘉诚发现塑料花的利润不如地皮时,这个精明的潮州人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 李嘉诚将长江塑胶厂的设备估值 抵押 向汇丰银行申请贷款 , 同时联合四位潮州同乡组成财团,拿下九龙塘约 20 万平方英尺的工业用地。
当时香港工业用地的租金回报率高达 12% ,而塑料花出口利润率已跌破 8% 。李嘉诚敏锐意识到,持有土地的长期收益远超制造业。他将新建的工厂部分自用,部分出租给其他厂商,通过 “ 以租养贷 ” 模式快速回笼资金。到 1971 年长江实业成立时,其工业地产年租金收入已达塑胶业务的 3 倍。
房地产 , 香港经济的永动机
1970 年代,香港地产商发明 " 卖楼花 " 制度:购房者预付定金,开发商用资金盖楼。这种模式让普通人也能拥有房产。
李嘉诚将这套模式玩到极致。每次金融危机,他都低价收购土地;经济复苏时,又将楼盘高价卖出。 1980 年代,他通过 " 长江实业 " 和 " 和记黄埔 " 两家上市公司,在股市和地产市场间腾挪资金,最终成为香港首富。这种 " 高杠杆、快周转 " 的策略,让香港地产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险天堂。
从红番区到好莱坞
1985 年的香港油麻地,成龙在片场被钢丝吊到三层楼高。他松开手,在空中翻了个跟头,重重摔在纸箱堆上 — 这是《红番区》的经典镜头,而电影里那些破旧的棚屋,正是当年逃港者住过的山寨区。
那时的香港电影已经成了印钞机。邵逸夫在清水湾的片场里,一天能拍出三部武侠片;徐克的《黄飞鸿》把佛山无影脚变成了艺术体操;周润发叼着牙签的镜头,让全世界知道 " 香港制造 " 不止有玩具和衣服。这些电影里藏着香港的密码 , 《跛豪》里的帮派火并,映射着山寨区的生存法则 。 《英雄本色》里的兄弟情,暗合着商人之间的江湖道义。
电影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新艺城、嘉禾等电影公司不仅制作影片,还涉足唱片、院线。四大天王的歌曲通过电影传播,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这种 " 制造业 — 文化 — 金融 " 的联动效应,让香港在 1980 年代成为亚洲文化输出中心。
北上 , 香港的二次腾飞
1979 年,邓小平在深圳 画 下 " 经济特区 " 的圈。香港商人嗅到商机,将山寨工厂搬到深圳。东莞的电子厂、顺德的家具厂,背后大多是香港资本。到 80 年代末,深圳的外资企业里,七成是香港老板开办的。这些工厂生产的牛仔裤、电子表,贴着 "Made in China" 的标签,通过香港运往全球。香港从制造业中心转型为贸易和金融枢纽。
李嘉诚再次抓住机遇。他在深圳投资建设盐田港,控制珠三角的物流命脉 。 在上海陆家嘴开发 " 世纪汇 " ,将香港的商业地产模式复制到内地。这种 " 香港经验 + 内地市场 " 的组合,让香港在回归后继续保持亚洲金融中心地位。
维多利亚港的潮汐
傍晚维多利亚港的灯光准时亮起。一个山东籍的香港警察站在尖沙咀码头,看着对岸的 ICC 大厦 — 那里曾是华勇营的练兵场。他的爷爷是 1901 年进驻香港的士兵,父亲是 1950 年的警察,而他现在负责维护金融区的治安。如今住着李嘉诚盖的房子,家里的电视正放着周星驰的老电影。窗外,汇丰银行的电子屏上,港币兑人民币的汇率在跳动 。
这个由山东兵、 内地客 、银行家、电影人共同塑造的城市,依然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香港的秘密,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割裂的片段里:华勇营的枪刺与警察的警棍,大清律的条文与股票市场的 K 线,山寨里的塑料花与摩天大楼的钢筋,还有深圳河两岸共同跳动的脉搏。这座城市从来不是某个单一故事的注脚,而是无数种可能性的共生体 — 就像维多利亚港的潮汐,既带着英国的海风,也映着中国的月光。
来源:财经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