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从来不吃低级的苦

摘要:洗车工自己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这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希普勒在《穷忙》一书中描写的经典场景。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生活终日忙碌,筋疲力尽,奋力挣扎,但他们获得的收入依然没办法改善自

洗车工自己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这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希普勒在《穷忙》一书中描写的经典场景。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生活终日忙碌,筋疲力尽,奋力挣扎,但他们获得的收入依然没办法改善自身的生活,依然入不敷出,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他们越忙越穷,被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这个群体,就是大家常说的穷忙族。

穷忙族,英文称之为working poor,也被称作薪贫族、在职贫穷,他们虽然拥有固定工作,但工资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维持某种合理的生活品质,依然相对贫穷。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就曾是一个典型的穷忙族。为此,他曾这样无奈地抱怨:“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能让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须得有钱,为了赚到钱,我必须要工作...我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里,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和巴尔扎克一样,逃不出穷忙的“魔爪”,但和巴尔扎克缺乏创作灵感不同的是,我们很多人之所以一边忙碌,一边贫穷,是因为我们更多地把自己淹没在了没有提升、没有成长性的“忙碌”中,最终让自己像转轮中不停奔跑的仓鼠那样,既逃不出去,也停不下来。

01

低级的苦,只会消耗一个人

《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研究底层人为什么会困在底层,曾3次深入美国底层,在6个城市扮过穷人,干过餐厅服务员,做过清洁工和沃尔玛销售。她试图不利用自己的学历、背景和人脉,只靠身上带的1000美元,一点点开始,实现底层人的跃迁和逆袭。

但骨感的现实,很快就给芭芭拉上了一课,底层的工作时薪很低,她要想多赚点钱,就必须干两份甚至更多的工作。但又因为她做了太多的工作,让自己劳累,以至于根本没办法、没机会做更多的提升思考、争取更高阶的工作,以至于只能在“低薪-忙碌-低薪”的死循环中打转。最后芭芭拉悲哀地感慨“在贫穷的世界里,就如同物理学命题所讲的一样:起始点的条件决定了一切。”

另一个具有类似“社会实验”性质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富豪田北辰身上。他曾在某真人秀节目中,试图抛开自己的身份、资源,仅靠自己的一身本领学识,白手起家,但最终同样以失败告终。当他退出节目时,曾这样描述他在底层生活的感受:“很奇怪,我这两天只是考虑吃东西,完全没什么盼望,什么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就是希望吃一顿好的… 对于他们(底层群体),最重要的事情是下一顿吃什么,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规划人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来来去去都在死胡同!”

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有句名言:“整天工作的人,没有时间赚钱。”这句听上去似乎有点矛盾,但细品就会发现,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偏僻入里。在很多人的概念中,马不停蹄地干活,披星戴月地奔波就是上进;搞得自己腰酸背痛、身心俱疲就是吃苦。当然,这也算吃苦,但不得不说,这只是低层次的苦,底层的穷人正因为没办法摆脱这种苦,而没机会没条件像有钱人那样吃一些思考上的苦、探索上的苦、突破上的苦,才和富人阶层产生了难以跨越的人生鸿沟。

稻盛和夫说过:吃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芭芭拉和田北辰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不断叠加的低级之苦,是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即使他俩都是社会精英,一旦被那些低层次、低价值、重复性的劳力之苦所吞没,也只能被消耗,而绝不可能逆袭。

02

吃苦真正的本质:深度思考,行动闭环

1、深度思考,找到向上跃迁的机会

一位女企业家,准备重金聘请一位健身教练。她先后找来5位非常资深的教练面谈。在交流时,这5位教练都侃侃而谈,说自己如何经验丰富,带出多少学生,但他们给出的健身建议却都非常雷同,大都是先减脂后塑形一类的套路。女企业家都不满意,直到遇到第6位教练。这位教练和前面5位不同,他没有在女企业家面前炫耀自己如何专业,而是问女企业家想拥有什么的身材。女企业家报了一个女明星做参考对标。这位教练听后,并没有马上给出自己的建议,而是约第二天再聊。

第二天见面的时候,教练对女企业家说:“我回去仔细研究了那位明星的身材,发现她并不只是瘦,她的身材非常立体,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线十分明显,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非常紧致,充满曲线感和力量感。我分析了一下,如果要想拥有这样的身材,我们要先进行有针对性的减脂训练,还要完成以下四个关键肌群的强化训练…”

最后女企业家会请谁做自己的健身教练,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第6位教练为什么会胜出,关键就在于他没有和前面5位教练那样,把用过无数遍的话术和思考方式,重新在女企业家身上再用一遍。而是比他们更具深度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了更有针对性也更吸引人的解决方案,从而赢得别人没有赢得的机会。

所谓深度思考,就是在面对问题时,能从根本原则和基本逻辑出发,并一步步接近问题本质的思考过程。这通常意味着要脱离以前的惯性思维,要能“跳出来”看问题、看自己,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逻辑。以上面的故事为例,前5位教练在面对女企业家时,都没有跳脱以前固有的思考模式,而是陷入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认为之前有用的话术和套路,现在、以后也同样管用,而不用再深入一步思考自己的客户特点和需求,并据此制定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健身方案,这也是他们没有打动女企业家的主要原因。

2、行动闭环,扭转人生的关键

为什么要行动闭环?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说:“好习惯让你实现‘较高层次的自我’的愿望,而坏习惯是由‘较低层次的自我’控制的,阻碍前者的实现。”而行动闭环就是让人受益终身、甚至可以实现人生逆袭的好习惯。

行动闭环与上面谈的深度思考也有着密切联系,行动闭环能将思考的成果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思考的正确性。换句话说,行动闭环是深度思考的必要环节,也是深度思考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行动闭环,我们才能真正将思考的成果转化为现实。

曾经的热播剧《县委大院》中的林志为,就是做事闭环的典型代表。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他总是会第一时间承担下来,而且不只是简单地点头接受,还会主动思考,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一次领导让小林写一份很重要的发言稿,但他前后写了好几稿,都没得到领导的认可,后来领导甚至直接把写稿的事交给了另一个人干。但小林并没有放弃,而是结合领导的批评意见继续写了一稿,并在合适的时候,把这一稿交给领导,并以极低的姿态表示,自己写的这一稿只是作为“补充”。最终领导采用了他的最后一稿,并对他有了更好的看法。

平心而论,小林这样的下属,哪个领导、哪个老板不想来一打?做事有这样的闭环态度,想不被提拔重用都难。

03

深度思考的5个工具

1、系统思考

曾有记者在餐厅访问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问他亚马逊为何会发展得这么成功?贝佐斯随手拿了一张餐巾纸,画了一个循环图,并加以解释,当用户数量越来越多时,卖家数量也会跟着越来越多,因此可供选择的商品就会越来越多,客户的体验也会跟着变好,用户流量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这张餐巾纸后来被称为“贝佐斯的餐巾纸”,它上面的循环图,本质上就是系统性思考的反映。亚马逊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飞速发展的。

学会用系统性思维观察问题,就不会只在乎问题本身,而会更在意探究问题背后存在的系统。只有优化了整个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很多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容易被问题的表象所欺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虽然会让自己看上去很忙碌,很勤奋,但触及的都是表层工作,价值和意义并不大。只有拥有系统性思考的能力,才会把事情做到点上,让自己事半功倍,让别人高看一眼。

2、模型思考

查理·芒格曾说:“要想获得普世智慧,80~90个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 思维模型是思考的框架化、抽象化,它能让看似复杂的情况得以简化,帮助我们更轻松地推演解决方案。

很多商业大佬都有自己惯用的思考模型,比如,“第一性原则”就是马斯克常用的化繁为简的思考模型。最著名的就是他的SpaceX公司,利用这一思考模型造火箭的例子。公司团队回顾了过去几十年火箭的发展和改进,从头开始重新审视太空飞行,从最基础的工程原理分析,寻找建造火箭最有效率又成本最低的方式,最终他们造出了世界上最高效的火箭。

3、终局思考

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你应该选择投资一些连笨蛋都会经营的企业,因为总有一天这些企业会落入笨蛋的手中。”这句话的背后,反映的正是终局思维。当我们在制定或执行一些比较复杂或时间周期比较长的计划时,常常做着做着就跑偏了,忘记自己当初什么要做这件事,而终局思维就是让我们在做这样的事时,要经常review一下当初的目标或目的,“以终为始”,从未来的视角审视现在,不断校正当下的行为和进程。

马云当年选择云计算作为阿里的核心方向之一,就是“终局思考”的典范。要知道当时的行业大佬们几乎没人认同马云,虽然大家都认为云计算属于未来,但并没有看到当时的中国市场对云计算有多大的需求。但马云却认为,既然大家都不否认云计算在未来的重要性,那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做呢?而这种思考,也让阿里的云计算享尽先发优势,同时成为阿里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极。

4、逆向思考

孙子陪爷爷散步,不远处有一美女,孙子忍不住多看几眼。爷爷问孙子想不想要美女的电话,他可以帮忙。说完转身向美女走去。几分钟后孙子电话响了,里面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你是XXX吗?你爷爷迷路了…

想得到美女的电话,如果主动管她要有难度,那么还可以想办法让她打过来,这就是逆向思考。以前的工厂是人围着机器转,工人们累死累活效率还很低。后来改变了工序,让机器围着人转,形成了所谓的“流水线”,不仅工人不那么累了,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这同样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考在实际工作中也非常有用。做销售的可以用逆袭思维问自己,“我什么时候打电话,会让客户反感”,做管理的可以问自己,“一个让人烦的领导,每天会做哪些事?” 换个角度和方向思考,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5、灰度思考

任正非说过:“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现实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像我们的太极图,黑中带白,白里有黑,黑白勾联,我们必须适应并学会在灰色中寻找光明的出口。灰度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包容,以更开放的心态认知我们的工作、计划和周围的人和事。不追求完美,不过度苛责,并能时刻做好迎接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

04

行动闭环的3个方法

1、双目标清单

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请巴菲特帮自己规划未来,巴菲特先让他写下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个目标。接着,巴菲特又让他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5个。这时飞行员发现有了两个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5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20个他觉得比较重要的目标。

飞行员好像醒悟了,告诉巴菲特:我会马上开始着手实现这5个目标,另外20个我会找时间慢慢做。巴菲特听完摇摇头:不,你搞错了。那些你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你不需要找时间慢慢去做,而是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这就是著名的巴菲特“双目标清单”。

凡事有轻重缓急,我们在面对繁杂的待办事项时,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5个目标”,并极致专注,把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放在这些目标上,而不要在另外“20个目标”上消耗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什么都想要,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亚圣孟子说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值得我们细品。

2、刻意练习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德雷福斯兄弟提出了描述“成长进阶”的德雷福斯模型。模型由下至上分成: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五个等级。其中新手属于小白、学徒,需要一本指导手册,靠别人的指令工作;高级新手,已经是小工,有一定经验,能够跟着做点事情,并有了一些模块库;胜任者,属于师傅级别,能够独立做事,拥有比较多的经验和技巧;精通者,能够提炼一般性的指导方法,对于所处的技术领域具有全局思维,能够整体系统的解决问题;专家,则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面对问题时能依靠直觉形成解决方案。

对一般打工人来说,要想实现5种级别的进阶和跨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的高强度训练方法,通过刻意练习,不断突破现状,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技能,使自己不断从既有的舒适区走出来,获得进阶和成长。

3、做事闭环,快速迭代

无印良品在第三任社长松井忠三,曾在《无印良品笔记》中说过:“面对一堆棘手的问题,想找到重要的任务并不容易,而我主要运用 PDCA 循环法,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当遇到棘手且复杂的多层次问题时,PDCA循环法不仅对大佬有用,对我们普通的打工人也同样大有助益。

PDCA 分为Plan(计划), Do(执行),Check ( 检查) 和Act( 处理)四个部分,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环节,完成工作流程和效果的优化及迭代,是一套被广泛应用且证实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程序。PDCA 的四个过程, 并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的,而是要周而复始、呈阶梯上升式的往复循环。而且每一个阶段,每一次优化,都会有丰富的流程方法论和有效工具做支撑,久之就能帮助我们实现指数级提升和成长。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过:“通过避免重复的愚蠢,你会在生活中走得更远,而不是通过努力获得最大的智慧。”那么,避免吃低级且重复的苦,是不是同样也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呢?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来源:技术领导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