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5000年似乎已经足够漫长,可随着“它”的挖掘,大家发现,中华文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源远流长。
人们总说“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风俗底蕴”。
在这项遗址被挖掘之前,大家都默认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5000年似乎已经足够漫长,可随着“它”的挖掘,大家发现,中华文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源远流长。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新“六最”!
中国黄河流域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黍;中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彩陶;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以及中国最早的绘画。
它的“出现”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将华夏文明照耀得更加清晰,从此以后不再是5000年前,而是8000年前!
它是华夏大地的文明之光,是我国史前文明起源时间的重要印证。
它就是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的重要人类史前遗址——大地湾。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充满的机遇与巧合。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1958年的一场“特殊挖掘”说起,正当是种菜的时节,甘肃秦安县的王大爷正在地里松土。
或许是因为下过雨的缘故,当时的土地格外的泥泞,大爷一锄头下去,刨的比想象的要深。
他尝试把土翻过来,可却碰到了类似于石头的硬物,出于好奇,他用锄头挖开上面的土,一个类似于瓶子的器物呈现在他眼前。
他用手弹开上面的浮土,一个造型奇特的陶瓶呈现在他眼前,这个陶瓶瓶口呈女童头像、瓶身绘有黑色纹饰,十分特别。
王大爷把这个陶瓶当做自己的意外收获带回家里,清洗干净后,当成调料瓶用起来。
可这个陶瓶的来历却不像“用处”那么简单。
它是8000年前上古文明的产物!
离奇的是,没过多久,王大爷家里的猪病倒了,鸡也陆续死亡。
当时,大部分群众并未开智,他们并不理解牲畜会生病这件事,更不懂不同牲畜之间也会相互传染。
周围邻居和王大爷把这一切的“异常”都归罪于挖出来的陶器。
他们认为,这个陶器形状很奇特,也许本身就带着诅咒。
一番纠结过后,王大爷听从邻居的意见,将陶瓶回埋。
可距离他使用陶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他也不记得陶瓶具体是哪里挖出来的,只能找一个差不多的地方。
为了躲“晦气”,王大爷再也没去那块地
夏末秋初之时,隔壁村有人打算在这处荒地种粮。
开荒之时,那人意外在陶器回埋不远处挖出了陶片。
那些陶片上有着奇怪的花纹,一看就是有些年代的,他将陶片送到了县文化局,经过文化局鉴定,这个极有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他们将这一发现上报,甘肃省文管会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了泾渭河流域文物普查小组。
他们根据村民提供的地方进行挖掘,在山坡上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存。
因为此处下端的清水河故道形成了一个面积很大的河湾,所以当地老乡称之为“大地湾”,“大地湾”遗址的名称,由此而来。
起初,大家只认为这是一个新文明的发现,或许会在此次挖掘中有新的收获。
可后来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大家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了认知,我们的文明不仅仅是5000年,极有可能是8000年,艺术的起源也有待商榷。
大地湾遗址发现后,考古队员对此处展开了挖掘。
令人惊喜的是,首次挖掘他们就有了重大的收获。
他们在坑底发现了少量的黑色颗粒,这种黑色颗粒看起来像是农作物的果实,他们极有可能是此处文明存在时的“粮食”。
当时大部分的文明受生产力的限制,主要的作物以可采集的为主,考古学家猜测,这些作物极有可能是他们采集的可食用作物。
出土的黍
考古队员小心将这些黑色颗粒收集起来,送去鉴定,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小小的黑色颗粒蕴含着推动我国历史文明进程的动力。
经鉴定,这些黑色颗粒不是采摘的自然作物,而是人工驯化的黍类作物——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黍。
这一发现将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到8000年左右。
在后续的挖掘中,考古队员更是发现了储存粮食的粮窖以及灌溉用的小水渠,这两个发现再次印证了当时已经小规模化种植作物的事实。
粮窖底部有一层木炭,当时的人应该是为了避免粮食返潮,在底部垫上了一层木板。
8000年过去,木板已经碳化了,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成为了古人智慧的最好印证。
挖掘发现,先民的饮食构成以动物为主,以植物为辅,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以猪和鹿科动物为主。
根据骨骼分析,当时的猪极有可能已经成为了家养动物,而鹿主要是狩猎所得。
除此之外,大地湾遗址发掘中还出土了17000多件兽骨“摆件”,经鉴定发现,这些兽骨大部分来源于红白鼯鼠、苏门犀和苏门羚。
这些动物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如今,在温带地区发现了它们存在的痕迹,意味着大地湾遗址处的气候应该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
也正是因为气候湿润,黏土较多,所以这个时期的陶器格外多。
同一时期出土的彩陶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史前制陶技术的认知。
大地湾一期的陶器是迄今为止西北地区时代最早的一批陶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之一。
大地湾遗址挖掘的消息传播后,当初挖掘出“倒霉”彩陶的王大爷想起了自己重埋回去的那个陶瓶。
他主动上报了“陶瓶事件”,工作人员根据王大爷的描述推测,他挖出的这件陶器极有可能就是大湾区一期的陶器。
再次重见天日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引来了整个考古界的目光,这件差点湮没于黄土中的器物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
瓶口的女性头像,短发齐额,鼻梁挺直,看起来温润祥和,学者推测,这极有可能是该文明推崇的“女神”形象,是母系社会的精神引领。
这些彩陶的发现将我国彩陶起源由5000年前推新至8000年前,早在8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掌握了彩陶的制作技术且制作种类多样。
除了彩陶外,大家还在陶器上发现了不同的符号,有固定几个符号反复出现在不同的陶器上。
这些符号连续性不强,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一类是以写实为主,类似于植物,另一类则是以直线和曲线构造而成。
这些刻画和符号极有可能是当时人类用来交流的文字,是最早的文字雏形。
这些文字最早极有可能是以记事的方式存在,如果能探清其中意义,中国的文字史将前推至8000年前。
除了文字,在建筑方面,我们也是有了惊人的发现。
根据挖掘发现状况,可以将当时的文化房址分为五期。
一期主要以地下洞穴为主,当时的地穴大多数是圆形,后来人们或许发现了方形更适合居住,出现了很多混着草泥土的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建筑,我们称之为二、三期。
之后的四、五期建筑技术显著提高,出现了具有防潮性能的混凝土和白灰面,人们居住的舒适度提高了。
四、五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当时,为了稳固地基,人们还会用河卵石和砂砾层层夯实。
更神奇的是,考古人员发现,在这个混凝土地面上建筑的,极有可能是大型宫殿式建筑。
考古人员根据痕迹将宫殿式建筑的构造进行复原后发现,建筑的主室面积高达131平方米,东西中轴线长16米、南北中轴线宽8米。
主室前后设有不同的附属建筑,主次分明,结构复杂,整个宫殿式建筑面积约420多平方米。
除了建筑外,中国绘画史也找到了更早的起点。
房址地面发现了许多黑色颜料画作,这些画作虽然构图简单,但也承载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期许。
随着大地湾遗址的不断挖掘,我国陆续发现了六个“最早”,而当前的挖掘面积才不到2万平方米,对比大地湾270万平方米的面积来说不足1%,可这1%的挖掘成果也为西方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将7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视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我国的大地湾遗址比美索不达米亚早约1000年,种种证据证明,真正的人类文明发源地并不在两河流域,而是在黄河流域!
结语2021年,国家大遗址项目的正式启动。
大地湾遗址顺利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作为实证了中国近百万年人类史、约万年文化史的核心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湾遗址一次又一次的向世界证明,中国才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如今仅发掘1%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现了六个“中国最早”,剩余的99%更是蕴含着无限可能。
这个沉睡了8000年的“秘密基地”到底还蕴藏着什么秘密?我国人类文明的时间框架究竟还会有怎样的新变更?
让我们一起持续关注大地湾遗址,等待新的“中国之最”。
来源:看历史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