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去世,享年一百岁,今年刚刚来过中国,一个时代随之结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2 09:54 2

摘要:人这辈子,总要遇见几回两难。想想看,有谁能在100年的人生里,既被称作“美国的良心”,又被喊做“中国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说不清、道不尽的人物。可惜,传奇终归得收场。今年11月29日凌晨,这位眼神犀利的老人,终于在深秋的夜色里缓缓合上了眼睛

基辛格:百年目送风云变

人这辈子,总要遇见几回两难。想想看,有谁能在100年的人生里,既被称作“美国的良心”,又被喊做“中国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说不清、道不尽的人物。可惜,传奇终归得收场。今年11月29日凌晨,这位眼神犀利的老人,终于在深秋的夜色里缓缓合上了眼睛,百岁谢幕。

还记得,才不久前,5月27日,北京和纽约都还在为他过寿。中国的谢锋大使把一块大蛋糕推上台,说起毛泽东那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场的宾客都说基辛格当得起这样的敬意——能让中美两国的政要们如此上心的,纵观二十世纪,也没几个。

说起来,基辛格小时候过得并不安稳。1923年生在德国,家里是犹太血统。他还很小的时候,纳粹的风暴席卷欧洲,他的父亲,一个奔波一生的教师,眼见家乡已经待不下,咬牙带着全家一起上了去美国的船。那一年,1938,他刚刚十五岁。别的孩子在放暑假,他却在逃命。

跳过几年战火的日子不谈吧。总归,基辛格就是那种能沉得住气的家伙。到美国后没几年,战火还在欧洲烧着,他就入伍去了——倒不是铁了心报恩,更像是本能想拼一份生路。等枪炮声渐远,他才混进哈佛读起书,又一路念到博士。

那会儿的哈佛,是美国的未来兵工厂。基辛格站在那里,带着点局促——他始终有股外来者的谨慎——但眼神却很亮。环境和历史把孩子抛进风口浪尖,反倒让他学会了怎么看问题。后来他写成那本《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在书里谈“有限战争”,一时间成了显学。你看,上层社会就是这样,谁能讲清楚复杂局面,谁就是紧俏货。

60年代末,美国总统竞选闹得厉害。尼克松与洛克菲勒你争我夺,把华盛顿都闹成了赌场。基辛格当时本是站在洛克菲勒背后替他想招的,但政坛风向,我们说变就变。不知道是不是命里注定,赢到最后的偏偏是尼克松,而他却把基辛格挖过去当顾问。说来,哈佛的书呆子能做到着西装站进白宫,这本身就是个传奇。

那时候美苏冷战正闹得烫手。基辛格不喜欢把事情搞得非黑即白。他说:“世界,要稳一点。”所以主张均势,你咄咄逼人我就缓一手,哪里冒烟他就把水泼过去。按现在话说,这叫“见招拆招”。

也别看他年纪不大,那会儿已是台前幕后最忙的角色。尤其对中国的事,比谁都上心。看着外国记者斯诺在天安门和毛主席把臂一笑,尼克松那句“我死之前,得去中国看看”,是酒后吐真言。可怎么去?两国没有正式外交,公开走动太敏感。于是,全世界的风都吹错方向了,基辛格却暗搓搓悄悄准备。

秘密破冰这回事,历史书翻着不外行,其实内情实在藏着无数辛酸。1971年7月,巴基斯坦的叶海亚总统当东道主,给基辛格办了场大排筵席。厅里觥筹交错,人人举杯,偏偏基辛格脸色铁青。南亚那年流行疟疾,外头人以为他染病了。可等宴席散场,车队走人,外界媒体只看着他上车拍照。谁知道车后箱里,还藏着通往北京的行李。

北京的夜,灯火未眠。那边,钓鱼台国宾馆临时住进一批顶级服务员,每人手机都被没收,不许回家。就那么几天,窗帘都是紧拉的。有人后来回忆,保密做到极致,就为了这一趟特殊的客人。

这事成了,不是靠一时冲动,而是步步棋落下。1972年2月,尼克松顺利访华。那册合影,成了后来半个世纪里最耐人回味的照片。而挑起头一个“破冰”的,还是那个用“胃痛”掩护中途撤场的基辛格。

当然,基辛格的日子也不是永远都是荣耀。他的身影,总是在最乱的地方出现。越南战争最焦头烂额的时候,他出现在谈判桌上,磨破了嘴皮,硬生生把签字推下来。人聪明到极致,有时身体就跟不上了。1977年,他卸下了公职,领了总统自由勋章,不过瘾,照样在电视台讲解时局,又去当大学客座教授。说到底,这人是闲不住的。

人老了,脾气也粗了。基辛格后来几乎什么都敢说。美国分裂、白宫没主心骨,他在里根的纪念日上直接批评拜登,也毫不客气讽刺特朗普——台湾问题、乌克兰危局,他一句比一句直白。国际舞台上谁都怕他开口,年轻一辈国务卿们对此又敬又畏,说到底,他们心里明白:这种敢和总统公开摊牌的老人,没人能复制。

再往近几年来,美国对华态度一年一个样。基辛格天真地希望新总统改善局势,可拜登还是“反华”大旗挥得漂亮。这不,连乌克兰和俄罗斯忙忙叨的事,他也躲不开。有人问他怎么看,他却冷冷一句:“我反对让乌克兰进北约,战争的种子就是这么播下的。”没人爱听,可没人能反驳。

说起来,他其实最牵挂的不是这边烽烟,而是当年亲手打开、如今却越来越回冷的中美关系。也许他比谁都明白,两个大国之间闹掰有多容易,可和解得有多难。等他到了晚年,还飞去北京,想再搭点桥。按他原话说,“如果美国只盯着自己的小算盘,外交平衡一定出问题,被世界孤立也未必是危言耸听。”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这点恩怨,是基辛格一生心头挥不去的影子。有人说,他是冷战胜利的推手。有人骂他阴谋诡计。他自己却像个卸甲归田的老兵,静静望着冰封的边界线。

不过,基辛格的故事,说到底还是人的故事。你可以喜欢他,也能讨厌他。朋友敌人,两行泪水,一身灰尘。如今,他用整整100年,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走了一场。很多问题,还没答案。可风过留痕,他终归在历史的水面上,激起了几道涟漪。

有些人走了,这个世界真的就安静了些。他们能看得太远,代价是寂寞。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他的犀利吗?还是只留一句空洞的“伟大”?谁知道呢。也许等我们再老十岁,还会在深夜里想起这么一个故事的人——他在青春岁月里,用最复杂的方式,追了一场最难的和解。

万物终有一别。基辛格这一生,是孤独的旅行,也是热闹的盛典。我总觉得,他在风中目送的,不只是一次次大国的握手,还有属于他自己的、再也回不去的时代。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