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国贸写字楼里,34 岁的林航盯着工资单上的 “21760 元” 发呆。这个数字,和他清华工科硕士的学历、十年职场履历极不相称 —— 扣除房贷、育儿嫂费用和信用卡账单后,账户余额比十年前刚工作时还少。而他初中辍学的发小阿辉,正开着保时捷在直播间叫卖 AI 课
北京国贸写字楼里,34 岁的林航盯着工资单上的 “21760 元” 发呆。这个数字,和他清华工科硕士的学历、十年职场履历极不相称 —— 扣除房贷、育儿嫂费用和信用卡账单后,账户余额比十年前刚工作时还少。而他初中辍学的发小阿辉,正开着保时捷在直播间叫卖 AI 课程,单场 GMV 破百万,评论区里刷满 “大佬 666”。
这届鸡娃的家长们突然发现,曾经坚信的 “分数 - 名校 - 阶层跃迁” 公式,在现实里成了破碎的拼图:学霸们困在月薪两万的格子间,学渣们在时代裂缝里闷声发大财,中产家庭砸锅卖铁供养的 “教育投资”,正演变成吞噬现金流的黑洞。当鸡娃的潮水退去,裸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整个被分数迷信绑架的中产阶层。
林航的职场轨迹,是典型的 “学霸困局”:清华硕士→头部车企工程师→35 岁遭遇职场瓶颈。他的工资单上,“21760 元” 的月薪,和当年高考全省前 50 名的光环形成刺眼反差。更扎心的是,公司新招的 985 应届生,起薪已经 1.8 万 —— 十年寒窗,不过换来每月 3000 元的 “工龄溢价”。
(一)职场天花板:学历通胀下的薪资困局
教育部 2025 年就业报告显示,985 院校毕业生平均起薪较 2015 年仅增长 12%,而同期社会平均工资涨幅达 37%。这种 “学历通胀” 在大厂尤为明显:某互联网公司算法岗,2018 年硕士起薪 35 万,2025 年博士起薪才 38 万,且淘汰率高达 40%。林航的前同事王鹏,曾是奥数金牌得主,32 岁因 “体力不支” 被优化,现在开滴滴补贴家用,“每天跑车时都在想,当年刷题到凌晨的意义是什么”。
更残酷的是 “专业陷阱”:林航的清华工科专业,十年前是香饽饽,如今因行业萎缩,晋升通道被堵死。而他那些学文科的学霸同学,处境更糟 —— 某 985 中文系硕士,在出版社月薪 8000 元,“连房租都不够,更别提买房”。
(二)大厂幸存者:身体与机遇的双重博弈
能挤进大厂的学霸,看似抓住了 “高收入稻草”,实则陷入另一个泥潭。九边笔下 “混大厂得身体好、运气好” 的扎心真相,在现实中被反复验证:某字节跳动产品经理,30 岁体检出甲状腺癌,手术前还在改 PPT;某腾讯程序员,因没 “抱上领导大腿”,连续三年没晋升,最终主动离职创业,却因资金链断裂负债百万。
这些幸存者的 “高收入”,不过是用健康和尊严置换的易耗品。林航算过账:自己年薪 26 万,扣除个税、社保和生活成本,实际可支配收入仅 12 万,“和十年前的预期差了一半,却比十年前累三倍”。
(三)教育投资亏空:中产家庭的债务深渊
林航的父母当年卖掉山东老家的房子,凑了 80 万供他留学,如今这套房子市值已达 300 万 —— 而他的存款,还不够在上海买个厕所。这种 “教育投资” 的亏空,在中产家庭中普遍存在:北京某中产家庭,为孩子报 “藤校冲刺班” 花费 120 万,最终孩子考上排名 80 开外的美国大学,毕业后在纽约月薪 3000 美元,“连学费都还不起”。
西南财经大学的调研显示,中产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比已达 41%,超过房贷成为第一大支出。更危险的是,62% 的家庭为鸡娃动用了 “应急资金”,35% 的家庭负债率超过 60%—— 当孩子的学历没能兑换成预期收入,整个家庭的财务体系随时可能崩塌。
阿辉的逆袭,始于初中辍学后的 “野蛮生长”:摆过地摊、开过小超市、搞过电商,2023 年转型做 AI 课程博主,单月变现超 200 万。他的公司里,一半员工是 “学渣”—— 职高毕业的剪辑师、中专学历的运营,却能精准抓住流量密码,把 “学渣” 标签变成 “接地气” 的优势。
(一)风口捕手:踩准时代节拍的野路子
九边提到的 “敢闯敢干 + 运气好”,在阿辉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15 年电商爆发时,他们靠 “9.9 元包邮” 赚得第一桶金;2020 年直播风口,又转型卖美妆;2024 年 AI 热潮,迅速推出 “AI 变现课”。这些操作,和学历无关,只和 “对市场的敏感度” 有关 —— 某职高毕业的电商老板直言:“学霸们还在研究算法,我们已经把货卖到村口了。”
这种 “野路子” 的成功,背后是一套完全不同于校园的生存逻辑:不怕试错(反正没什么可输)、善于模仿(抄同行爆款)、懂得妥协(利润薄也做)。某做跨境电商的学渣,把 “抄袭 - 微创新 - 规模化” 玩得炉火纯青,“清华毕业生看不起我们的玩法,但我们赚得比他们多”。
(二)技能突围:蓝领与手艺人的薪资逆袭
当学历不再是唯一通行证,技能开始成为硬通货。苏州的高级钳工李强,初中学历,年薪 38 万,比同工龄的本科工程师还高 10 万;成都的纹身师阿花,职高毕业,靠独特的国风设计,客单价超 5000 元,“来纹身的博士、教授排着队”。
这种 “技能溢价”,源于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缺口达 3000 万,而职业教育的渗透率仅 28%。某职业院校校长透露:“我们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抢光,起薪比普通本科高 20%,但家长们还是挤破头让孩子读普高。”
(三)试错红利:家庭资源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阿辉的父母没能力供他补课,却给了他 “试错自由”:摆地摊赔了两万,父母没骂他,反而说 “就当交学费”;开超市亏了十万,父母把养老钱拿出来支持他转型。这种 “试错红利”,比补课费更珍贵 —— 某学渣创业者说:“学霸的父母总让他们‘别冒险’,我们的父母说‘败了再爬起来’,结果我们反而赢了。”
这种资源分配的反差,折射出中产家庭的教育迷思:把钱砸在 “确定性” 的补课上,却不敢给孩子 “不确定性” 的试错机会。而学渣们的父母,因为 “没什么可失去的”,反而无意间踩中了 “创业成功的密码”。
鸡娃退潮的背后,是一套支撑了二十年的教育逻辑正在崩塌:当学历不再兑换高收入、政策拆解军备竞赛、财务压力压垮中产,曾经的 “必选项” 变成了 “赔本买卖”。
(一)学历通胀:从 “敲门砖” 到 “垫脚石”
202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 1179 万,硕士报考人数突破 500 万,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仅 1100 万。这种 “学历过剩” 直接导致:本科毕业生起薪跌破 6000 元,“名校光环” 的溢价率从 2015 年的 80% 降至 2025 年的 15%。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更刺眼:72% 的岗位要求 “本科及以上”,但实际筛选时,“985 + 实习经历” 才是硬通货 —— 学历只是入场券,不是通行证。
(二)政策重击:拆解鸡娃竞赛
“双减” 政策砍掉了 80% 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教师轮岗” 让学区房贬值 30%,“强基计划” 淡化了竞赛功利性…… 这些政策组合拳,直接拆解了中产家庭的 “鸡娃武器库”。北京某中产妈妈坦言:“以前每年花 20 万补课,现在只能花 2 万花素质课,孩子反而更快乐了,成绩也没跌多少。”
更深刻的变化是 “教育评价体系” 的重构: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推行 “多元评价”,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的权重提升,“分数至上” 的单一标准正在瓦解。
(三)财务崩溃:中产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危机
上海财经大学的调研显示,中产家庭的债务收入比已达 142%,其中 31% 的家庭将 70% 以上的资产押在房产上。当教育支出成为 “刚性负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被彻底摧毁:某深圳中产家庭,因孩子留学花费 150 万,加上房贷负债 400 万,父亲失业后,全家只能靠信用卡度日,“每天一睁眼,就是欠银行的钱”。
这种 “财务自杀式投资”,本质是中产对 “阶层下滑” 的恐惧。但现实是:鸡娃投入越高,家庭财务越脆弱,一旦遭遇失业、疾病等冲击,就会陷入 “返贫螺旋”。
鸡娃退潮不是 “学习无用”,而是 “教育回归理性”。当社会评价体系从 “单一分数” 转向 “多元价值”,家庭和孩子都需要重新理解 “成功” 的定义。
(一)重新定义成功:收入、自由、健康的三角平衡
林航的同学聚会里,混得最好的不是学霸,而是 “敢折腾” 的学渣:有人开民宿年入百万,有人做户外领队实现 “时间自由”,有人靠手工皮具过上 “慢生活”。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放弃了 “年薪百万 + 大厂光环” 的执念,拥抱 “收入够用 + 时间自由 + 身心健康” 的三角平衡。
这种转变,源于社会对 “成功” 的包容度提升:当短视频里的 “打工人博主” 能月入十万,当手工匠人被央视报道,当蓝领技工登上热搜,“成功” 的标准不再被学历垄断。
(二)家庭资源重构:从补课费到 “试错基金”
聪明的中产家庭开始调整资源分配:把原本给孩子报补习班的钱,变成 “试错基金”。北京的李女士,停掉了女儿的奥数班,用省下来的 8 万元支持她做自媒体,“现在女儿的账号有 10 万粉丝,还接到了广告合作,比考高分更有意义”。
这种转变,本质是 “投资思维” 的升级:补课是 “消费”(钱花出去就没了),试错是 “投资”(可能带来收益)。某教育顾问指出:“未来十年,给孩子‘试错权’比‘补课费’更值钱。”
(三)社会评价迭代:技能尊严与学历滤镜的破碎
当苏州的钳工李强戴着 “大国工匠” 的勋章站上央视,当阿辉的 AI 课程直播间挤满名校毕业生,社会对 “学历” 和 “技能” 的评价正在反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学历是 “下限保障”,技能才是 “上限突破”—— 你可以用学历找份安稳工作,也可以用技能实现阶层跃迁,两者并不矛盾。
这种迭代,呼应了九边的核心观点:“80% 的人不是学习的料,出路很多。”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所有人都驯化成 “考试机器”,而是让玫瑰开花、松柏长青、蒲公英飞翔。
林航最近做了个决定:停掉女儿的钢琴课,换成编程和木工兴趣班。“钢琴考十级能怎样?不如让她学会做个板凳、写段代码,至少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这个决定,标志着一个中产家庭的 “鸡娃祛魅”。
鸡娃退潮的背后,是一场关于 “人生意义” 的集体反思: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是 “考高分、进名校、找好工作” 的工具人,还是 “有热爱、能折腾、会生活” 的完整人?当社会的评价体系从 “单一维度” 转向 “多元生态”,当家庭的资源分配从 “焦虑消费” 转向 “理性投资”,教育的真正价值才会显现 —— 它不是阶层跃迁的门票,而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地图。
那些被鸡娃潮裹挟的家庭,是时候停下脚步了:看看路边的野花,听听孩子的笑声,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毕竟,人生的答案不在试卷里,而在每个平凡日子的热爱里。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