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那些入选的数字出版平台运行得如何?

摘要:为推动出版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深化出版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进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深度融合,打造出版业新质生产力,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数字出版优质平台”入选名单,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的“人教口语数字智能

为推动出版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深化出版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进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深度融合,打造出版业新质生产力,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数字出版优质平台”入选名单,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的“人教口语数字智能学习平台”、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小凤凰FM——少儿知识服务平台”、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等共16个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入选。

入选的数字出版平台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带动新型知识服务升级、深耕专业领域挖掘深度用户、融入“听说练”多元互动形式服务少儿教育、以国际化视角引领优质内容服务“出海”等。

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出版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从趋势来看,当下具有代表性的数智化融合出版平台,已经从以往功能较为单一的数据库,演变为广泛应用智能化前沿技术、贯通前中后台、灵活性较强、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知识服务平台、数字资源社区、传播信息平台,以及涵盖视听和交互类内容形态的数字出版与发行平台生态。

不少入选项目负责人观察到,随着文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如今用户生成内容(U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对于用户的信息浏览习惯带来巨大改变,也对数字平台的迭代升级、流程重塑提出新要求。在打磨数字出版平台精品内容的同时,如何为读者打造沉浸式的内容获取和交流方式,成为融合出版平台需要迫切思考的新课题。

通过对入选项目的采访,记者发现,随着国家和地方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方向上的资金扶持不断加码,以及出版单位自身的科研转型投入,资金已不再是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题,更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有入选项目负责人告诉商报记者,虽然传统出版行业一直渴望转型和突破,但数字化创新项目在立项和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还在努力突破传统的评判标准,在业务成长和人才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

本期报道我们通过深入采访部分入选项目,从项目特色、内容定位、目标市场、资源容量、技术含量、运行机制、数据安全、两个效益等方面,全面挖掘这些优秀数字出版平台的创新特征与示范价值;同时邀请项目负责人,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享平台建设需要完善之处及未来发展规划,以期为更多出版同行提供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启发。

教育出版

全球国际中文教育智能教学服务平台

以成果转化带动教育出版转型升级

■郝 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项目简况 全球国际中文教育智能教学服务平台为出版社开展出版融合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一方面,出版社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数字教材编辑器为平台提供了互动化、课件化、数据化的数字教材,从而满足数字化教学中教材的更多使用场景。另一方面,平台还充分应用数字出版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将教研工具、智能评测、智能生成、国际化支持、学情数据分析、测试考试等模块与数字教材的使用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出版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满足国内高校和职业院校来华留学生的国际中文教育和职教出海数字化需求的基础上,2024年8月,全球国际中文教育智能教学服务平台上线的《真实中文》数字教材被美国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等州的公立学区选用,标志着北语社的融合出版产品正式“走出去”,开启了中文教育国际化新篇章。

平台用户主要系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群体,包括海外中文学习者和来华留学生。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发展,中文成为一项职业发展工具。面向出海企业海外员工的“中文+”教材,逐渐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打造品牌教材,可以推动中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提升海外中文教育质量,以及支持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我带领团队筹建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一带一路’国别化语言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语社”)已自筹研发经费1800余万元,形成了27项软件知识产权。北语社数字出版中心负责科研成果的中试和转化,并面向机构用户提供推广销售、应用培训、课程创新支持、售后服务等工作。

除了出版创新项目的共性问题,如研发资金、机制外,本项目最主要的难题是研发的技术成果如何进行商品化改造,提高平台的商品化程度,拉动平台的商业潜力和价值。商品化改造不仅需要项目组掌握数字技术、教育技术、产品设计、教育学等领域的项目建设能力,而且要进行大量调研论证和试错,不断挖掘目标用户价值,积累市场推广经验。

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单位,发行部门是出版社的市场前端,数字出版中心通常为研发部门,是市场的后端支持团队。依靠传统的营销推广模式,很难挖掘数字化教学平台项目的用户需求和盈利模式。对此,北语社制定了全新的推广方案,将数字出版中心的业务前移,直接面对市场,接触用户,完善数字出版中心团队结构,并支持数字出版中心进行业务和资源整。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初步走出了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并开始显现成效。

技术亮点 国际中文教育教学领域的数字教材定制化程度很高,通用的编辑器方案不能很好地满足功能的实现。由于用户少、国际化支持等问题,很少有技术企业愿意投入成本进行定制化开发。因此,我们独辟蹊径,依托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作为创新研发平台模式,完成关键技术研发。新的数字教材编辑器不仅解决了内容版式的多样性支持,还解决了音节、汉字、词汇、语法、文化和听、说、读、写、书等语言教学知识和能力技术呈现和交互问题。此外,我们还将语料库和机器语言学方面的技术集成到教材当中,更好支持教材的使用效果。

未来计划 下一步平台将继续探索技术的创新应用,如人工智能、多模态语料库、虚拟现实、大模型等技术在教育出版和教育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力争更好地提高数字教材的教学适用性,让数字教材成为教育数字化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融合感悟 北语社始终把探索教育出版数字化和教育数字化的融合发展工作放在战略规划的核心任务中。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成果的转化必然更好地支持出版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融合发展。只有坚持“出版融合发展”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加速培育出版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为出版行业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芸窗思政精品课程服务平台

探索出版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陈 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

项目简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依托芸窗思政精品课程服务平台服务模式,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大学等搭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思政课智慧教育平台”,目前已持续为全国2800多所高校的14万余名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平台总浏览量超千万人次。

平台切中了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痛点,面对理论说不清、案例找不到、思想辨不明、资料找不全等“急难愁盼”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一站式解决教师所需所想。

芸窗思政精品课程服务平台的创新性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打造服务枢纽,创建思政教学新平台。该平台集资源共享、在线备课、教师研修、文献研究四大功能模块于一体,打造权威、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资源中心。二是坚持开放共享,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调动任课教师和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来。三是利用尖端技术,开启思政学习新视窗。研发在线备课系统、组织网络集体备课会、发布教学重难点解析视频、动态评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制作XR精品课件,真正推动思政课“活”起来。

为满足芸窗思政精品课程服务体系研发、运营相关的技术服务与支持工作,人大社专门组建了20余位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的运营人员和能独立承担研发运维的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组,兼具学科素养和技术能力,专业化团队的价值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得到充分显示。

组内综合运营团队主要包括编辑策划、视频录制等人员。编辑策划团队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专业编辑,具备优秀的学科背景及相关工作经验,立足全流程管理,承担网站平台更新维护,课程资源、数字化产品、视频课程、活动会议策划实施、文案编写等工作。视频录制团队主要负责视频录制、直播、动画剪辑等全流程视频拍摄制作。组内研发设计团队能独立承担大型研发、运维及设计工作,服务器软硬件环境、数据库及安全设备的运维服务。

未来计划接下来,平台建设落脚点将重点放在各地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需求上,通过多主体访谈、常态化问卷动态跟踪等方式,客观全面了解各地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难点、困点,以定制化项目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支持本地化或者云服务的部署形式,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应用模块,打造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优解决方案。

融合感悟近年来,在政策强力推动与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双重作用下,出版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数字化浪潮席卷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社会领域,不仅为出版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不断拓展其边界,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业态与增长点。

出版融合呈现三大新趋势:数字化转型日益深化,跨界融合加速推进,内容创新日益多元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逐步重构出版生产流程,引领出版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迈进。这给出版业带来一系列挑战,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读者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版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十四五”时期,数字出版正处于战略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阶段。

对于出版单位而言,探索出版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逐步开辟一条全媒体、多业态融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新发展道路,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人教口语数字智能学习平台

怀揣教育初心 十年磨一剑

■葛 欣(人教数字公司移动学习事业部主任)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旗下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人教口语数字智能学习平台(以下简称“人教口语平台”),已走过10年历程。这10年间,它不断打磨、积累,如今已拥有数万级别的学习资源和上亿级的学习行为数据,用户规模突破千万。

创立与成长人教口语平台是人教社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的重点项目之一,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高效互动,随时、随地可学的个性化英语学习数字平台。2014年创立至今,人教口语团队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在数字出版转型中不断尝试与探索,努力提供全时段、全地点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不仅满足了优质教育数字资源相对欠缺地区的应用需求,也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更好地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人教口语平台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坚持在继承中改变与创新的结果,都是在不断突破与自我革新的努力。一是坚持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邀请国内外英语教育专家围绕教材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和拓展,构建“听、说、读、讲、测、评”的多场景学习体系。二是坚持技术引领为出版赋能。通过AI语音测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高度复刻教材场景,强化视听与交互展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三是坚持打造持续发展新生态。通过加强纸数联动、应用市场联运,线上运营活动、建立用户激励体系等方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运营生态,推动实现用户持续增长。四是坚持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团队人员结构,增加数字化产品岗位人员比例,实现UI设计、内容生产、技术应用、数据分析、推广运营等环节的数字出版全流程闭环工作。团队成员间互为补位、快速反应、全流程高效协作,不断在产品、内容、体验、运营等多方面协同打磨。

挑战与突破人教口语平台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既有一次又一次的勇敢探索,也有许许多多的负重前行。在产品建设的不同时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用户数量不多、团队规模小、资源数量不足,平台营收少,如何让产品生存下来;硬件设备更新换代、新系统层出不穷,技术快速迭代,如何应对挑战;用户快速增长,客服量激增,如何提升服务……一个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考验着团队的智慧与决心,推动平台实现每一个阶段的蜕变和成长。融合发展没有现成的路子,唯有勇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

经过团队不懈的努力,人教口语平台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口语闯关玩、配音秀、单词与拼读等11个学习模块,资源数量稳步提升,面向用户使用的英语互动教材已有62册,英语数字教辅已有308册,形成各类课程资源418册,课程、词条等9万余条。人教口语用户数量实现快速增长,超过1400万。平台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2024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数字出版优质平台和第八届数字出版创新发展论坛创新案例。人教口语平台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数字出版的行业标杆产品。

目标与愿景 当前,党和国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数字教育、数字出版,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加快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强化数字创新应用,推进数字化转型。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人教口语团队将继续肩负起全力服务教育、服务广大中小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始终锚定做教材学习数字化、智能化代表产品的发展目标,拓展使用场景,不断加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应用,构建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宏观规律数据及学生个性化学习引导体系,努力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以及更好的应用体验。

专业出版

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

汇聚新工科优势资源 打造专业化内容平台

■缪立进(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

项目简况 机械工业出版社“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项目于2020年入选中宣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同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入选中国数字博览会出版战“疫”数字内容精品展;2021年入选并参加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活动;2024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数字出版优质平台”。目前,该平台用户院校所在地区覆盖20多个省级行政区,教育层次覆盖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

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项目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容权威,聚焦大科技,覆盖机械、电工电子、汽车、建筑、计算机、经济管理、心理等专业领域。二是资源多样,交互性强,包括电子书、工业期刊、制造业视频、机电百科、专题库等多种资源。三是迭代升级,自主可控,支持PC和移动端同步使用。四是服务精准,可满足文献查阅、日常阅读、系统学习等多场景阅读学习需求。项目以高等院校图书馆和制造业企业为目标市场,用户画像为高等院校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等。其中,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是主要用户,随着更多数字资源的上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也将成为潜在用户。

项目组建了10余人的专门团队负责开发与运营,团队包括数字产品经理、技术研发工程师、数字资源制作人员、行业领域专家、营销销售经理等岗位。

前期启动资金主要来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创新资金项目支持,体现出社内对出版融合发展业务的高度重视。后续的持续运营和发展资金来自于项目市场化收益,体现了融合发展项目“边探索、边变现、边发展”的基本原则。

自立项以来,如何持续提升资源丰富性、多样性和前沿性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对此,解决思路是:积极开拓社内、社外两个供给渠道,注重新工科资源建设。在社内,通过持续建设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和内容中台系统,做到全社各类数字资源的全量采管和持续供给;在社外,和相关科技类兄弟出版社开展资源整合共建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新工科方面,遴选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与环保技术、机器人、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的优质资源打造新工科专题,并持续更新,为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未来计划 伴随着市场趋势变化和技术发展,可以预见项目的未来发展具有更多可能性。我社主要计划从三个方向进行升级完善:一是继续充实高质量的内容资源。持续开拓社内社外两个内容来源,一方面紧密跟踪前沿科技动态,另一方面聚焦产业一线工人的实际需求,不断吸引汇聚新的高水平内容资源入驻平台。二是实现AI技术全面赋能。未来项目计划在内容资源生成、数据加工标引、知识关联推荐、优化阅读体验等多个方面,实现AI技术的全面赋能。三是提升服务水平。首先是继续加强用户之间的互动与社交功能,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其次是坚守专业化、垂直化、实战化策略,不断提升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化精准服务的能力。

融合感悟 出版融合发展的最大价值是在数字化浪潮和新媒体时代冲击下,确保出版业主力军挺进并站稳知识文化传播的新的主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知识内容得以广泛传播、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避免劣质、低俗内容占据主流内容传播渠道。

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

面向产业工人群体 提供技能提升新渠道

■李 瑾(中国工人出版社副社长)

项目简况 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由中国工人出版社(以下简称“工人社”)负责建设维护与运营,聚焦打造面向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和素质技能提升的网上平台。平台设课程、直播、线上培训班、技能大赛专区、活动专区、答题闯关、电子书等重点板块。截至目前,“技能强国一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累计访问人次18.01亿,注册人数629.7万,微信公众号粉丝人数245万,共有1202名工匠授课、音视频15.6万分钟、题库41.35万道,是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人培训平台。

技能强国平台集中了全国各地各行业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的先进事迹内容,聚焦研发工匠工法、技法、创新方法课程,先后研发推出职业健康专区、安全生产专区、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专区、全国工匠风采展播专区等200余个内容专区,热门打卡活动参与人次破亿。目前,平台已实现直播、线上比武、线上技能竞赛、VR展播、数字孪生展馆、数字孪生线上练兵系统、答题(多人对战)音视频播放、报名、投票(点赞)、抽奖等活动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构建起了平台服务运营机制。

2018年,平台建立之初,依托工人社自筹资金,成立了3人工作小组。平台上线后,开始申请政策资金支持。其中题库主要是采购和自制两种方式相结合;视频制作方面,工人社主要负责策划和把关,由合作团队进行拍摄和剪辑。2021年,工人社统筹成立集技术、内容、运营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公司,目前有内容生产、活动运营、技术开发等团队成员共20人。

难点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出版融合平台的模式探索。出版社往往缺少技术基因,“破题”环节容易被卡住,走弯路是必然的。二是数字出版人才短缺。数字平台与传统出版业务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从出版社原有班底里发掘可以转岗的人才也不易。三是由于平台面向广大产业工人群体,从哪个工种入手,以什么顺序推进,资金从哪里来,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后来,结合全国总工会的日常具体工作需求,我们生产精准定向的内容,然后快速应用于活动中,平台开始被越来越多细分领域的产业工人关注到。

技术亮点 目前,平台具有完全自主的技术研发能力,已获得软件著作权11项。平台依托SAAS、大数据、云原生、数据驾驶舱等自主技术,建立内容中台和功能中台,为产业工人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网上学习服务;打造工会首个AI学习专区,探索形成20大项100余个小项的“云”服务功能;利用数字孪生、VR、AI等新技术,将平面内容立体化,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线上联盟,并开发国内首个技能人才模拟线上练兵系统。

未来计划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对B2C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思考数字出版模式如何迭代升级。随着用户生成内容(UGC)价值愈加凸显,要求运营者思考转变运营理念。当面对用户生产的海量内容,唯有坚定不移依赖技术创新,将“机审+人审”相结合,才能确保平台内容安全、可靠。对出版单位来说,技术投入依然是一大挑战,但又是必须坚持的融合之路。

融合感悟 做数字出版工作、数字资源化建设,要在尝试中检验能否“走通”,比如需要把内容加工到怎样的颗粒度,输出到什么目标场景。行动起来或许就知道,一切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但一旦行动就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地图大数据融合出版知识服务平台

融合出版将成为出版单位“新常态”

■司连法(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地理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

项目简况 “地图大数据融合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立足地图专业出版主业,聚合地图优质数据资源,面向数字出版转型研发地图智慧制图、地图互联网应用、地图大数据应用、地图APP、地图微信小程序等地图知识服务技术,培养数字地图建库、数字地图制图、数字地图应用、地图系统开发等全方位人才,开拓面向政府、机构、企业、个人提供数字化地图服务,打造资源、技术、人才、服务一体化新型数字化出版服务体系。

“地图大数据融合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丰富的实用的地图大数据知识库。二是研发了地图知识加工与管理平台。三是建立了地图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四是项目落地成效明显,在多领域开展了项目应用,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平台贯彻“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累计覆盖用户200余万人,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部级奖项6个。基于平台成果与技术,面向政府、企业提供定制地图编制服务共计80余次,面向地图知识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撑服务共计20余次,面向多领域提供“地图+”“地理信息+行业”应用服务共计200余次,累计获得经济收益1700万余元。

地图功能一般分为两类,分别是位置工具,和作为传播不同领域知识的文化地图。文化地图是表达不同领域信息的空间载体。当前位置工具类地图产品以导航地图软件为主,传统地图册或单张图作为位置工具已被导航地图软件替代。本项目目标定位为第二类。具体来看,出版物中的地图插图,政府规划设计地图,统计部门的统计地图,教育系统的历史、地理地图,互联网上面向不同领域展示的地图……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市场。

本项目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申请了财政部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二是集团自筹。我集团搭建了10余人的技术研发团队,资源建设和市场运营由不同部门承担。之所以没有建立专门团队,既出于兼顾当前业务的原因,也考虑到已有工作人员在地图资源建设和市场运营方面更专业。

本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主要有两项,一是如何面向需求端设计建设实用的资源,二是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此外,技术研发人才也是许多出版单位的短板。针对本项目,集团整合了技术人才,形成了强有力的研发团队,解决了地图智慧制图、地理信息应用、数据库开发、大数据研发、web地图研发、APP研发、AR研发、小程序研发等技术难题。

术亮点相较于常规的数字平台,该项目不是简单针对已有出版物进行数字化,而是从根源上解决数字地图建设和应用问题。既兼顾了已有资源的利用,又扩展了面向应用的新资源建设。本项目是集团整体数字化建设体系的一部分,通过项目建设形成包括数据、技术、人才、客户资源在内的自主核心资源。

未来计划 未来平台将根据市场应用,不断调整和丰富地图资源,研发从资源到应用的更快速智能的技术通道,提高制图和平台集成效率,缩短应用型项目实施周期,减少项目成本,提高项目利润。

融合感悟 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业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条件下的新发展方向。出版单位不能只在传统出版领域发挥作用,更应当在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互联网出版领域领航。融合出版将成为出版单位的新常态。

CIDP制造业数字资源平台

“十年磨剑终成锋 一朝破竹势如虹”

■瞿 微(化学工业出版社高级数字编辑)

项目简况 CIDP制造业数字资源平台是聚焦机械制造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数字内容资源平台。平台以化学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化工社”)70多年专业出版的丰厚积淀为依托,立足服务于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师生。平台已为全国700多家高校用户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于2023年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音像电子出版物奖,2024年入选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数字出版优质平台。

CIDP制造业数字资源平台是首个面向制造业的多模态专业内容知识服务平台。院士领衔,汇集近千名签约专业作者,几十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企密切协同。实现了传统出版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制造业提供专业、权威、创新、可信的全媒体数字化信息服务。

平台解决了智能制造中普遍存在的有用信息缺乏、标准滞后、存储形式分散以及共享程度差等问题,满足智能制造发展的新要求,实现知识服务的有效应用;实现从纸媒载体到数字载体转变,提升检索阅览效率,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使用;提升用户工作效率,将原有机械设计过程中手动数据查询、图形绘制、设计计算等繁杂工作,转变为通过集成化数字工具来实现,降低用户设计难度。

平台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项目资金和出版社自有配套资金。截至2023年底,平台获得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财政部文化发展改革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财政部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等资助共计2054万元,出版社自有资金配套投入约3208万元。

从平台立项起,化工社便开始积极为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做准备,于2014年成立全资子公司——海枣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枣公司”)进行数字出版与融合出版的尝试与探索,并专门负责平台开发与运营。平台搭建主要由外部技术公司负责,海枣公司有2~3人负责平台日常运营与维护,平台内容建设由海枣公司和化工社编辑配合完成,平台销售小部分由化工社自营,大部分由全国各地的销售代理实现。

平台立项至今,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建设资金不足。尤其在最初三四年,可以说见不到回报,而投入又巨大,出版社承担着不小的风险,毕竟当时无法保证最终开发建设完成的产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后来,平台完成初步搭建并面向市场销售后,对年内容资源更新量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每年须保证定量的新内容上线,这意味着持续不断的人力与资金投入。

2014年CIDP平台1.0版上市试用,2015年2.0版推出,正式开始上市销售。上市当年就有8所高校购买使用,2016年增加到27所高校,2017年拓展至50所高校,2024年预计有超过100所高校选购。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十年磨剑终成锋,一朝破竹势如虹。

未来计划目前平台具有特色的三维模型板块,主要是基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标准件库,但销售过程中,用户反馈希望有更多非标件产品样本库。最近我们与国产软件公司合作,外购了一些非标产品样本模型。但由于非标产品模型数量众多,导致新内容制作进度缓慢,后期我们会加大人力投入。未来,平台还将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实现制造业领域知识的智能问答,更加高效地生产和制作内容,更好地服务用户。

融合感悟出版融合发展推动出版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了出版行业的发展活力与整体竞争力。相信在未来,技术驱动、平台化发展和跨界合作将成为出版融合发展的主要趋势。

大众出版

“华夏手造”手工文化创意知识服务平台

以图书为创意起点 立体挖掘手工IP价值

■乔 辉(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项目简况 从一本书延展到一条“链”、再扩展为一个“圈”……“华夏手造”平台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手工IP创意为支撑,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为目标,线上建设手工文化创意一站式知识服务平台,线下打造手工博览会、手工创意体验中心、手工产业基地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延伸手工创意产业链,构建手工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

2006年,面对传统出版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以手工图书为依托,集中优势力量着手进行手工产业链的布局。2011年后,我社的手工图书长期稳居手工出版领域国内第一,占据了国内手工图书近40%的市场份额。

如今,通过近20年努力,我社的手工图书已经从原来的国外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产品形式从图书到材料、工具再到课程,产业生态从图书出版到展会平台,从线上手工艺网络大学到线下创意体验中心……一个完整的手工出版融合产业链逐渐形成。2023年,品牌整体升级为“华夏手造”,统一整合规划社内所有手工出版相关资源,集中精力打造和挖掘品牌IP价值。

除了线上平台,线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共创价值。首先是举办手工博览会。我社依托“华夏手造”平台,已连续举办了5届“中国国际手工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了来自40余个国家的一线手工品牌、行业代表参展,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是目前国内手工艺行业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盛会之一。

其次是建设创意体验中心。我们建设了2000多平米的沉浸式用户体验中心,开设了30多间非遗手工和现代手工教室,提供材料、课程、培训、体验、文创产品等一站式服务。自开馆以来,已接待5万余人次,逐渐成为城市打卡新地标。

最后是注重全媒体营销。联合新媒体平台形成线上营销矩阵,目前平台账号累计粉丝量超过10万,建立了25个私域粉丝群,吸引了1万余名用户参与活动。2023年1月至今,团队共直播500余场,实现了超过1000万元的销售额,连续9个月位居全国出版社自播排行榜前20名。

技术亮点我们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建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生产服务、资源服务、运营服务三个平台,这些技术底座有效支撑了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转变,生产效率提升了30%。比如“手工艺网络大学”在线学习平台,以“名师、课程、证书”为核心,汇聚国内外名师库和拼布、编织、刺绣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国内首家服务于手工爱好者、从业者、青少年、名家巨匠、各类院校的专业教育培训平台。目前平台注册手工艺名师32人,登记作品210个,付费会员1.5万人,日访问量5000余次,月活用户7000余人。

此外,平台团队积极研究探索AI、数字人、AR/VR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多场景、多形态创新表达方式。其中,“AI剪艺智绘”数字服务平台,以文生图技术为基础,建立剪纸领域的垂直模型,基于此研发的“AI剪纸许愿机”小程序,自2023年9月上线至今,注册会员已有8000余人。

未来计划 展望未来,河南科技出版社将坚持走出版融合专业特色之路,以手工出版为突破口,小切口带动大产业。以“华夏手造”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以出版赋能产业发展的运营模式;同时突出自主品牌建设,以项目为引领,培育出版新动能新优势。

融合感悟 出版深度融合成为出版业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路径。不仅体现在内容产品形态、技术赋能、传播渠道方面,还体现在服务融合、资源要素融合、产业生态融合等方面。

书天堂AI新阅读平台

从内容到知识服务再到数据服务

■韦 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融合发展中心总经理)

项目简况 书天堂AI新阅读平台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在自有的传统阅读平台上,创新性应用图书垂类AI大语言模型(一书一库),面向广大读者,提供多模态内容呈现及智能化知识服务的综合性阅读服务平台。该平台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与出版创新的融合,先后上线了AI数字人伴读、富媒体资源库、版权溯源服务等功能。

在书天堂AI新阅读平台上,以AI数字人“小珂”为交互媒介的AI数字人伴读,使用“数字人技术+AI大语言模型微调+向量数据库+敏感词检测”,实现“一书一库”功能。该平台的另一大特色是,积极探索数字人应用,打造数字人IP运营。平台以数字人“小珂”为主角制作了一批优质视频课程、碎片化知识内容等,打造知识服务IP,实现数字技术与知识服务的双向赋能,推动融合出版实践进入“深水区”。

在实践过程中,平台建设曾遇到诸多困难。由于平台承载的内容体量较大,涉及的内容领域较多,利用AI大语言模型提供知识服务往往缺乏“边界感”。来自不同板块的定制化需求,倒逼我们为不同类型的读物构建差异化的知识体系,为AI大语言模型塑造“边界感”。

传统的多模态资源制作耗时、耗力、耗资金,限制了内容生产机构的产能。在AIGC内容的探索和应用方面,我集团与外部公司合作,构建了服务于出版行业的内容创作平台,目前图书推文、短视频脚本、活动新闻稿等相对简单的内容,大量使用AIGC工具生成,再辅以人工二次编辑。此外,项目团队也在积极探索AI驱动的以真人建模的数字人视频应用,更生动地传递图书内容。

目前,平台遇到的瓶颈主要是,AI驱动的数字人视频呈现效果较单一,读者如果长时间观看,会产生审美疲劳、枯燥感,进一步观看的意愿会急剧下降,尤其是市场化图书的内容呈现精彩度略显不够,对维持用户黏性起到反效果。但团队在实践中发现,当AI驱动真人建模的数字人视频应用在基于教材的慕课资源建设上,受到了教师群体的高度欢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教材课程视频的内容呈现形式要求稍低于市场化图书,且数字人视频能极大降低教师录制视频的工作量,以及降低慕课录制成本。下一阶段,平台计划瞄准教育领域课程资源建设,深入探索AI驱动的真人建模数字人视频。

未来计划 未来,从产品维度来看,书天堂AI新阅读平台将继续推动平台阅读服务质量与新技术相结合,促进出版链条中作者、编辑、读者、AI、数字人IP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真正形成新形态下的“AI+新阅读”体验平台。

从内容出版来看,需要解决三大核心问题。首先是出版权共享问题。出版人要主动拥抱和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其次是出版人在策划融合产品时,要从纸书出版思维中“跳出来”,向互联网思维转变。最后是商业模式的融合。新媒体的商业模式与出版的商业模式存在巨大差异。主流的新媒体商业模式是制作优质的免费内容来引流,通过紧密的互动强化用户黏性,再通过比内容更高利润的产品来实现变现。在新媒体商业模式下,内容的价值常被当作引流的成本牺牲掉,但出版的商业模式恰恰是用内容变现。

融合感悟 在出版融合发展时代,出版人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内容转变成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又如何转变成数据服务。通过更高维度的产品实现变现,或许对出版业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版融合发展。

小凤凰FM少儿知识服务平台

始于出版 但不止于出版

■郑林峰(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

项目简况 早在2018年下半年,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苏少社”)便敏锐捕捉到出版产业与移动互联技术的结合点,即少儿音频服务领域,并确立了“小而精,轻而美”的平台定位,致力于打造专为3~12岁孩子及其父母服务的平台。经过半年多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修改,2019年7月1日,少儿知识服务平台——小凤凰FM正式上线。不到10个月,微信小程序注册用户数突破10万;截至2024年11月,注册用户已达70万,总访问量突破1500万。

目前,“小凤凰FM”平台的内容资源兼具文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趣味性,有超过1.1万个音频文件,音频总时长超过1450小时,视频文件超过3000个,还有丰富的课程和学习类游戏资源。对于内容平台而言,内容资源建设至关重要。苏少社积累的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和作家资源,为平台音频内容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筑成了小凤凰FM坚如磐石的基本盘。此外,小凤凰FM幕后的工作人员也积极开发各种创新功能和活动,吸引小读者的关注和参与。

随着“家底”越来越厚,苏少社逐步推进渠道拓展,具体策略是:线上线下融合、多平台投放、全媒体运营。线下,主要是积极与社内的少儿书刊合作,在书刊上印上小凤凰FM的小程序码,累计合作过的书刊已有数百万册。经过与垂类媒体的合作,为小凤凰FM引流。这种方式看似传统,但用户非常精准,通过此渠道来到小凤凰FM平台用户黏性更强。线上,在喜马拉雅FM、酷狗听书等APP上开设频道或者专区,用户在哪里,小凤凰FM就在哪里,主动寻找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小凤凰FM除了与移动客户端、通信运营商合作,今年还登录了江苏有线电视网。“软硬”兼施是苏少社2024年的新尝试与新突破——与厂商合作,研发智能硬件,打造联名款学习耳机等产品。今年暑假,小凤凰FM还试水了阅读主题的研学服务,在苏少社统筹下举办了两期创意写作夏令营。

事实上,“小凤凰FM”这样一个访问量超千万次的知识服务平台,其主要工作人员并不多。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苏少社充分借助内外部资源和技术力量,用高性价比方案解决了系统开发、音视频制作、硬件开发等工作;全社的文学读物中心、低幼读物中心、少年文艺编辑部等多个部门深度参与项目建设。在音频录制方面,组建了以金话筒奖获得者领衔的电视台、电台主播团队,以及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主播群,通过娓娓道来的音频讲播形式演绎内容,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

未来计划 苏少社对小凤凰FM的长期规划体现在内容建设、渠道拓展、硬件产品开发等方面。首先,在内容建设方面,继续加大资源建设力度,以苏少社优质书刊资源为基本盘,向外辐射、向内吸收,将外部高品质的国学启蒙、儿歌童谣、传统曲艺等类型的资源加入到小凤凰FM。其次,在渠道拓展方面,要多平台多维度发展。进一步加大和有线电视网、广播电台、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最后,在硬件产品开发方面,小凤凰FM会不断拓展合作品类,智能音箱、智能台灯和智能学习终端已在设计研发中。游学研学服务已开启试水,形成成功范式后,将结合线下主题阅读空间做全面推广。

融合感悟“始于出版,但不止于出版”,对小凤凰FM来说,这个目标永无止境。随着数字出版“内容 +技术”的深度融合,文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面对数字化变革,苏少社和小凤凰FM不断求新求变,通过融合发展形成品牌势能,实现出版产业双效最大化。

期刊出版

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

锁定国际化、精品化、智能化战略 助推科技期刊“出海”

■石 磊(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期刊中心主任、学术出版中心主任)

项目简况 SciOpen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清华社“)自主研发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平台于2022年6月正式上线运营,截至目前已上线133种学术期刊、3.4万余篇学术论文,读者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及地区,平台浏览量达到每月600余万次。目前,SciOpen上线期刊中85%为英文期刊,约2/3的浏览量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上线期刊被SCIE/ESCI收录65种、Scopus收录100种、CSCD收录48种、EI收录42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SciOpen平台主要目标用户群体为科研工作者和有期刊创办、发展需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期刊社等。平台面向科研工作者提供论文发表以及免费的在线访问、下载论文及相关数据服务,并提供智能推荐、收藏、转发和评论等功能;面向期刊提供可定制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服务。平台通过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全媒体发布和国际化运营体系,实现了从投稿到发布的一体化数字出版流程,以及与国际学术传播体系的数字化连接。

清华社在期刊中心组建成立了SciOpen平台运营部,设立了产品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编辑、期刊出版人等专业化岗位,专职负责平台设计与运营工作。平台开发工作由出版社数字分社和下属专业化数字技术子公司承担,拥有专业数字出版与IT技术人员近百人。项目资金主要由国家项目、学校支持和出版社自筹三部分组成。

SciOpen项目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例如,平台试运行过程中,有作者反映无法在谷歌上检索到自己的论文。团队用了半年时间,系统提升搜索引擎优化技术,最终实现了文章发布后3天内可被通用搜索引擎检索到,这一速度处于国内领先。

此外,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平台发展过程中,专业化人才不足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我们通过设立专业部门和岗位,引进了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专业化国际化编辑、营销和技术人才,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在职科研人员,互联网大厂的数字化营销与技术人才,具有国际名校求学经历或国际出版经验的国际化人才等,为平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技术亮点 SciOpen平台于2024年6月发布2.0版本,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新版本基于国产智谱ChatGLM4基座大模型开发了智能阅读模块,实现了对论文全文内容的中英文双语解读和多语种自适应问答,大幅提升了科研论文的阅读效率,开启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传播创新服务。

SciOpen从数据库安全和文件安全两个方面来保护数据安全。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阿里云rds数据库高可用版本;进行各层次数据备份;任意时间点数据恢复等。平台从编辑层面和技术层面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与版权合规。一方面严格编审流程,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数字查重、版权标识符标签等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数字化安全水平。

未来计划与国际出版同行相比,我们的平台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在资金技术投入上仍存在巨大差距,在数据规模、功能完备性与安全性、产品线宽度与深度、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仍需奋起直追。我们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功能扩展和模式创新,逐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的目标。

麒麟融媒期刊传播信息平台

构建党刊全媒体传播生态

■李文亮(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总编辑)

项目简况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持续深刻变化,面对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创新打造麒麟融媒期刊传播信息平台,在全国率先推出具有“可读、可听、可观看、可互动、可分享”五大传播功能的党建类融媒期刊,并于2023年完成了平台2.0版本升级,通过实施平台、资源、机制融合创新,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河北特点的党刊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实现由传统纸媒一次性传播转变成多级裂变传播,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深入。

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以打造融媒期刊为抓手,通过平台融合有效带动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依托麒麟融媒期刊传播信息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扫描杂志及每篇文章上的二维码,即时实现对每一篇文章的可读、可听、可观看、可互动、可分享“五可”功能体验。

平台符合期刊特别是地方党刊的融合发展需要,在纸刊订阅量稳中有升的基础上,极大扩展了内容有效覆盖,增强了用户黏性。目前,麒麟融媒期刊传播信息平台2.0版本技术升级已完成,新平台可供其他期刊无缝接入、整体入驻,同时共享使用平台全部功能,从而有助于进一步集合更多期刊信息资源,并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打造融媒期刊的同时,还持续强化平台的“可用”功能,在网站端设置“党员课堂”“党务知识”等专栏,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使平台真正成为河北省内党建宣传专业平台、权威党建信息汇聚平台、党务知识查询学习平台。

“五可”融媒期刊技术实现了传统纸媒与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互联互通。2018年,麒麟融媒期刊传播信息平台前身——“五可”融媒期刊被评为“全国党刊十佳融合创新案例”。“可读”指传统意义上的纸媒转化为电子阅读;“可听”指文字音频化,所有文章可通过手机扫码收听专业播音员朗读;“可观看”指文章嵌入与内容相关的精彩视频,可通过手机扫码即时观看;“可互动”指读者可通过手机扫码对杂志文章发表评论,与作者和编者沟通交流;“可分享”指文章可通过手机扫码一键转发朋友圈、工作群、同事群,从而不断放大传播效果,形成了权威主流信息的多端送达平台。

融合感悟 媒体融合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必须以创新管理为保障,靠机制变革和流程再造催生内部管理质变,从而放大一体效能。推进期刊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守正创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要始终聚焦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这个目标,大胆探索,持续用力,坚定走好每一步,真刀真枪干一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为包括党刊在内的主流媒体推进融合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将进一步聚焦履行好党刊职责使命,持续放大麒麟融媒期刊传播信息平台对融合发展的支撑和牵引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党建宣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党刊力量。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