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江西女性”特开设“永远不能忘却”专栏,重温江西籍和在江西战斗、成长的其他省籍的抗日女杰,在抗战烽火中救亡图存、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江西女性”特开设“永远不能忘却”专栏,重温江西籍和在江西战斗、成长的其他省籍的抗日女杰,在抗战烽火中救亡图存、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一九一一年生,江西鄱阳人。一九二九年先后到上海、北平求学,其间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创办和主编进步妇女刊物《妇女知识》。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八年回江西,创立妇女进步团体“妇声社”,创办《妇声》杂志,积极发动各阶层妇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一九三九年六月,在吉安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时,遭日机轰炸,潘泳流一家四口遇难,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
她相信有思想的人可以唤醒更多的人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端庄娟秀的姑娘照片,分外引人注目:她,二十出头,那一双目光坚定的大眼睛,显露女性的聪慧,嘴唇微微上翘,含蓄中又透着一股倔强。她就是全国妇联于1989年在数以万计的女性中评选出来的百位英烈之一——潘泳流。
潘泳流,原名潘珠,1911年生于江西省鄱阳县城一个书香人家。她曾在芝阳师范读书,在学校里接受了新文化和进步思想的教育。渐渐地,这位少女知道世界要变得好起来,必须有更多怀抱进步思想的人来改变大家陈旧的观念。
潘泳流在学校接触了很多进步思想,她想把自己的热爱全部贡献给向往已久的革命事业。
1927年初,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仍在继续,担任国民党鄱阳县党部妇女部部长的共产党员陈筠,有一天来到芝阳师范宣讲革命道理。那时潘泳流也在场,她被陈筠那对人生、社会、时局的精辟见解和透彻分析深深折服。此后,潘泳流成了陈筠家中的常客,陈筠对她亦颇有好感,经常向她传输革命的思想。
潘泳流从少女时代起就深深懂得:妇女要解放,必须靠自身的努力奋斗。
毕竟千百年来封建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要打破令人窒息的礼教桎梏,非一人能力所及,只有置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才能涤荡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还人类社会一个洁净。
要投身到女性解放的事业中去
潘泳流在陈筠的影响下,积极投身到革命的事业中去,她在学校带头剪发、放足,号召女性看书识字,走出家庭。这在当时无疑是大逆不道,来自各方面的指责、讽刺、谩骂犹如狂潮般地向她袭来。
潘泳流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她带领同学上门串户地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带领爱国女青年走上街头,公开宣传剪发、放足、解胸的必要性。在宣传放足活动中,她为妇女协会撰写了《放足歌》:“缠足实在真可怜,受尽苦中苦,身体不完全。弱人种,妨工作,退化之根源。愿我女同胞,大家莫沉睡,解放旧思想,放足莫迟延,眼见中华人人强健,男女都平权。”
经过宣传发动,妇女都自动把缠了很久的小脚放开。至此,鄱阳的妇女运动,打开了新的局面。潘泳流的行动带动整个学校,震动了鄱阳县城。
1927 年春,鄱阳县妇女协会在县党部妇女部领导下,积极发动各中学的女学生和社会青壮年妇女,并组织“天足运动委员会”“调解纠纷委员会”等,倡导妇女解放,向虐待妇女儿童的封建宗法势力斗争,大力开展妇女运动,宣传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不准带童养媳等。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妇女协会还积极举行庆祝活动,召开大会、组织演戏、进行火炬游行等。
19岁那年,潘泳流与芝阳师范学校一位青年教师范觉陶相爱了,总能不谋而合的想法和共同的理想,将他俩拉得更近。
这一姻缘却遭到潘泳流家庭的强烈反对。父母认为只是一个教书匠的范觉陶给不了女儿更好的生活,也帮助不到家里。为了断绝他们的往来,潘泳流的家人将她反锁在家中一间小屋内,但铁锁只能锁住她的身子,锁不住她那颗火热的心。她没有像一般女孩那样哭哭啼啼、寻死觅活,而是冷静地思考着对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自己的婚姻能自己做得了主,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她离家出走,和范觉陶一起离开了家乡。
潘泳流先后到过上海、北平等地。在上海,潘泳流曾在一所艺术学校学习,终因经济窘迫被迫辍学了。后来,他们辗转来到北平,在华北大学就读,利用课余时间为报刊撰文以求得一些微薄的收入,同时参加学校的进步青年运动。尽管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辛,但因为共同的信仰,精神上是愉快的。
这一次自我的觉醒,为自己命运抗争做主的决定,也默默在潘泳流心中种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以后,她要投入妇女解放的运动中去,要让更多女性有自主独立的权利。
深入妇女界做救亡工作,
主编《妇声》杂志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向华北侵略扩张,残害我国同胞,大地在呻吟,国人在碎心,时局十分危急。面对强盗的猖獗行径,潘泳流毅然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妇女界做救亡工作,并主编进步刊物《妇女知识》,唤醒广大民众,为共同抗日救国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她在救亡工作中成绩突出,1936年被中共北平市委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者。
潘泳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1938年春回到了故乡江西。此时,江西的进步青年在党的教导下,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面对如此高涨的抗日形势,潘泳流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在中共南昌市委的领导下,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立“妇声社”,并主编《妇声》杂志,向妇女传播抗战消息和有关知识,激励妇女们参加抗战和支援抗战。
潘泳流在《妇声》创刊号上亲自撰文指出:“这是伟大的全民抗战时代……日本强盗燃着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导火线……各地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们,都在狂热地发动民族解放运动,占全民族四万万人口半数以上的妇女同胞……要起来为求民族生存而反抗啊!……我们热血沸腾的一群青年姊妹……为了民族的生存,我们要连发呐喊!”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