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0日一早,多家乌克兰与国际媒体不约而同地发布了一段震撼画面:一枚涂有蓝黄色标志的巡航导弹腾飞而起,成功完成试验工作,这是乌克兰“火烈鸟”导弹的首次曝光。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5年9月1日,乌克兰“火烈鸟”巡航导弹首次公开实战,精确打击克里米亚俄军目标。
泽连斯基高调宣布:该导弹射程达到3000公里,不仅能覆盖莫斯科,还能将西伯利亚纳入打击半径。
这不仅是乌军武器系统的一次质变,更是俄乌冲突中的一次战略升级。
西方媒体称其性能“超越美制战斧”,俄方则讳莫如深,前后表述矛盾重重。
一场围绕远程打击能力、技术来源与地缘博弈的较量,正在乌克兰上空悄然展开。
8月20日一早,多家乌克兰与国际媒体不约而同地发布了一段震撼画面:一枚涂有蓝黄色标志的巡航导弹腾飞而起,成功完成试验工作,这是乌克兰“火烈鸟”导弹的首次曝光。
乌克兰军火制造商Fire Point随即宣布,这款被命名为“火烈鸟”的远程巡航导弹已全面装备乌军,并在战场上取得实战战果。
据其透露,该导弹射程超过3000公里,搭载超一吨弹头,飞行速度为亚音速的950公里每小时,具备电子战对抗系统与安全GPS模块,能够精确打击俄境内纵深目标。
比起美制“战斧”,乌军宣称“火烈鸟”不仅成本更低、制造更快,且技术性能更先进。
这番表态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西方多家军事智库开始比对技术参数,发现“火烈鸟”与英国米拉尼翁公司早期研发的FP-5导弹高度一致,甚至不排除两者为同一体系的可能性。
而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1年,英乌之间就曾秘密签署过一项军事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导弹推进系统、精确制导模块、电子干扰组件等关键技术。
彼时,外界普遍并未重视这项合作,如今看来,这或许正是“火烈鸟”导弹得以迅速问世并量产的起点。
泽连斯基随即在8月21日发表讲话,称“火烈鸟”将在今年冬季进入量产阶段,日产能力将于年底达到7枚,2026年则计划年产2600枚。
他还强调,这款导弹的作战半径足以覆盖莫斯科、圣彼得堡乃至西伯利亚地区,乌克兰已具备对俄实施纵深打击的独立能力。
这番话等于向俄罗斯发出了明确信号:乌克兰已不再只是“防御者”的角色,而正向“主动出击者”转变。更为关键的是,泽连斯基此举也在向西方盟友传递另一个信号——乌克兰值得继续被支持,它不仅能守住阵地,还能反击敌人。
9月1日,乌克兰从敖德萨方向发射至少三枚“火烈鸟”导弹,目标直指克里米亚北部的阿米扬斯克镇。
导弹贴海飞行,成功避开俄军S-300与S-400防空系统,精准命中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办公楼与六艘海上巡逻用气垫船。
乌方称,办公楼被彻底摧毁,气垫船部分损毁或报废,造成至少一名俄军人员死亡。
事发后,俄罗斯方面一度沉默,随后声称“防空系统拦截部分导弹”,但具体数字前后矛盾。官方媒体一边称“全部拦截”,一边又承认“部分目标受损不大”,信息发布混乱异常。显然,这一次,俄方在宣传战中也陷入了被动。
这一轮导弹袭击,不只是一次军事行动,更像是乌克兰对自身工业实力的一次“公开展示”。
多家媒体在9月2日的报道中指出,“火烈鸟”的齐射行动意味着该型号导弹已脱离试验状态,真正进入作战序列。
军事评论员认为,此次行动极可能是乌克兰在西方支持下进行的“技术验证”,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与军事博弈。
从技术角度看,若要实现3000公里以上射程,导弹必须采用涡扇发动机以提升续航能力,精确打击则需依赖GPS与地形匹配导航系统,这些能力乌克兰此前并不具备。
专家普遍认为,“火烈鸟”虽打着“乌克兰制造”的旗号,但其核心技术大概率来自西方,英国的FP-5设计提供了导弹主体架构,美国GPS系统与电子干扰模块构成导航核心,德国政策的松绑则为乌军提供了战术空间。
德国总理默茨在8月中旬取消对乌提供武器的射程限制,成为火烈鸟进入实战的关键背景。
有分析指出,这一政策变化与乌军火烈鸟导弹的首次实战几乎同步发生,表明西方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已默许乌克兰扩大打击范围。
西方的默许与乌克兰的跃进,直接改变了俄乌冲突的态势。
过去,乌军主要依赖美制“海马斯”火箭系统与自制无人机进行战场打击,作战范围局限于前线及其周边。
而现在,“火烈鸟”的出现则意味着乌克兰已拥有跨境、跨洲际打击的能力,俄罗斯本土安全感被彻底打破。
俄方对此自然不可掉以轻心。
消息称,俄罗斯已在克里米亚增设多套S-400系统,并通过伊斯坎德尔、口径等导弹对乌境内目标进行反击。
此外,俄方还加强与伊朗、朝鲜的军事合作,试图在国际孤立中寻求战略支点。
值得注意的是,火烈鸟导弹的几次使用,虽然造成的战损有限,但其象征意义极大。
乌克兰情报部门还使用无人机拍摄了导弹命中后的画面,广泛传播于社交平台,形成极强舆论冲击。
泽连斯基亦多次在公开讲话中引用这些画面,强调乌克兰的“长剑已出鞘”,借此鼓舞民心士气,同时争取更多西方援助。
这场围绕导弹的“信息战”显然已成为俄乌冲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媒体试图淡化火烈鸟的威胁,但其防空系统的“漏网之鱼”却一次次暴露出防御上的短板。而乌方则在每一次打击后精心编排宣传节奏,力图将每一枚导弹的发射都转化为国际舆论中的胜利。
在国际层面,美国与欧盟普遍表示支持乌克兰的“自卫行为”,北约秘书长则更进一步,称火烈鸟导弹的部署是“乌克兰工业自主能力的体现”。
与此同时,印度减少对俄石油采购,被认为是美方施压的间接成果。战场之外,外交与经济压力也在同步升级。
乌克兰并未止步于“火烈鸟”,同时还在推进“雷霆2”弹道导弹与多款无人机的研发。
今年以来,乌军多次袭击俄境内炼油厂,导致俄境内汽油价格上涨超过20%。俄军则持续轰炸乌克兰电力设施,意图削弱其工业基础。
这场你来我往的远程打击,标志着俄乌冲突已进入“纵深打击时代”。
战场边界日益模糊,平民生活遭受波及,战争的代价正在不断扩大。
从全局看,火烈鸟导弹的崛起并非偶然。
它是乌克兰在西方全方位支持下,对传统战争方式的一次系统性重塑。同时,它也揭示出俄罗斯战略防御中的薄弱环节。
虽说乌克兰目前仍无法单靠自身赢得战争,但能否在国际博弈中争得更大筹码,火烈鸟的命中率或许比任何谈判桌上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未来,战争仍将持续。普京不会轻易让步,泽连斯基也不会撤回导弹。
俄乌之间的这场较量,正从地面转向天空,从战场走向纵深。
每一枚导弹的发射,不仅是一次军事行为,更是一次政治宣言。
外媒称乌克兰首次使用“火烈鸟”巡航导弹
2025-09-03 11:20·参考消息
2025-08-22 19:32·环球网
2025-08-19 17:03·央视新闻
来源:巍律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