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能流血的假皮肤”:3D打印新突破如何改变医学训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3 14:35 1

摘要:在外科急救培训中,有一种场景往往让学员望而生畏——紧急气管切开术(cricothyrotomy)。这种拯救生命的操作在现实中极少发生,医生缺乏实操机会,而传统的训练模型往往手感呆板、无法真实还原人体组织的反应。近日,《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一

在外科急救培训中,有一种场景往往让学员望而生畏——紧急气管切开术(cricothyrotomy)。这种拯救生命的操作在现实中极少发生,医生缺乏实操机会,而传统的训练模型往往手感呆板、无法真实还原人体组织的反应。近日,《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一项研究,为这一难题提供了颠覆性的解决方案:科学家通过3D打印制造出具有机械各向异性的人体组织模拟物,并在其中嵌入“血液胶囊”,让训练模型不仅能被切开,还能流血,从而极大提升了医学训练的真实感。

人体组织的机械特性并非各向同性。比如皮肤,沿着胶原纤维排列的方向更坚韧,而垂直方向则更柔软。这种各向异性和非线性反应,使得人体在受力时展现出复杂而逼真的反馈。但传统的硅胶铸造模型,只能提供单一、均质的触感,远不能还原临床操作中的真实体验。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数学模型,将打印参数(如打印线高度、间距)与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建立关系。他们利用3D打印固有的分层与方向性,通过控制“体素”(voxel)的排列方式,精确模拟不同方向上的弹性模量。这样一来,打印出来的模拟皮肤,不仅硬度可调,还能真实再现人体皮肤在拉伸、切割时的方向依赖性。

研究团队开发了可调弹性模量的硅胶基打印墨水。通过调整室温硫化硅胶(RTVS)与低黏度软化剂(PD)的比例,他们能够将材料的弹性模量从5 kPa拓展到600 kPa,涵盖了从软组织到较硬组织的范围。再加入助剂如二氧化硅粉末,墨水的流变性能得以优化,使其既能稳定挤出,又能在打印后形成强度合适的固体结构。

更令人惊叹的是,“出血”的功能并非简单注射,而是借助双乳液(W/O/W)微胶囊实现。研究者设计了三层结构的胶囊:最内层是红色甘油水溶液,模拟血液的颜色与黏度;中间层是聚苯乙烯(PS)壳体,确保稳定存储;外层是水相,维持胶囊悬浮。通过调节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比例,他们获得了直径约680 μm的液芯胶囊,既能长期稳定存放,又能在受压时破裂并释放“血液”。这些胶囊与水凝胶混合后,被3D打印嵌入组织层中,最终在训练切割时实现出血效果。

研究人员制作了“cric-skin puck”训练块,并邀请美国西雅图的专业急救人员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显示:

触感上,3D打印模型的皮肤层在切割时更接近真实人类皮肤(p = 0.037),在出血效果上,胶囊设计让模型呈现更逼真的渗血表现(p = 0.008),在操作难度上,3D打印模型更好地模拟了临床中“找不到切口”的挑战(p = 0.045)。

总评中,受试者一致认为这种带有各向异性和出血功能的模型,更适合作为外科急救训练工具。

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材料科学上的创新,还对医学教育意义深远:

提高训练真实感:医生在练习时能体验到接近临床的阻力和反馈,大大缩短“从模拟到真实”的学习曲线。减少对动物组织的依赖:传统上,部分训练依赖动物器官,但伦理和供应问题限制了其使用。3D打印组织模拟物提供了可重复、可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拓展应用前景:未来,该技术可用于更多场景,如外科手术练习、医疗器械测试,甚至是研发“拟真器官”以进行新药试验。

研究团队指出,未来还将探索:

将技术应用于复杂几何结构的器官(如心脏瓣膜、大脑皮层);融合可电烧灼的水凝胶材料,以支持更复杂的手术训练;开发自动化打印流程,提高大规模生产能力;与人工智能结合,实现对打印参数的实时优化。

正如作者所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假皮肤,而是医学训练走向高保真、个性化的新起点。”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的医学生或许可以在课堂上体验到“会流血、会撕裂”的人工器官,从而在无风险环境中磨练真正的救命技能。

参考文献:
Somayaji, A. et al. 3D printed anisotropic tissue simulants with embedded fluid capsules for medical simulation and training.Science Advances, 11, eadw6446 (2025). DOI: 10.1126/sciadv.adw6446

来源:自在桐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