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级市这东西到底有没有用?有些人觉得它就是多余的。技术越来越发达,手机信息一通达,大家都在说:省直接管县不是更利索?别再绕那些弯路了。话说起来挺顺,可真要动起来,里面的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
地级市这东西到底有没有用?有些人觉得它就是多余的。技术越来越发达,手机信息一通达,大家都在说:省直接管县不是更利索?别再绕那些弯路了。话说起来挺顺,可真要动起来,里面的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
咱们往回翻翻中国的那些年,什么政区、行政架构,哪回不是左一刀右一刀折腾着?其实每一辈人的争论,多少都带点儿现实无奈。最早的县,那可是基层里的铁钉,搁在哪都不动弹。往大了看,各级怎么往下分,怎么往上报,代代有人头痛。
我小时候还真听过长辈们聊这事儿。有人说,天下分三十六郡,秦朝盘得紧,那时候人口也没现在这么多。别看郡县两级简洁明了,真要碰上变迁,老百姓的事,中央统不住。西汉后疆域一下子拉大了,天高皇帝远,路上的灰都多几分。皇帝受不了了,只好多设一层,专门盯地方官的,叫刺史;后来东汉变成叫州。这一增一减,哪里还是什么理论问题,纯粹是给自己找活路。
隋唐两朝,朝改夕变。你看隋炀帝,跟前人较劲,非要砍掉一层,结果过不了多久,唐太宗又拎出来一套“道”。唐的地盘广阔得很,没“道”这个中间人,县下面的事都得翻到皇帝那——想想都头大。忽必烈,元朝那位,地广人稀,直接搞了个行省制度,有点儿像今天的省,下面是府,再下县。明清也琢磨,各地完美也不太敢动,照样留下三级。
到了民国,军阀乱成一锅粥,想清简点,直接省对县,结果现实糟心又硬折回头。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忍不住琢磨省直管县。可县太多,事太杂,没撑几年,还是得拉回地级单位。你看,政权换了又换,层级搞了又改,大路朝天,心里都清楚,别光看理论,现实才是那杆秤。
有些书呆子非说县制可以撑得住,县一级直接管得了老百姓的头顶事。真有那么简单?县这层可不是胡乱拍脑门设的。历史证明,县必须够小,方便大家当天来回。尤其中原到南方那些地方,窜个县城得花多少时间?一大群老百姓,谁愿意多花路费跑路一个司法手续?多点体面,少点折腾,才是长治久安的基础。
再缩一缩,假定一个省下面管个百来个县——你想想那场面。省政府一堆人天天对着密密麻麻的县城,把控、协调、批条子,哪个省领导不上火?说得再明白点,政务不是流水线,任何一个上级,管理层级别太多,下边就乱成麻。要么省分得更多,C位直接面对中央,可中央撑不住那么多省啊。大国的困境,谁都绕不开。
这里有个说法,叫“邓巴数字”,听起来像是脑科学的术语——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理想互动上限。每个人最多能维持稳定关系的是一百五十人。你让省长一天要和一百个县一百五十个人一一打理,那不是脑壳疼?这理论扔到治理上,哪层被撑爆,别管技术多牛,照样不灵。
地级市,看起来夹在中间像个“二传手”,没它事?恰恰有了它,整个管理链才不至于成天冒烟。大国如美国、俄罗斯,人家也分三道杠,省、市、县,中间少不了地市;小小的法国日本,国土像中国一省,省直接管县才有点底气。咱们这块,地太大,县太多,说省直接管县,不是理想主义,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有段时间,中国试着把某些地方扔给省直管。重庆、海南、宁夏——这仨地界,小,省的精力够摊开,试试还成。可内地省分太多,县密密麻麻,真想抛弃地级市,除了让省的办公楼都堆满申报材料,没啥更好的路子。
大伙常说资源配置,地级市就是资源的“收敛器”。那些大医院、高校,不是每个县都能养得起。省如果直接管县,必然把好东西都留给省会城市,乡下县城越来越边缘化,贫富分化只会更严重。地级市这个“二传手”,就像硬币两面,一面对地方百姓,一面扯着省里,每年拉资源,多少帮着老百姓喘口气。
这道理放在今天,还是管用。消息传播到顶级单位再到县,谁都希望直接落地,但地级市就是那层缓冲,能管人、管钱、管事情。要是光有省和县,满天都是命令、没几个人能跑通实际。
科技进步不能抵消现实的复杂,哪怕信息再畅通,有些问题得靠人肉驱动。有天坐公交,看司机跟乘客说:“这班次往哪儿去,怎么不提前问地级市?”大家都笑。琢磨这事,其实地级市存在就像家里三口人,爸妈不直接让孩子和爷爷婆婆吵,必须要有个缓冲层。没地级市,社会运转乱套,方便是方便,出乱子也快。
可能有人觉得,体制臃肿,换一下就能省钱省麻烦。实际呢,省管县制度里,省和县干瘪得慌。县里的领导在地方扎根,多少百姓的事儿见多了,怎么可能完全由上级拍板?也别以为省级看得清所有县的细碎事,没中间人“递话”,早晚出纰漏。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历史是被制度安排的。其实,制度多半被现实生活牵着鼻子走。地级市从一开始,可能就是被动设置,后来越用越顺手,而且大家也就默默接受了。就像家长里短,没办法一下子把规矩都打破。
这种事,真说起来,也许根本没有绝对对错。有人觉得费事,有人觉得管用,撑下去的,终归是顺着实际来的安排。或许有一天,技术和人口都大变样了,三级制也有可能被新的方式替代。可就现在这个局面,地级市,还是那块不可或缺的垫脚石。
我总是想,这制度争论就像日常闲聊,人人都能说两句,但轮到实地操作,怕是没人敢拍胸口做主。或许再过几十年,会有新的变化。但管得住一个大国,要的可不只是聪明,更是耐心和细细琢磨。
故事总有未完待续。你怎么看?
来源:儒雅风筝V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