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猎猎战旗扬!九三阅兵在国防科大师生员工中引发热烈反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5:15 2

摘要:长风猎猎,战旗巍巍。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国防科技大学各单位通过不同形式组织观看盛况。无论是亲临现场参阅的科大人、还是齐聚屏幕前观看直播的师生员工,都在这场庄严盛典中,激荡起炽热的家国情怀

长风猎猎,战旗巍巍。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国防科技大学各单位通过不同形式组织观看盛况。无论是亲临现场参阅的科大人、还是齐聚屏幕前观看直播的师生员工,都在这场庄严盛典中,激荡起炽热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使命担当。

阅兵现场,铸就热血荣光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旌旗漫卷,天安门前,80门礼炮鸣响,战士们身如青松挺拔,战车如钢铁长城列阵。

作为现场观礼的学校教员代表,空天科学学院教授赵玉新心潮澎湃。“很荣幸能在现场参加观礼,看着受阅方队步履铿锵、新型装备列阵长街,强烈感受到新时代人民军队向战而行的磅礴力量。”当看到学校一大批装备研发成果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赵玉新不禁热泪盈眶。“我经常研读中国近代史,深知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它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阴谋,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赵玉新回忆,幼年时代他就听闻731部队的罪行,青少年时期在书中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成为多年难以摆脱的梦魇,这些见闻成为他献身国防的动力。20多年参与装备研发的历程,让他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变量。“未来,我们将以更高战位、更宽视野,聚焦科技前沿,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锻造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作为联合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系统工程学院某学员大队政治教导员黄忠在天安门前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当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装备列阵驶过,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阅兵现场,我饱含热泪奏响胜利号角,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强大。身为中华儿女,我无比自豪;作为中国军人,我更倍感骄傲。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发展与学校紧密相连,我深知人才培养使命光荣,今后必将加倍努力,为军队培育更多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才。”

外国语学院学员马晓冰作为烈士之女赴京观礼。“作为科大学子和英烈后代,我既满怀无上荣光,更深感责任在肩。感谢国家赋予我这份珍贵的机会,我定会珍惜荣誉,勇担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英雄血脉,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场内场外,传递豪情万丈

回溯起六年前的国庆70周年大阅兵,就有不少科大面孔,而今忆起当年的荣耀,他们仍然难掩激动。

“阅兵,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更是国家力量的展示、民族精神的彰显,同时也是个人意志的锤炼。那段难忘的阅兵经历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品质,更给了我奋勇前行的无限毅力!”系统工程学院副教授黄生俊说。

试验训练基地某中心工程师梅亚飞也是国庆70周年阅兵中院校科研方队的一员,严酷的训练在汗水的浇筑中,成为他军旅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梅亚飞已从受阅时的一名学员成长为一名教员。“这次观看九三阅兵,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干事创业的激情顿时被点燃。我将聚焦新质战斗力建设,不畏挑战,敢拼敢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研试训战各个环节,在重大任务中锤炼能力素质,在新起点上以奋发冲锋的姿态担当作为。”

研究生院官兵在一号院高地会堂集体收看阅兵直播。博士研究生李博回忆起六年前的参阅经历,仍觉眼眶发热:“2019年,我有幸作为院校科研方队的一员参加国庆阅兵。此刻,当受阅部队整齐划一地走过天安门,庄严与自豪再次涌上心头。这份与祖国紧紧绑在一起的荣誉,让我更加坚定了强军报国的理想信念。”

当看到所带学员以军乐手的身份昂首站在演奏方阵中时,理学院学员队干部周永宝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骄傲与感动。“强军事业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勇毅,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更多文武兼修、全面发展的优秀军事人才,让强军旋律永远激昂嘹亮!”“看到自己带的学员能够作为军乐团的一员,接受习主席和人民的检阅,我感到无比自豪!”电子科学学院某学员队干部易茂强激动地说。

屏幕直击,激荡奋进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历史的回响在长安街上空激荡,八十载光阴流转,而今新时代科大人正踔厉奋发、阔步向前。

“这场盛典照亮了新征程的前进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力奔跑。”作为一名从事宣传工作的“科大家人”,计算机学院职员曾钰婷在深感自豪与荣耀的同时,更加理解了小岗位连着大舞台的含义。“我会将这份自豪化作工作的动力,把强国强军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师生可感可知的身边故事,让阅兵传递的信念,成为激励全院师生深耕专业、报效国家的精神火种。”

天安门前,方阵严整、铁甲如流。智能科学学院教授徐婉莹心潮澎湃:“自1998年入伍以来,我们见证着国防事业日益强大,这其中也有我们团队20余年来接续不断的奋斗和付出。如今看重器列阵、巨舰犁波、利剑巡天,此时此刻此景,足以告慰先烈。我们将继续将青春写进实验室的灯火,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作为一名军校教员观看阅兵盛典,我的心情远比六年前以学员身份观看时更为复杂而深刻。”空天科学学院教员郑鹏回忆道,“此次阅兵展示的新型武器装备,凸显了我军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新时代我军联合作战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军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重点和方向。我将把阅兵展现出的精益求精标准和科技创新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在昆山,来自多个国家的100余名外军学员齐聚一堂,共同观看大会实况直播。不同肤色的学员们凝神屏息,全程专注,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共同回顾这段跨越国界的历史记忆。随着直播镜头的推进,外军学员们为中国军人挺拔如松的军姿风貌所震撼,为受阅部队铿锵有力的整齐步伐所触动,更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现代化装备所展现的技术突破而由衷赞叹。

当看到一架架战鹰飞过天安门上空,一台台战车驶过领袖身前,第六十三研究所副研究员韩晨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受阅部队步伐铿锵,大国重器次第亮相,不仅彰显国威军威,更是科技强军战略的磅礴宣示。我们青年科研骨干更应赓续前辈精神血脉,将以阅兵激发的自豪感,转化为‘博弈无形、铁血铸盾’的原动力,勇于挑战‘从0到1’的原始创新,将成果应用到奋进一流的征程中。”

各专业学院的学员们认真观看阅兵盛况,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初择专业时,我曾有过迷茫,而今我愈发明白,课堂上啃下的每一个理论难点,实训中练熟的每一项操作技能,都在为攻克未来技术难关积蓄力量。新时代军校学员既是胜利的见证者,更要做胜利的创造者,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迎接挑战。”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学员黎弦箭如是说。

“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规模空前。令我尤为动容的是‘一老一新’徒步方队——当抗战老兵敬礼经过天安门时,我瞬间热泪盈眶;而看到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装备依次驶过,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坚定了科技强军、科研报国的信念。”电子对抗学院学员张孜越感慨道。

“小时候看阅兵,总是被整齐方阵吸引;如今身为一名军校学员,我看到的更是阅兵背后的国家奋进与民族担当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这些装备成为守护和平的利剑。”直播结束,气象海洋学院地方学员张佳悦在笔记本上写下心得。

“习主席的讲话让我备受鼓舞、倍感责任,主席要求我们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这不仅是对我们的期望重托,更是责任要求,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响应习主席号召,刻苦学习训练,提升素质本领,勇担时代重任。”看完直播,在“强军号”学员理论学习团队“学习讲话话责任”研讨中,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邹彤激动发言。

在三号院学术交流中心,2025级全体新学员集中收看习主席重要讲话和阅兵式。“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作为刚刚踏入军校的我们,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崇高使命的接续传承。我们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为强军兴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新学员赵冯正轩语气坚定地说。

组稿 | 政治工作部 许鑫 陈思

通讯员 | 王捷 何智明 王 曼 欧阳大名 郭玺 张犁 顾莹 王宗怡 张晨露 薛洪展 陈歆 杨剑 王涛 苏建国 张晨曦

图片 | 孔祥库 冉卓 宋利光

编辑 | 陈思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