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松 | 《点翠》:文化抗战的坚韧力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5:45 4

摘要:话剧《点翠》以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某大学戏剧社一路西行到延安为主线,塑造了京剧名家方玉珩、演剧队队长周澎、演剧队成员方吟等鲜明的艺术形象,构建了一个融抗敌演剧队、京剧艺术、中共地下党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多重叙事。编剧黄昌勇的剧本巧妙地把《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的

话剧《点翠》以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某大学戏剧社一路西行到延安为主线,塑造了京剧名家方玉珩、演剧队队长周澎、演剧队成员方吟等鲜明的艺术形象,构建了一个融抗敌演剧队、京剧艺术、中共地下党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多重叙事。编剧黄昌勇的剧本巧妙地把《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的《Red Star Over China》中译本)作为结构主线之一,其叙事意象以及信息量辐射,对我的导演构思很有价值。

孤岛时期尽管日军占领了上海华界,但租界地区因西方列强的势力暂未完全被日军控制,成为抗日文化活动的隐蔽阵地。《西行漫记》的翻译和出版,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通过地下文化工作者的努力秘密完成的。直觉告诉我,这里边有戏!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是第一部向世界客观介绍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真实情况的著作,1937年10月在英国首版后,迅速引起中国进步人士关注。

中共地下党组织组建了秘密翻译小组,十余个进步文化人分散在租界内隐蔽工作,避免集中活动。为加快进度,译者将原书拆分成多部分,分头翻译,再统稿润色。为避免暴露,译稿使用化名传递,并频繁更换工作地点。

1938年2月,译本以“复社”名义出版。“复社”是临时虚构的出版社名称,无固定地址,实际运作依托租界内的秘密网络。初版书名改为含蓄的《西行漫记》,避免直接提及“红星”;封面设计朴素,无出版社标识,仅标注“1938年2月印行”。

《西行漫记》的秘密出版发行,作为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文化抗战的举措,与话剧中设置的重要物件“点翠”共同构筑了文化抗战的精神。可以想象,就在男主人公京剧名家方玉珩家的阁楼,也是发生那些秘密而伟大工作的地点之一。

在话剧《点翠》中,不仅有抗敌演剧队的故事线,还将有贯穿话剧的《西行漫记》秘密出版工程、发行传播以笔为枪的抵抗工程,这不仅是中国新闻史上一次成功的“非武装文化突围”,还构成了《点翠》“文化抵抗”的主旨叙事重要方面。

话剧《点翠》海报。

这部书当年就是这样由上海地下党员和青年学生组成流动售书小组,将书带往上海周边游击区及大后方;通过外国轮船海员将书转运至香港、东南亚等地,以扩大海外影响。

编剧在《点翠》中有关“声音”角色的设计很有创意。如何让“声音”角色的思想与情感紧紧附着在正在推进的故事情节与戏剧场面之上,不游离戏剧,又独具魅力,至关重要。因此,《西行漫记》在上海孤岛时期秘密出书的内容以及可能展开“声音”叙事的信息量就格外重要。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详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理念与实践,尤其涉及国际主义视野和世界革命理念的段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在谈到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第十一篇《回到保安》与毛泽东的谈话),斯诺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中国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使我们暂时处于孤立,苏联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终将与我们汇合。我们现在的斗争不仅是为了中国的解放,也是在削弱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

斯诺写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将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斯诺还记下延安的“国际统一战线”实践(第五篇《长征》红军中的外国身影):“我在红军中见到了德国医生李德、朝鲜战士毕士悌、美国记者马海德……他们和红军一起跋山涉水。这里的人相信,他们在为全人类受苦。”

如今,举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话剧《点翠》的创作与演出,将再次证明80年前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一起艰苦卓绝地抗战,是多么伟大而永恒!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