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孩子结束休整、重新走进校园,不少家长刚松下的神经,很快又因为新的担忧绷紧:早上赖床不起、频繁提请假需求、日常状态疲惫、对学习提不起劲……每当开学季,诸如此类问题的咨询量就明显增多。事实上,这几乎是所有经历孩子复学家庭都会遇到的情况。但此刻,我想请家长们先暂停
果壳心理咨询分享孩子长时间休学后复学,家长要注意什么?
当孩子结束休整、重新走进校园,不少家长刚松下的神经,很快又因为新的担忧绷紧:早上赖床不起、频繁提请假需求、日常状态疲惫、对学习提不起劲……
每当开学季,诸如此类问题的咨询量就明显增多。事实上,这几乎是所有经历孩子复学家庭都会遇到的情况。但此刻,我想请家长们先暂停焦虑,试着思考:这份担忧的背后,我们是不是对孩子有了偏差的判断?
孩子的真实想法,需要家长真正去倾听
面对孩子复学后的种种状况,我们很容易下这样的结论:“他就是在逃避学习”“肯定是想在家玩手机”“习惯了轻松的日子不愿吃苦”“对自己没信心”“一点压力都承受不住”……可这些想法,往往是我们因恐惧产生的主观猜测,并非孩子真实的感受。在采访了多位果壳心理的专家老师,他们表明,在多年的咨询工作中,孩子们向他们袒露的,是完全不同的心声:“我不是不想学习,是落下的课程太多,根本跟不上进度。一进教室,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像个格格不入的人,那种强烈的挫败感,让我只想逃离。”“我害怕同学问我‘这么长时间没上学,你去哪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总觉得自己和大家不一样,像个异类。”“爸妈每天看着我欲言又止,那种小心翼翼的样子,比直接批评我还让我难受。我知道他们希望我好好上学,我已经回到学校了,可他们又开始期待我表现更好。我总也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真的特别累。”“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我才能放松下来,暂时忘记那些烦恼。游戏里没有别人的评判,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反馈,能让我感受到自己能掌控一些事情。”孩子复学,远不是换件衣服、走进校园那么简单。对心理能量刚有所恢复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难题,还要思考未来的方向。所以,他表现出的犹豫、疲惫,甚至想暂时停下休息,都是正常的反应。
复学反复,是在提示我们解决问题
孩子复学后状态时好时坏,甚至回到之前的样子,绝不是简单的“退步”。这其实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家庭中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可以问问自己,
孩子的心理问题解决了吗?当初导致孩子休学的原因,比如学习上的挫败感、对自己的不认可、害怕与人交往、觉得学习没意义等,在休学期是否真正找到原因并改善?还是只是靠休息暂时把问题掩盖了?
亲子关系有没有变好?休学期本是修复亲子关系的好时机。这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没有重新建立起亲密、信任的氛围,相处更轻松?还是依然充满控制、担忧,甚至彼此沉默对抗?
孩子复学是为了谁?孩子回到学校,是因为自己想回归校园、继续学习,还是为了让父母不那么焦虑,或是因为“别人都上学,自己不上不行” 的想法才勉强去的?
家长的情绪稳定吗?家长是否真的放下了对“孩子必须按时上学、成绩要好” 的执念?家长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如果家长一直焦虑,很难让孩子保持放松的心态。
家长这样做,能给孩子更多支持
如果你正被焦虑困扰,觉得“放下担忧” 很难,不妨从以下几件事开始尝试改变:
关注孩子的努力,而非结果家长一定要看到,“孩子愿意尝试回到学校” 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他努力早起准备上学、在课堂上克服不适、尝试补回落下的功课,这些过程都在消耗他的心理能量。所以,家长要肯定他在过程中的付出,而不是只盯着 “坚持了几天”“成绩有没有提升” 这些结果。
给家庭营造轻松的氛围在跟孩子沟通时,很多孩子会说:“爸妈想为我做很多事,可我反而更紧张。”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稳定和从容,就是让他安心的力量。家庭生活可以恢复正常节奏,多和孩子聊些学习之外的话题,比如有趣的新闻、孩子的兴趣爱好,一起做饭、看电影。让孩子知道,不管复学是否顺利,家都是能让他放松、做自己的地方。
接受孩子的成长节奏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条直线,不会一直向前。有时候暂时的停顿、后退,其实是在为接下来的进步积累力量。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感受、去调整,相信孩子有自己成长的动力,这种信任比不断催促更有力量。
家长先做好自己家长不妨问问自己:如果孩子真的无法按照常规的路径成长,自己的人生意义会不会就此崩塌?其实,当家长把一部分关注从孩子身上收回,多关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情感需求,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就不会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反而能成为孩子的支撑,让他更有勇气面对挑战。
结语
孩子复学这件事不仅考验孩子的坚持,更需要家长用智慧和爱去陪伴。请家长相信,即使孩子状态有反复,也和之前不一样了。每一次尝试,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记,成为他成长的经验。现在,我们不需要推着孩子勉强前行,而是坚定地站在他身后,告诉他:“孩子,你可以大胆去尝试,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回头看,我们一直都在。”多一点耐心,多一份从容,慢慢走,总会看到孩子的进步。
来源:挑战陪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