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乳喂养的姐妹们经常会被问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奶多不多啊?”好像不涨奶、不滴答流,就等于奶不够,孩子就会饿肚子。导致她们一边忍着产后恢复的疲惫,一边还要担心自己是不是奶水不足、喂不饱孩子。
母乳喂养的姐妹们经常会被问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奶多不多啊?”好像不涨奶、不滴答流,就等于奶不够,孩子就会饿肚子。导致她们一边忍着产后恢复的疲惫,一边还要担心自己是不是奶水不足、喂不饱孩子。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涨奶就等于奶不够?
不涨奶≠母乳不足
产后初期乳汁分泌可能伴随胀奶,但随着母乳供需平衡(约产后1~2个月),乳房逐渐“软”下来是正常现象。宝宝有效吮吸、体重增长稳定、每日尿量达标才是判断奶量是否充足的核心标准,不能主观靠妈妈涨不涨奶的体感作为依据。
母乳的泌乳机制
妈妈怀孕之后乳房开始发育,怀孕16周的时候乳房分泌细胞具备了泌乳的能力,到26周左右腺泡内就有了乳汁,称为初乳。
刚出生第一天的宝宝,一顿也就只能吃下5-7ml的乳汁,宝宝出生后2-3天内,吃的都是非常有营养且有保护作用的初乳。
此时,妈妈大脑分泌的泌乳素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乳腺腺泡受到刺激开始大量造奶。妈妈越放松,宝宝吸奶越频繁、吃的时间越长,泌乳素和催产素分泌的越多,产奶也就越多。产后3-5天可能出现短暂涨奶,这是泌乳初期的“生理性涨奶”,这时宝宝吃的越多、越频繁,产奶速度越快,产量也越多。所以说按需哺乳、频繁有效的吸吮,是促进泌乳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随着乳汁分泌与宝宝需求逐渐匹配,乳房会变软且不涨,这是正常现象,是泌乳进入了“供需平衡”阶段,乳房会根据宝宝吸吮频率自动调节产量,实现“按需产奶”。此时乳房柔软但仍有奶水,宝宝能有效吸吮即可。
怎么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
吃奶后是否放松、满意吃完奶后,宝宝如果能放松下来,不再急着寻找乳头,脸色红润,手脚松弛,那大概率是吃饱了。吃不饱的孩子则会一直闹腾,吃吃停停、频繁找乳头。
看尿布一般来说,每天换尿布在6次以上,尿量透明清亮,说明水分摄入足够。大便次数因人而异,只要颜色、质地正常,就是健康的表现。
看体重增长出生后头3个月,宝宝体重每周增加150-200克是正常范围。
别盯着“奶多奶少”,关注亲子关系
母乳喂养,不只是“喂奶”,更是一种深层的亲密关系建立。母乳里的激素、免疫因子、情绪传递,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系统”——你和孩子的身体在相互回应,在双向沟通。别再被“奶多奶少”的焦虑绑架了,你是妈妈,是那个用身体、情感、耐心、智慧喂养生命的人,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情,告别焦虑,享受陪伴宝宝成长的美好时光,你是最棒的妈妈!
来源:姬宁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