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凌晨,李在明结束了6天的外访回到首尔。结果他回来还不到24小时,中俄两国驻韩大使就同时在韩国的《亚洲经济》《亚洲日报》上发了篇联合署名文章,还用中韩双语把话说明白了: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和韩国光复80周年,不是走个过场就行。
8月28日凌晨,李在明结束了6天的外访回到首尔。结果他回来还不到24小时,中俄两国驻韩大使就同时在韩国的《亚洲经济》《亚洲日报》上发了篇联合署名文章,还用中韩双语把话说明白了: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和韩国光复80周年,不是走个过场就行。
中俄明确反对去参拜供奉战犯的地方、反对恢复新纳粹主义、反对拆战争英雄纪念碑、反对歪曲二战历史,这可不是外交上的客套话,而是在韩国舆论场里直接放了一枚“定向信号弹”。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韩国国内还有件事挺紧张——青瓦台政策室长金容范自己说,他和美国商务部长通电话时“火药味很浓”,核心矛盾就是经贸合作的资金安排,还有美方一个劲“要资料、要让步”带来的压力。
再往前推两天,围绕历史说法的事,日本政界又有老操作了,有人去参拜供奉战犯的地方,这事直接引发了中俄在舆论和外交上的强烈反对。把这些事串起来就清楚了:历史和现实搅在一起,情绪和利益也缠在一块,韩国现在就站在一个挺难受的十字路口,被几头同时拉着。
中俄大使那篇文章里有几个关键信息:第一,强调二战时大家的共同记忆,认可韩国在被殖民时期的抗争,明确说中俄韩属于同一反法西斯阵营;第二,直接点出现在的问题,说“某些国家”在历史问题上搞“修正主义”,还把参拜战犯、拆纪念碑、改历史说法这些事,归到威胁地区和平的范畴里;第三,给出了方向,说要放弃“你输我赢”的对抗和霸权那套,守住战后秩序的核心成果。
从传播方式来看,选在韩国媒体发声,还用中韩文发布,目标受众就是韩国社会,不是泛泛的亚洲范围,分寸拿捏得很细。这不是大张旗鼓地喊话,而是精准对着首尔的政治和舆论圈子说话。
李在明先是访日,接着又访美,连轴转下来,却没拿出能让国内进步派满意的、对历史问题态度强硬的说法。反而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还强调要“维持现有协议”,态度挺务实,结果可想而知,韩国舆论圈里一片不满。
要知道,韩国人对日本的历史问题特别敏感,心里的疙瘩还没解开,政府要是表现得务实,很容易被解读成“让步”。这不是哪一任总统的问题,而是韩国本身就存在的结构性难题。
再说到美国这边,半导体、制造业补贴、投资审查这些特别专业的议题,落到实际谈判上,就是明明白白的利益分割。金容范那通“火药味”十足的电话,刚好把这层矛盾露了出来——就算是盟友,涉及技术竞争这种事,谈条件也没那么容易。你看,历史和现实两本“账”都摆在李在明面前,一边是民族感情,一边是产业生死,哪一边他都不敢马虎。
很多人会问:中俄为啥偏偏选这个时间、这个平台发“联合文章”?我更愿意从信号的强度和目标来看。时间刚好卡在纪念节点和韩国政坛调整的交叉期,目标受众是韩国的核心政治圈和有影响力的舆论群体,核心目的就是在韩国国内已经很热的历史议题上,再加上一层“国际秩序”的意义。把“正确的二战历史观”和“反对霸权、反对你输我赢”绑在一起,逼着韩国在说法上必须有个明确态度。
这会给李在明政府带来什么压力呢?很直接:韩国不能在日本面前一直回避历史问题,不然就会陷入国内民众不信任、周边大国也不信任的两难境地。但同时,韩国也不能在美國面前表现出“不想跟着走”的倾向,因为两国的产业链和金融联系太紧了,稍微动一下都会很痛。这就是在十字路口的难处——两边都有实际的“钩子”勾着,不管往哪动,都会牵动疼处。
我不想说空话、喊口号,也不想把调子定得太高,还是接着说能查证的事实。材料里明确提到朝鲜半岛安全局势很紧张,朝鲜对“乙支自由护盾”军演态度特别强硬,说要“无差别行使自卫权”。这种表态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分量不轻,因为它提醒首尔:搞军事演习虽然能增强威慑力,却也把对话的空间压缩了。
李在明上台后,好几次释放想改善和朝鲜关系的信号,但对方不接茬。根本原因不是说的话好不好听,而是大框架的问题——只要美韩同盟的结构不变,联合军演不减少,朝鲜就会把韩国当成“敌对一方”。换句话说,韩国要是想缓和安全局势,只能在“释放强烈同盟信号”和“控制风险”之间来回调整,能操作的空间特别小。
这也就能解释,为啥韩国的对外政策总让人觉得“又踩刹车又踩油门”,节奏不稳。因为国内不同部门对“风险”的理解不一样:安全部门怕威慑没效果,产业部门怕供应链断了,舆论部门怕大家忘了历史。
再回到中俄那篇联合文章的核心。它的力度在于,把“历史正义”提到了制度层面,同时把现实问题归到“霸权”“你输我赢”上。这种说法对韩国来说,最棘手的地方在于,把韩国的历史立场放进了一个更大的框架里。
这几年韩国对日本,一直想搞“模糊平衡”——嘴上不松口,实际合作慢慢推进,想用“小步走、不碰最敏感的点”的方式修复关系。但中俄这次发声,等于又把“敏感点”亮了出来。对日本政界参拜战犯的行为,中俄不只是“表示遗憾”,而是直接定性为“挑战二战胜利成果,威胁地区和平”。这句话放在韩国的政治环境里,很容易引发共鸣。
日本其实也明白这一点,但在国内保守势力和军工企业的推动下,不管是参拜、历史教科书的表述,还是东亚安全政策,都在不断往“右”偏,这是材料里明确说的现实。就算没有更详细的数据,我们也能看出来一个趋势:日本把提升安全能力、扩大军工出口、在地区刷“存在感”当成了主要方向。
对韩国来说,这既是合作机会,也是潜在风险——尤其是在半岛局势紧张的时候,韩国和日本每推进一步安全合作,国内对历史问题的不满情绪就会涨一波。
很多时候,韩国的焦虑来自“被动”——别人拉着你动,你只能跟着走。但其实不一定。中俄把韩国归到“反法西斯共同记忆”里,其实也是给了首尔一个可以利用的支点。
靠这个支点,韩国在历史问题上能站稳立场,不至于因为和日本搞安全合作,就被骂“忘了历史”;在经济上,也能跟任何一方解释“我是在搞平衡,不是站队”——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很多国家都懂这么做,只是韩国需要把这套做法变成制度,别每次都临时应付。
参拜战犯这种事,在韩国社会就是“绝对不能碰”的红线,与其含糊其辞,不如直接说清楚。反过来,有些技术项目是“可以谈”的,只要能控制风险,也可以明确放进合作清单里。把“不能谈”和“可以谈”的清单公开,韩国反而能获得更多谈判的信任。
再看朝鲜半岛安全。军演肯定不会停,但可以调整一下方式,减少意外冲突的可能。韩国可以把军演的信息公开得更详细、提前更久预告,军演结束后也搞个“降温”的渠道,比如热线演练、最低限度的军演数据共享;还可以推动非军事议题的“固定对话”,就算朝鲜不配合,程序也得走起来,让其他国家看到韩国的诚意。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误判的风险,二是能在“谁更讲道义”的说法上占优势。材料里已经说了,中俄在“说法”上发力,把“和平与正义”和实际行动绑在一起。韩国要是在半岛问题上拿出一套稳定、可重复的控风险办法,就能更像“维护秩序的一方”,真出问题时也更容易获得支持。
真正的问题不是日本有安全需求,而是它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不对。材料里拿德国举例,不是为了道德绑架,而是现实对比——德国深刻反思历史,还有制度约束,所以在欧洲重新赢得了信任;日本要是还在参拜、改教科书这些事上“做姿态”,早晚会在亚太被贴上“安全风险制造者”的标签。
韩国在这件事上没有中立的余地,必须明确反对。这是韩国在地区秩序里的“道义资本”,一旦丢了,以后在任何问题上,都没法再用“历史正当性”说话。中俄联合发文,其实就是把这面“道义大旗”递到了首尔手上,接不接,看韩国自己。
来源:高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