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侦剧回归现实主义

摘要:刑侦剧一直是影视剧中的重要类型,《便衣警察》《重案六组》《英雄无悔》等剧集一直让很多观众念念不忘。曾有一段时间,刑侦剧的改编偏向了悬疑与推理,虽然精彩却少了一些味道,而《我是刑警》则被观众视为传统刑侦剧在2024年的一场回归。

刑侦剧《我是刑警》甫一播出,便被誉为“国产剧高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这部剧已经呈现经典的气象。

刑侦剧一直是影视剧中的重要类型,《便衣警察》《重案六组》《英雄无悔》等剧集一直让很多观众念念不忘。曾有一段时间,刑侦剧的改编偏向了悬疑与推理,虽然精彩却少了一些味道,而《我是刑警》则被观众视为传统刑侦剧在2024年的一场回归。

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

正在热播的刑侦剧《我是刑警》,主要剧情改编自真实案件。对普法节目、法治新闻有所关注的观众会发现,剧中的案件正是他们之前听说过的一些重要案件。

正因为紧贴现实,观众在《我是刑警》中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粗粝感。《我是刑警》没有回避案件发生的残酷,也没有回避侦办过程中的艰难,它以一种纪实的风格,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

找到这样的平衡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多媒介平台播出的当下。不同的播出终端前往往坐着不同的观众,而大数据会提示这些不同观众群体的观剧偏好。但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群体,都对“好剧”有共识。比如《我是刑警》,年龄大一些的观众从中看到了经典刑侦剧的影子,而年轻一代的观众则表示这是他们一代的“重案六组”。

《重案六组》是一部经典刑侦剧,于2001年播出。在那之后的10年里,《重案六组》系列一共推出4部,其中涉及的案件有些便是改编自真实案件。剧集通过电视剧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案件一一呈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几乎每一代观众都有自己心中经典的刑侦剧作品。1987年,12集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播出,它的片尾曲《少年壮志不言愁》从此响彻大街小巷。《便衣警察》改编自海岩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一个警察的成长故事。今天的观众再去看这部剧集,大概会对它的剧情感到陌生,但那正是它的时代痕迹。在《便衣警察》中,观众还可以看到年轻时的演员胡亚捷、宋春丽等。

1988年,宋春丽凭借《便衣警察》获得第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在她早期的作品清单里,应该有不少刑侦剧。1994年,她出演了《警察本色》;1999年,她出演了《罪证》;2005年,她出演了《橙色狙击》。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前十年,正是刑侦剧的一个创作高峰期。据数据统计,仅在1994年,全国选送中央电视台的此类型剧便达21部114集。这期间,刑侦剧在电视剧评奖中也表现突出。据介绍,由李功达担任编剧的《九·一八大案纪实》获1994年第15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中篇连续剧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电视剧奖等;由章小龙、马卫军担任编剧的《英雄无悔》获第16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一等奖。

不只是宋春丽,许多观众熟悉的演员如濮存昕、陈宝国、李成儒等,都曾在这一时期的刑侦剧中留下精彩表现。

现实主义是刑侦剧的厚度支撑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刑侦剧创作高峰期里,由海岩小说改编的一系列作品是绕不过去的话题,除了《便衣警察》,还有《玉观音》《永不瞑目》《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

爱情是这一系列刑侦剧中的重要元素,比如《玉观音》中,女警察安心与抓捕对象毛杰之间;《永不瞑目》中,卧底的年轻大学生肖童与女警察欧庆春之间,以及肖童与毒枭之女欧阳兰兰之间;《一场风花雪的事》中,女警察吕月月与潘小伟之间。爱情元素的出现,增加了电视剧浪漫的艺术气息,但也削减了它们的现实力量。它们回避了现实的严肃和残酷,刑侦甚至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是警察和犯罪嫌疑人,故事的主线也是案件的发生与侦破,但是故事的重点却是主人公的爱情,而不是案件本身。

这一时期还有一部特殊的刑侦剧,即《九·一八大案纪实》。1992年,河南省开封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文物盗窃案,69件珍贵文物被盗。电视剧讲述的便是这一文物盗窃案的侦破过程。据上海戏剧学院文洁的硕士论文《近年中国法制题材电视剧的问题研究(1994—2002)》的介绍,这部电视剧追踪拍摄了侦破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情节,并且跨越一千五百公里,沿着文物流失和警察侦破路线进行了模拟拍摄,对原班警察进行艺术培训后请他们在剧中饰演自己。电视剧播出时,收视景象可谓是“万人空巷”。

随着网剧的出现和兴起,刑侦剧渐渐偏向悬疑与推理。《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等一系列剧集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些剧集刚开始播出的时候,很多观众便发现它们不同于以往其所熟悉的刑侦剧,而是带有日本和欧美同类剧集的气质。观众跟随剧情的进展抽丝剥茧,推理解决悬疑。它们镜头精良,悬疑元素铺满,为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

值得注意的是,“悬疑”一度是网络平台精致剧集的重要标签,一些古装剧也以此招揽观众,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繁城之下》等。这些剧集播出时都是当年颇有话题度的高质量剧集,制作精良,将悬疑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些远离现实主义叙事的悬疑剧如此密集出现时,也让一些观众感到审美疲惫。

与之同时,是优质现实主义刑侦剧的稀缺。2019年《破冰行动》播出,2020年《三叉戟》播出,2021年《扫黑风暴》播出,这些剧集每每播出都为观众所热议,恰恰说明了观众的观剧需求。

现实主义才是刑侦剧的厚度支撑。从2023年,《狂飙》《漫长的季节》等剧集播出,再到今年的《我是刑警》,观众发现,刑侦剧终于重回现实主义传统。

真实是一种深刻

《我是刑警》播出至今,没有观众会认为剧情还原案件是为了肤浅地吸引眼球,是为了博取流量的猎奇。当那些紧贴现实的镜头出现时,观众在震撼之余去思考的是案件本身的严肃和残酷,是那些无辜的生命,以及一场场悲剧里更深处的人性。剧集对侦破过程的细节式呈现,也让观众进一步认识人民警察这支队伍。

这正是现实主义的力量,真实与艺术之间并不是对立且冲突的。不只是《我是刑警》,之前很多成功的刑侦剧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九·一八大案纪实》的编剧李功达就曾解释为什么这部剧要使用纪实风格,因为这不仅能让整个故事变得真实可信,还可以捎带出人们生活的某种形态,追求真实跟追求真理一样没有止境。这部剧的导演陈胜利则表示,真实是一种深刻。

《我是刑警》收获的口碑,正是来自其中的真实。它用电视剧的形式,以故事和人物的叙述去呈现真实,帮助观众接近真实,提供一种综合的观感,不仅眼睛所看到的,还有内心所思考的。

《我是刑警》是否会成为中国刑侦剧的一个新开篇不得而知,但就目前的反响来看,观众对这种久违的现实主义作品表示欢迎。而当一部剧集成功后,其后往往模仿者众,但是观众自会判断是否为精品。

值得注意的是,《我是刑警》的片尾曲正是《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即《少年壮志不言愁》。从1987年到2024年,近40年的时间里,这首歌一直被反复吟唱,在《我是刑警》这里则成为一种回响。

记者:江丹 编辑:邢媛 校对:刘恬

来源:新黄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