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眼见到云熙山庄时,不由想起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这句名言。
竹影摇清夏
云窗枕星河
“建筑应该沉默地站立,让阳光和风代为表达。”
第一眼见到云熙山庄时,不由想起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这句名言。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缓缓攀升,海拔渐高,暑气渐消,连呼吸都变得清透起来。
一栋素雅的白墙建筑不期而遇间闯入眼帘,像一片偶然飘落山间的云,静静泊在刘家山村的翠色之中。
当管家将我们迎进屋内,令人惊讶的是,在武汉的酷暑天,这里居然不需要开空调。
像是大自然刻意为这里预留了一处清凉结界。
曾在丹麦浸润多年的主理人,将斯堪的纳维亚的简约美学用在了山庄的设计上。
五层空间,各有风致:
一楼是临湖餐厅,择一靠窗位置入座,能看见被整面落地窗勾勒出的湖光竹影,偶有两三水鸟,翅尖点水而过,在湖面荡开一圈圈细密的涟漪。
这里不讲究精致的摆盘,却处处透着山野的本真。
△ 民宿餐厅
食材足够新鲜,清晨现摘的时蔬还带着露水,刚捕捞的湖鱼在锅中滋滋作响。
简单的烹饪,却有城里吃不到的味道。
△ 二楼阳台
二楼是公区客厅,目光所及,皆是远渡重洋而来的丹麦原木。
它们化作温润的梁柱、雅致的家具,在素白空间的衬托下,散发着北欧森林特有的松香与温润。
公区的壁炉旁静立着一架钢琴,等着客人弹唱。
灰色亚麻沙发上的绛红抱枕,恰似雪地里的一簇浆果,为空间点染出灵动的暖意。
最动人的,是那整面通透的落地窗景:
随风摇曳的楠竹林,围抱着如翡翠般碧透的水库,最远处,青灰色的山峦层层叠叠,在薄雾中晕染开来。
捧一盏清茶,看水库倒映的流云与竹影缠绵,任凭山风穿堂而过,带着草木的清香。
这一刻,所有的暑气与烦忧,都一扫而空。
三、四楼是轻奢客房,无论是推窗见绿的山林标间,还是饱览湖光云影的湖景房,每一处细节都倾注匠心。
△湖景房
浅色橡木地板延伸至整面落地窗前,窗外摇曳的竹林仿佛被装进了一幅天然画框。
色彩的运用也很大胆,红与蓝碰撞出摩登活力,随手一拍皆是ins风大片,无需刻意取景,每个角落都自成构图。
△复式星空房
五楼则是最受欢迎的星空Loft套房。
推门而入,黑色铸铁壁炉与橡木茶几构成温暖的休憩区,书架上摆放着充满童趣的木质玩偶,墙角的百叶窗将山光竹影切割成流动的画幅。
最惊艳的是智能天窗设计——轻触床头的控制面板,机械声轻响,几面穹顶天窗便缓缓展开。
夜幕降临时,躺在床上就能看见银河缓缓流转,让人恍若枕着整片星空入眠。
设计师以"Less is more"为原则,没有太多的装饰,让整个空间既时尚又充满呼吸感。
同在一层的观景台,视野无垠,远眺山巅巨型风车悠悠旋转,俯瞰村落水墨丹青。
整个人仿佛也化作了这天地画卷中的一笔闲适留白。
山庄虽不刻意安排程式化的活动,但到访的客人却总能邂逅属于自己的山居意趣。
探访清凉寨是必选项之一。
出山庄大门,沿着覆满青苔的石阶下行,不过百步便听得水声潺潺。
转过一道种满野姜花的弯道,空气突然沁凉起来。
三层瀑布如同银练垂挂在黛色山崖间,最妙的是第二层瀑潭边的天然石穴,当地人称作"文曲洞"。
躬身入内,但见洞壁满是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某块凸起的岩石上,还留着当年书生们以溪水研墨的凹痕。
循着茶香步入村庄,在刘家山村闲庭信步,又有一番景致。
白墙灰瓦的民居沿山错落,一河碧水穿村而过,垂柳拂岸,古桥卧波,这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似在静静诉说着六百年的光阴故事。
行至刘彬士故居,“状元故里”的文脉气息扑面而来。
村口高悬的清代御赐“状元刘彬士”匾额,能触摸到流淌百年的文脉余温。
如今,茶香与果香是村庄新的名片。
村中遍植猕猴桃藤,果熟时节,清甜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
云熙山庄不仅自拥50亩生态茶园,更热心助农,将村民精心培育的猕猴桃与醇香茶叶推荐给远方的客人。
亲手采一篓鲜叶,体验炒制的温度;摘一颗熟透的猕猴桃,品尝山野的甜蜜馈赠,是唇齿间最鲜活的山居印记。
和很多的文旅项目不同,这里并没有刻意编排的行程表,只有与山水不期而遇的动人瞬间。
而这,或许才是度假该有的样子——
不是赶着去景点打卡,而是让时光在山野乡间自然流淌。
相信那竹林中的清凉漫步、古村落的晨光暮色、指尖残留的茶香,都会变成记忆里最珍贵的收藏。
“邮路里的最美民宿”
云熙山庄
民 宿 | 云熙山庄
撰 写 | 囧囧摄 影 | 十点半的飞机场出品 | 武汉市旅游民宿协会来源:黄陂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