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 守正创新 全面促进“医产”融合发展 | 九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纪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3 19:00 1

摘要:长春市九台区地处吉林省中部,长春市东北部,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要节点。域内公立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两家,中西医发展不均衡,区人民医院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是域内医疗中心,区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诊疗体系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九台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

长春市九台区地处吉林省中部,长春市东北部,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要节点。域内公立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两家,中西医发展不均衡,区人民医院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是域内医疗中心,区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诊疗体系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九台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区域实际,将中医药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健康、推动乡村振兴、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多元协同、融合发展、服务为民”的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之路。

坚持高位统筹强化顶层设计

01

扩大中医医共体服务人口覆盖率。围绕九台区“一区引领、双链驱动、三镇焕新、四大提升”整体战略布局,结合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要求,考量基层医疗机构地理位置和服务人数等因素,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中的独特优势,将医共体成员单位重新调整,区中医院医共体服务人口数占域内人口总数的比例由37.83%扩大为45.6%,全部覆盖九台区战略布局重点区域。

部署中医院承载医共体信息平台。医共体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于2024年7月竣工,实现了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间信息整合对接,信息平台指挥中心部署在区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医共体牵头单位在运营管理中上下联动、双向转诊、远程诊断、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诊疗信息互通共享等功能。陆续接待了中央、省市及外地各有关部门参观检查指导,增强社会各界关注度,提升了中医品牌影响力。

成立中医指导科并设置在中医院,将原隶属于卫健局内设中医科的中医指导培训等职能剥离出来,在区中医院设立中医指导科,从业务层面对全区中医业务进行培训指导,并承担中医药科研规划、人才培训及师承教育,指导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促进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和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的运行发展等业务。截至目前,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了45%以上,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了92%以上。

夯实能力基础健全服务体系

02

异地新建夯实中医龙头医院基础。九台区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投资2.57亿元,于2023年9月26日完成新址搬迁,业务用房面积由原来9650.83平方米增加到36450.69平方米,病床设置由350张增加到450张,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86%。门诊患者人次同比增长66.86%,住院患者人次同比增长67.76%。

技术帮扶提升基层中医诊疗能力。九台区中医院承载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责任,一直致力于中医适宜技术下沉基层,定期开展中医包保出诊、培训、指导,目前,全区26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了中医馆,均能开展6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

互为交流借鉴提升中医技术水平。与北京望京医院专家团队合作建设康复科,打造域内一流的康复体系,并参与了国家体育总局橄榄球队员的康复训练指导工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龙岗医院合作,选派骨干赴深圳专项进修中医适宜技术,患者、亚健康人群广泛受益,目前,中医适宜技术在医院全面开展,并推行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2024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在长召开的机会,与澳门中医药学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澳门中医药学会会长到九台区中医院进行交流并签订合作协议,就产学研结合、两地之间在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培养、中药制剂成果转化等进行深度合作达成共识;在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服务基层帮扶机制引领下,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康复科专家组成员,积极响应号召,持续下沉至九台区中医院开展帮扶工作,通过“名医带徒”模式、为九台区中医院培养了一批具备较高水平的中青年中医骨干,提升了区域居民的健康获得感与满意度;2024年经吉林省教育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九台区中医院为长春东方职业学院的教学医院,2025年又与长春科技学院也达成教学合作,目前,已经接收第1批44名学生来院实习。除此之外,为了适应医院迁入新址后整体服务能力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先后派出大批业务骨干到北京、沈阳、长春等地进修康复医学科、普外科、骨科、麻醉科、儿童康复科、发育行为儿科、心内科(血管造影技术)、病理科等,新院启动以来共派出学习64人次,各类培训及合作极大提高了职工积极性和专业技术水平。

突出特色优势提升服务效能

03

九台区中医院在开展常规中医诊疗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突出了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化服务。

设立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设立国家级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两名院内专家入选国家级名老中医,在服务域内百姓的同时更好的传承发展特色中医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

开通夜间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为方便上班族、亚健康人群及慢性病患者诊疗调理需求,开通了以中医特色疗法为主的夜间门诊服务,并纳入九台区卫健系统便民利民八项举措之中,实施以来惠及人群近千人次。

提供心理门诊和睡眠门诊服务。开设了睡眠障碍门诊,利用中医特色适宜技术,通过中医辨证情志调理、针灸、刮痧、太极杵针、推拿按摩、拔罐、耳穴、药枕等多种综合调理,有效改善睡眠障碍,守护睡眠和心理健康,门诊设立以来共开展治疗85人次。

开展残疾儿童专项康复服务。开设了儿童行为发育门诊,早期筛查残障儿童,为确诊的自闭症、脑瘫儿童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康复服务,降低患儿家庭去九台域外康复奔波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截至目前,共对29名患儿开展了服务。

推动产业融合激发中医活力

04

中医文化传承基地与文旅产业相融合。借鉴成都金牛区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经验,以中医院公共空间为载体,对接中国中医科学院设计团队,设计谋划包括中草药展示、中医历史老物件展陈、中医代茶饮体验、中医文创产品开发等内容的中医药传承基地,纳入九台区“十五五”卫生健康规划和文旅发展规划。区中医院还研制了中医特色文创产品,从医院推向夜市,从九台拓展到长春的北京大街,其中,中药代茶饮、纯手工文创产品、中医的适宜技术、药食同源产品等在夜市上深受百姓欢迎。届时可通过参观“中医文化传承基地”,逛“中医特色夜市”,举办“中医药文化节”“膏方节”等主题活动,吸引各地游客,以中医药文化活动激发文旅产业活力。

中医亚健康调理与工会职工服务业相融合。拟与九台区总工会合作成立职工亚健康调理服务驿站,采取由区总工会提供场地设施、专业设备投入,区中医院提供技术服务,双方共同运营管理的模式,建立集健康评估、风险预警、干预调理、健康宣教于一体的职工专属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中医专业的健康评估和个性化干预,有效改善职工的亚健康状态,降低常见职业疾病的发病率,推广中医“治未病”思想和养生保健知识,增强职工自我健康管理服务意识和能力,实现中医治未病理念进机关。

社区嵌入居家中医服务与养老产业相融合。与吉林省居家养老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吉林省首家三智融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幸福驿站,幸福驿站以解决百姓“急难愁盼”为出发点,为破解“养老难”难题提供全新方案,为银龄群体筑就“家门口的健康养老乐园”,形成了“预防-诊疗-康复-养护”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实现了区级统筹、街道协调、社区落地、居家上门的链条化服务保障,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面对老年人“就医难、照护难、康养难”三大痛点,嵌入社区医护线上注册,八小时之外为患者提供临床服务,为一老一小提供居家、医院双向医疗服务,对不方便行动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在推动区域医疗发展、提升居家养老品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幸福驿站成立以来,共为181名老人提供了居家上门医疗服务,该模式已成功运行,未来拟在全区继续拓展推广。

医用食品服务中心与药食产业相融合。结合营养学科建设与北京营养集团合作,创新成立医用食品管理服务中心,完成了网络对接,财务对接等工作,目前已经正常运营。特医食品进入医院是医疗领域的一大进步,它对改善患者营养、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更能助力医院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应对医疗改革带来的挑战。九台域内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5户,按照“长品长用”的政策,可以引进更多的本地产品进入医院,实现医疗与药食同源产业双促进。

中医药应用与生物制药药材种植产业融合。生物医药产业是九台区主导产业之一,现有企业35户,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园紧邻长春兴隆保税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园区目前落户企业25户,园区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重点布局生物制药、西药及中成药生产、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大健康产业项目,致力于打造集“产、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特色园区。2024年,九台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生物医药招商赛道,推动中成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做大做强,围绕林下参、返魂草等道地中药材资源,加强中药大品种新剂型、新给药途径及新适应症的二次开发,推进心脑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呼吸系统药物及特医食品的技术升级。九台区卫生健康局作为赛道办公室,围绕医药领域及自身发展实际积极组织招商,促进了医药事业发展,特别是针对中医院发展需求,引进了迪安诊断,合作共建医共体检验检测实验室,全面提升检测水平,并有望布局区域医疗检验检测中心,区中医院与数字医药产业园合作共建智慧煎药中心项目,进一步提升中药煎制的科技水平,实现医院降本增效等。赛道还利用九台丰富的林业山地资源,引进人参、龙胆、桑黄、芍药等道地药材种植,通过项目实施,有效利用社会资本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自赛道成立以来,实现洽谈项目93个,落地项目10个,签约项目8个,落位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

供稿:九台区卫健局

初审:李 慧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