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挺膺担当奋进路,躬行实践绽芳华。刚刚过去的暑期,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团委的前期组织和各学院积极响应下,依托“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三下乡”、“返家乡”等暑期实践平台,全校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暑期社会实践。3-6月校团委系统策划、全程跟进,先后组织开展项
挺膺担当奋进路,躬行实践绽芳华。刚刚过去的暑期,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团委的前期组织和各学院积极响应下,依托“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三下乡”、“返家乡”等暑期实践平台,全校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暑期社会实践。3-6月校团委系统策划、全程跟进,先后组织开展项目初选、中期答辩等环节层层遴选、精准培育。7-8月各二级学院共组织了19支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在40余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分赴浙江、贵州、河南等全国10个省市地区,深入乡村田野、街道社区,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元化实践活动。
通过“以赛促育、以践促学”的模式,有效推动实践项目从构思到落地、从答辩现场到真实社会的深度孵化。全校200余名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本领、深化认识,真正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出视觉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青春力量。
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
宣讲团
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目的地:贵州、延安
团队人数:13
主要成员:
张十尹、孙嘉艺、李杭健、孟令辉、梁弼铖、冶欣荣、胡敏霞、陈妍霏、王正浩、孙耀祖、马智琛、叶恩祈、仝文龙
指导教师:顾熠男 陈雁 毕歆阳 曾柳艳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声动红Young”红色文化宣讲团,由校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具体实施。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声动红Young”红色文化宣讲团,以传播新思想,助力新发展为主题,深入延安和黔西南,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态文明思想、青年工作思想宣讲活动。宣讲团两支分队分别奔赴延安和黔西南。在延安,成员深入各革命旧址学习,与场馆合作筹备宣讲内容,在延安杨家岭、枣园等多处红色地标化身“青春讲解员”,日均6场服务500+游客,实现从“背稿”到“共情”跨越。在黔西南,走访红色景点、乡村调研,为宣讲做准备,在威舍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录制思政微课,挖掘红色资源融入新思想;面向农民群众,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儿童,通过 “红色光影课堂” 等形式进行宣讲 。实践活动充分整合播音、设计等多专业力量,以讲解、剧目、微课等创新形式宣讲,结合延安红色历史、黔西南民族特色,让宣讲更具地域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受到学习强国、贵州日报等媒体报道,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当地群众和儿童对新思想的认知,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增强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能力,探索出高校助力思想传播的有效模式。
02
“小菜场,大课堂”社会实践队
未来设计学院
实践目的地:上海环城路菜市场
团队人数:9
主要成员:
张怡辰 、范玳溶 、于佩莹 、柏侃夫 、洪奕蕾、杨乐易 、卫蒋瑶 、金晶 、郭颖
指导老师:陈嵘、王潇莹
实践主题为以上海环城路菜市场为对象,聚焦其人流量不足、塑料污染等痛点,以 “传统菜场现代化转型” 为核心,打造 “社区生活枢纽 + 绿色消费示范场景”,探索可复制的减塑与客流激活路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线上运营公众号、视频号推送菜谱与环保科普,线下开展 “集章换环保袋” 等减塑活动、环保小课堂,及优化菜场空间与停车系统。实践过程分前期勘查调研、中期线上线下活动推进、后期方案复制与功能拓展,还构建多元协同体系。亮点特色在于创新 “菜场即社区” 理念与 “实践育人 + 社区改造” 模式,推出本土化轻量技术方案,跨专业团队协作适配政策与民生需求。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减塑率 85.42%,30 岁以下客流增加 40%,商户日均营收增 35%,形成《菜市场可持续发展操作指南》供周边 3 个区菜场借鉴,成为基层治理标杆,同时提升居民环保意识与社区凝聚力。
03
“影”领初心·“申”生不息
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
实践目的地:上海、重庆
团队人数:10
主要成员:
章心敏 、沙润琪 、金黇羽 、孟繁遥 、杨民赫 、徐小涵 、谢筠瑶 、刘凡煜 、杨曦雅、余欣桐
指导老师:林琳、周雨、康燕、苏婧、任慈
团队以“溯源红色影迹,研学赋能美育”为核心,紧扣影视美育课程包中的经典红色电影,完成了一整套的教案,也带领学生们走进电影同款历史地标,实现“从银幕到实地”的沉浸式红色影视美育。我们去了上海、重庆、河南、沈阳等地进行实践。在上海,我们团队去了中共一大、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五卅运动纪念碑等地进行研学活动;在川渝地区,团队以课程包电影为脉络,分两站研学:成都站——对照电影场景,走访成都人民公园、四川保路运动纪念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及新华日报旧址,通过“观影回顾+实地对照”,理解电影历史背景;重庆站——聚焦渣滓洞、白公馆(《江姐》等电影核心关联地),重温先烈故事,走进复旦北碚旧址,用镜头记录地标,梳理电影与真实历史关联等等。我们团队深度绑定课程包电影,研学地点与电影内容精准对应,衔接理论课程与实地实践。以“银幕场景”为指引,让成员在实地验证情节、感知历史,强化美育体验,丰富了影视美育课程体系。
04
从石库门到宝塔山,
身体力行弘扬延安精神,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红色传承实践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
实践目的地:延安
团队人数:21
主要成员:
王正浩、张十尹 、徐亦芦 、马智琛 、陈妍霏 、胡敏霞 、冶欣荣 、孙耀祖 、叶恩祈 、仝文龙 、毛羿盛、王泓臻、李葳
指导教师:陈雁、毕歆阳、魏志强、马洪强、胡俊
团队秉持着 “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的坚定信念,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课堂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在延安期间,同学们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他们在杨家岭、鲁艺等 6 处红色地标担任 “青春讲解员”,在金牌讲解员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实现了从机械 “背稿” 到与游客深度 “共情” 的华丽转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日均进行 6 场讲解服务,接待游客达 500 余人次,让更多人领略到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此外,同学们还深入鲁艺版画坊,亲手复刻木刻《彭雪枫将军》,在一刀一刻中深刻体悟革命艺术的独特魅力。他们还访谈了抗大纪念馆副馆长,为红色剧目的脚本打磨奠定了坚实基础。原创红色剧目《烽火中的爱情》在延安文艺纪念馆成功上演,赢得了广泛好评,之后通过专题座谈进一步明确了优化方向,为剧目注入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研学活动结束后,学校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兴业讲堂》携手合作,推出了《延安红色故事汇》品牌栏目,这是校馆合作开展大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生动成果。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先后于 2024 年 11 月、2025 年 7 月在延安杨家岭革命纪念地、延安红色家风馆授牌 “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并将于 2025 年 10 月为延安文艺纪念馆授牌,持续拓展大思政课的育人阵地。
学校将不断探索 “专业 + 思政” 的育人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05
青编筑梦,竹见未来
——探索川浙沪非遗竹编
互哺赋能新路径
美术与文物保护学院
实践目的地:浙江省东阳市(木雕小镇、卢宅)
团队人数:9
吴芷伊、王晏晟、张远歌、姚思彤、陈语芊、何炎岳、吴嘉仪、吕博宇、李沚
指导老师:王蓉、马洪强
“竹梦飞扬”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团以“青编筑梦,竹见未来”为主题,旨在传承东阳竹编非遗技艺,探索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的可行路径,践行文化传承使命。8月13日至15日,团队在浙江东阳开展实践活动:首日走访蔡红光工作室,专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蔡红光,体验编织竹编小马,深入了解竹编技艺与传承现状,特聘请蔡红光女士为“非遗竹编进校园”专家讲师并签订地校共建协议;次日先后探访木雕小镇、中国木雕博物馆、东风竹编工艺厂及何大根工作室,观摩《百年红船》《毛泽东诗词》竹编等代表作品,走访国家级传承人何福礼、省级传承人何大根,了解竹编全流程工艺与创新探索,与东风竹编工艺厂签约合作并聘请何福礼大师为讲师;第三日与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举行“地校共建”签约仪式,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深入座谈,还开展专题党课学习并参观“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特展。活动亮点在于“体验+传承+创新”融合,既通过亲手实践感受技艺精髓,又深度对接传承人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路径,更以地校合作为纽带构建长效传承机制。成果方面,团队与东风竹编工艺厂及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达成合作并签约,聘请何福礼、何大根、蔡红光三位非遗大师为校园讲师,深化了对东阳竹编历史、技艺及传承现状的认知,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跨界创新奠定了基础。
团队率先扎根四川道明竹艺村,通过深度访谈非遗传承人、实地考察竹编企业等方式调研道明竹编发展现状与困境,构建“CULTURE³”新型赋能模式,涵盖时尚设计、文旅融合、人才培养三大维度,推动非遗竹编与现代设计跨界结合,开发的节气主题竹编饰品获9项版权认证,相关实践获《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并入选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示范性团队。 此次前往浙江东阳调研旨在两方面进行推进:一方面深入梳理东阳竹编在企业运营、产品创新、技艺传承等方面的成果经验,为四川道明竹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以此次考察为基础,计划未来走遍全国非遗竹编原发地,推动跨区域资源联动与大师合作,探索“大师矩阵”协同发展模式。
访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官方网站获取更多内容
来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