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光冲天,催泪瓦斯的刺鼻气味弥漫在雅加达的夜空。装甲警车与手持燃烧瓶的示威者对峙,议会大楼浓烟滚滚——这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当下印度尼西亚正在发生的现实。
火光冲天,催泪瓦斯的刺鼻气味弥漫在雅加达的夜空。装甲警车与手持燃烧瓶的示威者对峙,议会大楼浓烟滚滚——这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当下印度尼西亚正在发生的现实。
一切始于一条看似普通的法案:国会议员每月5000万印尼盾(约合3200美元)的住房补贴。这笔钱,是雅加达最低工资标准的近十倍。在通胀高企、失业人口突破800万的艰难时期,这则消息像一根火柴,扔进了积压已久的社会不满之中。
悲剧在第八天发生。8月28日晚,21岁的网约车司机阿凡·库尼亚万在为抗议者送餐途中,被印尼警方装甲车撞击碾压身亡。一段47秒的现场视频如野火燎原,二十四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千万。一场和平请愿,自此彻底转向。
从首都到泗水、万隆、望加锡,愤怒的民众走上街头。他们烧毁政府大楼,冲击官员住宅,甚至财政部长和多名省长的私宅也未能幸免。冲突造成七人死亡,近五百人受伤,成为近年来印尼最严重的骚乱之一。
但议员天价津贴,真的只是导火索吗?
深入来看,这是一个经济高增长却未能解决分配不公的典型样本。过去十年,印尼年均GDP增速超过5%,被称为全球经济最稳定的国家之一,总量甚至有望冲进世界前五。然而光鲜的宏观数据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贫富断层。
据世界银行统计,这个国家最富有的1%人群,掌握着全国三分之一的财富;而底层一半人口,仅拥有6%的财产。体制内与体制外,更是两个世界:公务员退休可领原工资100%,普通工人的养老金却只有原薪资的10%。
政治精英与普罗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国会议员月入超过2.3亿印尼盾(约人民币10万元),而雅加达工人的平均月薪仅2300元——不到前者的2.3%。当普通家庭在通胀中挣扎,议员们却享受着远超需要的补贴,这种“超国民待遇”不断撕裂着社会信任。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却常常押韵。在印尼,社会矛盾激化时,华人屡屡成为泄愤的对象。从1965年至1966年排华事件中30万人丧生,到1998年黑色五月超过1200名华人遇害,悲剧仿佛一个循环。荷兰殖民时期“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将华人置于殖民者与原住民的夹缝中,埋下了长期对立的种子。一旦国内出现危机,华人很容易被塑造成“经济剥削者”的角色,成为转移矛盾的替罪羊。
全球大环境也在悄悄助推这场危机。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指出,世界正面临“几代人来最具不确定性的地缘政治时刻”。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高关税政策,使美国平均关税率创九十年来新高,直接冲击了印尼的纺织、棕榈油等支柱产业,导致外资撤离、失业大涨。
而印尼政府为减轻债务压力,选择削减公共支出,却保留议员高额津贴——这一切都在加剧民众的被剥夺感和不公感。
眼下,总统普拉博沃已紧急叫停议员补贴,削减职务津贴三成,并取消非必要出国考察。但这些回应能否真正扑灭民怨之火?抑或只是又一次危机公关?
印尼的动荡向世界发出警示:当增长的红利只被极少数人垄断,当精英与平民活在不同的现实,社会稳定那根弦,终会断裂。这不是印尼一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危机的先声——在经济不确定时代,公平与否,将决定秩序还是混乱。
雅加达街头的火光或许暂时熄灭,但灰烬之下,火星仍在暗燃。
来源:科技伯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