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日前,“举烽逐寇 运河丰碑”——通州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史料展,在通州区档案馆二层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日前,“举烽逐寇 运河丰碑”——通州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史料展,在通州区档案馆二层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分为“运河怒涛 民族吼声”“烽火洗礼 奋勇击寇”“兵民浴血 迎接曙光”“丰碑永驻 薪火长传”四个单元。
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48张、文物31件、地图文献48件(套)。生动展现通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团结一心、英勇抗日的光辉事迹。
展览位于通州区档案馆二层,展陈面积160平方米。
展览将持续到九月中旬,有参观意向的观众请于周一至周五9时至17时进入通州区档案馆二层参观。个人参观展览无需预约。团体游客请拨打69536708进行预约。
此外,展览开放期间的每天上午9时、10时30分以及下午2时,均有公众讲解。
展览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九一八事变之后,通州(当时为通县)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的故事。
其中,百年名校潞河中学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叮叮话剧社”并演出《第五病号室》《雷雨》等在当时比较新颖的剧目,演出带来的收益全部捐献至一线,支援抗战。
两年后长城抗战爆发,通县人民出人力出物资,全力支援长城抗战。其中潞河中学、河北省立通县师范学院及其他一些公共场所,将部分房屋提供给军队医院使用。通县社会各界发起了募捐运动,农民、车夫等自告奋勇帮助军队抢运物资、弹药。
展览中展出了两张当时潞河中学文氏楼(今解放楼)的照片,照片中文氏楼已经成为战时的临时救护所,虽然照片展示的空间有限,但是可以看出当时文氏楼内已经住满了前线的伤兵和失去家园的流民。文氏楼的一面墙上悬挂着印有“救国”二字的横幅。
但时局艰难也没有消减通州人民支援抗战的热情。展览中展出了两组数据,其一来自1933年2月12日的《世界日报》中刊登的名为《通县农民向自卫队建议请扩大农村募捐》的文章,其中提到“通县农民杨尚之、石振东等在农村募得大洋二十元、铜子一百三十枚、手套两付、皮袜子七双、皮裹腿一付,昨日送往该会,转往前方慰劳战士”。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通州区历史(1921-2012)》中记载,由于第二十九军驻扎期间军需不足,仅通县一地就出民夫万余人,大车数千辆,饲草几十万斤,军粮万余斤。这些数据足以体现通县人民抗日的热情。
而在1935年11月,日本侵略者扶植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个月后改名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这也标志着通县沦为日伪统治区。
展览中展出了日伪统治时期通县学校使用的课本,讲解员介绍,日本利用傀儡政府推行奴化教育政策,强迫区域内学校一律增设日语课。此外,还实施收缴民间枪支等武力镇压政策。
残暴统治没有让通县人民屈服。1937年7月29日凌晨,“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保安队发起通州起义,不仅活捉殷汝耕,还击毙了以细木繁、奥田重信为首的日军500余人。
第二天的《大公报》记载:通县保安队反正后,多处起火,浓烟上冲,午后北平高处可瞭见之。展览还展出了通州起义领导者之一张庆余的简历,以及殷汝耕被判处死刑的始末等珍贵档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东军民团结一心,开辟游击区、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开展破交行动、攻克多处日伪军据点,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7月,三(三河)通(通县)香(香河)联合县成立,当时通县大部分地区划归三通香联合县二区管辖。此时三通香联合县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但仍有少部分地区控制在日伪手中,不时对解放区发动袭扰。
三通香联合县委依照党的指示,配合八路军对日伪发动新的攻势。讲解员介绍,1944年8月三通香联合县就配合党对伪警备队中队长进行策反,共有200余人缴械投诚。
9月份,八路军第十三团在第二区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西集的日伪据点,打死打伤敌军200余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的形式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
至此,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丰碑。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
此次展览持续至九月中旬
个人参观展览无需预约
团体游客请拨打
欢迎广大市民朋友
和学生们来看展览
了解通州人民的抗战故事
来源:走近各大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