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湖北教授心脏瓣膜手术顺利,半年后进ICU,他康复期忽视了3细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3 21:47 3

摘要:2018年,65岁的张福安住在湖北老旧小区里,每天不到五点就会拎着折叠椅到小广场占位置,习惯和老伙伴们坐着聊一上午。他年轻时走路总是快,讲话也带着点急劲。退休后烟没戒掉,一天还是一包,饭桌上偶尔还要来点白酒。口味偏重,早餐常是咸菜配馒头。最近这一年,他上两层楼

2018年,65岁的张福安住在湖北老旧小区里,每天不到五点就会拎着折叠椅到小广场占位置,习惯和老伙伴们坐着聊一上午。他年轻时走路总是快,讲话也带着点急劲。退休后烟没戒掉,一天还是一包,饭桌上偶尔还要来点白酒。口味偏重,早餐常是咸菜配馒头。最近这一年,他上两层楼就得停下来缓口气,晚上睡觉胸口闷得厉害,有时半夜憋醒,非要坐起来靠着床头才能慢慢好转。他自己总说是年纪大了,身体差了点,从没想过要去医院检查。

然而时间来到2018年7月9日的早上,张福安拎着菜刚踏进屋,就觉得胸口猛地一紧,像有什么东西压在心口,呼吸瞬间变得急促。他停在门口没敢往前走,手撑在门框上,肩膀随着喘息剧烈起伏。空气吸进喉咙,却像卡在半道,胸腔憋闷得发热他试着咳嗽,喉咙里只挤出干涩的响动,反倒让胸骨后更胀。他弯下身,额头的汗珠不断滚落,手里的袋子掉在地上也顾不上捡。妻子赶来伸手扶他,他一边大口喘气,一边用力摇手,断断续续挤出一句:“别……别动,我……缓缓……”声音嘶哑,身体也不住地微微发颤。

好不容易挪到床边,他刚一靠到枕头,胸口的闷压便骤然加重,像要把他整个人压扁张福安猛地坐直,双手死死撑着床沿,背部僵直,喉咙里传出急促的“嘶嘶”声呼吸浅短,每一口都灼得疼,然而空气似乎只停留在喉咙,胸腔始终空空的。他下意识前倾,手指死死掐在膝盖上,关节泛白,汗水一滴滴砸在地板上。妻子递来水,他摇头拒绝,眼神慌乱,只能示意把枕头再垫高。这样的姿势下,他的呼吸才稍稍平缓,但胸口的沉闷像钉子一样钉在那儿,不肯松开

坐直不过几分钟,心口便乱跳起来,节奏快得惊人,像一柄重锤砸在胸腔。他的身体随之猛地一颤,随即虚弱无力,呼吸断断续续。他整个人弯下去,双臂撑在大腿上,口中发出粗重的喘息声。额角的青筋鼓起,嘴唇发白,豆大的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衣襟上。他想开口喊,却只吐出一声低哑的呻吟。妻子急切呼唤他的名字,他却只能抬起眼,眼神慌乱涣散,胸口那股压迫感一浪高过一浪。很快,张福安身体一软,整个人瘫倒在椅子上,彻底失去了意识。妻子慌乱中颤抖着拿起电话,声音急切而破碎,拨通了120。

送到急诊时,张福安处于浅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查体:体温36.4℃,血压88/56 mmHg,心率每分钟142次,律不齐,呼吸频率28次,双肺底闻及湿啰音。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10 g/L,白细胞正常。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62 mmHg,二氧化碳分压32 mmHg,乳酸4.2 mmol/L。生化检查提示血清白蛋白降低至30 g/L。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口面积仅0.9 cm²,左心房明显扩大,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医生诊断为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急性左心衰。

医生在病床前告诉家属,药物已难以根治,必须行二尖瓣置换术手术顺利完成后,张福安被转入监护室度过了关键期,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术后查房时,医生的重点已不再是手术本身,而是随后的生活管理。他明确叮嘱家属,张福安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按时监测凝血指标,不可漏服或随意停药;饮食必须清淡低盐,戒掉咸菜、腌制食品和烈酒,三餐定时,避免暴饮暴食;每天适度活动,避免突然用力或劳累;严格戒烟,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夜间睡眠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医生一再强调,手术只是第一步,真正决定能活得多久、活得是否安稳的,是今后能否把这些细节坚持下去。

术后出院后,张福安比以往收敛了许多。妻子每天早晨先为他准备稀粥和蒸菜,咸菜和烈酒彻底从餐桌上消失。他按医嘱坚持规律服药,手机里设了闹钟,每天的抗凝药绝不漏服,去社区门诊定期查INR值,并认真记录在小本子上。原本一口气能抽完的香烟,他彻底戒掉,偶尔路过老友聚在一旁吞云吐雾,也只是叹口气转身走开。运动方面,他每天晚饭后会慢慢在小区里走两圈,步伐不快,却按时完成。夜里再没有憋醒的情况,睡觉时枕头垫得适中,翻身也轻声细气,怕惊动心脏。

三个月后复查,血压控制在128/76 mmHg,心率规律,每分钟78次;INR值维持在2.3,符合抗凝治疗要求超声心动图提示机械瓣功能良好,左心房内径较术前缩小0.5 cm,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医生肯定了他的恢复,叮嘱继续保持生活规律。张福安拿到了检查结果后,原本紧绷着的神经才终于放松下来些许,不由得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然而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张福安的身体里已经种下了隐患...

2019年1月3日半夜两点,张福安猛地从梦里惊醒,胸口压得厉害,像有人死死按着。他翻身想换个姿势,却发现闷堵感更重,仿佛一根根绳子在胸口处缓缓收紧。他慌忙伸手抓住床头柜,鞋还没穿上就坐起身,大口喘气,肩膀都不受控制地抖动。空气进到嗓子里,却始终充不满肺,他额头冷汗直滴,呼吸声在寂静的屋子里显得刺耳。

张福安撑着床沿站起来,想走到窗边透口气,却刚迈出一步,胸口一阵撕裂般的痛迫使他弯下腰,如同一把烧得火红的刀骤然间就插进心口。他赶紧扶住床边,双手颤抖,指节泛白。气息愈发急促,他缓慢挪到床上坐下。呼吸却像被拦腰截断,只能一点点往外挤,喉咙发出粗重的声响。汗水从额头流到下巴,他弓着身子,嘴不停地开合,却发不出完整的声音。妻子起身端来水杯,他摇头拒绝,只能虚弱地示意把枕头垫高。

枕头刚垫到背后,王立成胸口骤然一紧,心跳乱成一团,身体猛地僵直,随即重重滑落下去。喉咙像被掐住般,空气根本吸不进来,胸口一阵撕裂般的窒闷,他的脸色迅速褪去血色。短暂的僵直后,他本能地挣扎着想撑起身体,手指在床边乱抓,却一次次滑落。他终于摸到手机,屏幕却在眼前晃动,因为手抖得厉害,始终点不准。呼吸愈发急促,眼前逐渐模糊,耳边只剩下心跳砰砰乱撞的声音。指尖还在屏幕上颤动,却很快失去了力气,整个人无声地瘫倒下去,意识也瞬间坠入不见底的黑暗。

送到急诊时,张福安处于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查体显示体温36.2℃,血压76/48 mmHg,心率每分钟156次,律不齐,呼吸频率30次,双肺满布湿啰音,颈静脉明显怒张。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95 g/L,白细胞轻度升高。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55 mmHg,二氧化碳分压30 mmHg,乳酸5.6 mmol/L,呈代谢性酸中毒。生化结果提示血清钠降低至129 mmol/L,肌酐升高至185 μmol/L,提示肾功能受损。凝血功能显示INR 3.5,抗凝水平过高。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部分出现室性早搏。急查床旁超声心动图显示机械瓣功能尚可,但左心房进一步扩大,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综合病史与检查结果,医生冷静作出诊断为重度二尖瓣狭窄术后并发心功能不全,伴急性肺水肿及失代偿性心衰。

医生宣布诊断的那一刻,走廊里安静到能听见滴液的声音。张福安的妻子愣在原地,眼神直直盯着医生,嘴唇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手里的围巾滑落在地,她都没注意。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勉强挤出声音:“怎么……怎么会是这样?”语调发虚,像是气息也被抽空。身旁的儿子低下头,不敢看她。妻子抬起头,声音发抖却带着急切:“他不是已经手术了吗?医生不是说手术顺利吗?这些月他每天都按时吃药,连一顿饭都不敢拖,咸菜和酒全都戒了!每次复查你们都说情况在好转,现在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医生沉默着整理病例,妻子声音再度哽咽,却逼着自己把话说完:“他都六十五了,还能改什么?能改的都改了,你们看生活记录,他一点没偷懒。戒烟戒酒,走路也慢慢来,饭菜我天天盯着,药从来没落过……可为什么还是这样?”她说到最后,嗓子沙哑,眼泪止不住往下掉,“你们说该做的都做了,那为什么还是救不住他?”医生见情绪几近崩溃,只能先放缓语气,轻声说道:“我们会尽全力去救治,现在最重要的是稳定病情,请您不要过分自责。”他递过纸巾,陪着家属在走廊里沉默了几秒,等对方的呼吸渐渐平缓,才转身回到办公室。

在办公室里,医生开始反复翻阅病例,从术后恢复到每次复查的数值,再到药物依从性和生活记录,一项项逐条核对。心电图、超声、凝血功能、肾功能曲线都拿来对照,甚至把术后的影像调出来重新比对。几个同事一同讨论,提出饮食、感染、抗凝波动等可能,但逐一排查后都没有确切证据。时间过去很久,依旧没有找到让病情急转直下的关键。

无奈之下,医生再次把家属请来,耐心追问日常细节:药物是否按时,饮食中是否出现过遗漏,夜间是否有异常体位,是否接触过保健品或偏方。她一开始声音很低,说药物每天早晚都吃,从没落过,还特意拿出随身带的小本子翻开,上面一行行记录着时间。医生问到饮食,妻子立刻抬头,语气急促:“咸菜早就没买过,酒也都倒掉了,他爱喝的浓茶我全收起来了,米饭我都是用小碗盛的。”说到这里,她又顿了顿,像怕医生不信,又补充道:“真没敢让他偷吃过一口。”

医生继续问有没有保健品或者偏方,她仍然是坚定地重复:“没有,连最普通的滋补品都没碰过。怕影响药效,我连鸡汤都不敢多煮。”屋子里静了一会儿,妻子又抬头,语气带着哽咽:“我真是盯得紧啊,他能改的都改了。你们要是不信,可以去家里看,柜子里一包烟都没有,厨房的盐我都换成了低钠的。”说到这,她的声音几乎哽住,像是在把能想到的所有细节都一股脑倒出来,生怕落下哪怕一点。可医生只是默默记着,始终没能找到新的线索。

正当房间里的气氛逐渐冰冷的时候,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心内科的樊主任。他身形瘦削,头发花白,神情却极为专注。几位年轻医生下意识站起,眼神里满是意外,没想到他会出现在这里。樊主任微微点头,语气平稳地解释:“听说这里有个棘手的病例,我想亲自来看一看。”

樊主任径直走到桌前,把病例资料接过来,逐页仔细翻阅。从入院记录到手术情况,从复查指标到生活记录,每一份都停留片刻。翻看过程中,他偶尔抬头,语气不疾不徐地追问:“药物是否严格按时?抗凝有没有波动?复查时有没有异常的心律变化?”几位医生立刻回答,条理清楚,没有明显疏漏。樊主任不语,只是点了点头,又继续低头翻页。

当他看到生活记录的一处数据时,动作忽然顿住。手指停在纸页边缘,眉头缓缓锁紧,目光凝在那一行上。短暂的沉默让屋子里空气紧绷起来,几名医生屏住呼吸,不敢出声。樊主任将那一页抽出来,单手举在眼前,眼神深沉而锐利,仿佛心里已经捕捉到某个关键线索。他转过头去询问道:“张福安此前做过心脏瓣膜手术?”张福安的妻子急忙起身,“是的,难道说是手术的原因?”短暂沉默后,樊主任摇了摇头:“不。手术有完整的记录,可以查到。真正有问题的是手术后,你们做错了3件事!”一时间妻子愣住了,医生也都面面相觑。

樊主任停顿片刻,语气更加笃定有力:“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重点,那就是心脏瓣膜手术后的生活指导,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然而还有很多患者自认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已经做到了所谓的完美,却往往忽略了3个重要的细节,最后导致疾病脱离了控制的轨道,甚至是导致疾病发生的罪魁祸首啊。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生过太多,等到悲剧发生的那天再后悔,就太晚了!”

原来,张福安在心脏瓣膜手术后一直按时服用抗凝药物,他和家人都觉得这样就等于严格遵医嘱了。但他没有意识到,服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监测同样重要。手术后医生要求定期检查INR值,以判断抗凝水平是否合适。张福安觉得跑医院麻烦,间隔时间逐渐拉长,常常隔上两个月才去一次。问题是,抗凝剂的有效剂量极为狭窄,药量稍多容易出血,稍少则可能形成血栓。张福安自以为按时吃药没问题,结果在病情恶化时检查,发现INR值早已超过安全区间。长期未监测导致抗凝失衡,这为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埋下了危险的根子。

他还在日常生活里忽视了夜间饮水和睡眠体位的管理。手术后恢复期,医生强调要控制水分负荷,但张福安夜里口渴时常常一口气灌下半瓶水,然后直接平躺入睡。他没有想到,短时间大量饮水会让血容量骤然增加,左心房和左心室压力立刻上升。术后心脏功能储备有限,这样的额外负担常常在夜间诱发呼吸急促甚至肺水肿。平躺体位进一步加剧静脉回流,心脏瞬间被迫承担超出极限的负荷。一次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这种习惯性的忽略,就像无声地反复加压,让瓣膜术后的心脏始终处在脆弱状态。

饮食中的盐分管理也是一个隐匿的危险。张福安在家人的监督下确实戒掉了腌制品和烈酒,但在聚餐时,他还是会偶尔夹几口咸菜或多加几勺酱油。他总觉得比手术前已经清淡很多,就算放松一下也没关系。可术后心脏对钠盐的敏感度极高,摄入偏多时容易造成体液潴留,增加心脏前后负荷,导致血压波动和水肿。哪怕不是每天,间断性高盐饮食也足以打破平衡。张福安在手术初期努力建立的改善,在这些细微松懈中逐渐被抵消,心脏的储备功能悄悄被削弱。

活动方式的选择同样值得警惕。手术后医生反复强调要适度活动,避免负荷骤增。张福安平时确实会散步,但偶尔为了图快,他会搬起家里的重物,或者一口气上三层楼。这样的突发用力,会让血压和心率短时间内飙升,瓣膜接口和心肌承受过大的牵拉。一次两次也许没有立即表现,但反复的冲击,会让术后心脏逐渐变得吃力。对正在恢复的患者来说,这种偶尔的逞强,实际上在不断消耗本就有限的心功能储备。张福安忽视了这种微小却持续的损耗,使心功能不全一步步靠近。

他在呼吸管理上的疏忽也不容忽视。医生明确叮嘱要保持口腔和呼吸道清洁,预防感染。张福安觉得自己身体比之前好多了,就偶尔放松,清洁不到位,甚至在风口和朋友聊天到深夜。一次轻微的咽痛他并没有在意,很快就演变成呼吸道感染。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感冒几天,但对心脏瓣膜术后的患者,缺氧和炎症会直接加重肺循环压力。心脏本已有限的泵血能力,被感染迅速拖垮。正是这种常被忽视的小感染,最终推动了心功能的恶化。

最关键的一点是复查的态度。张福安在术后三个月复查时情况良好,自觉症状缓解,于是对定期复查渐渐不上心。他总说自己没不舒服,不用再去医院。实际上,心功能的下降往往是缓慢而隐匿的,只有通过心脏彩超和血液指标才能早期发现。缺少复查,就意味着潜在问题在暗中发展,等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明显时,病情已经进入失代偿阶段。表面上他依从性不错,可正是这种对细枝末节的忽视,让心脏逐渐失去平衡,最终走向心功能不全。

资料来源:

[1]夏茂红,孙露,高春子.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结合肺康复管理对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5,34(04):445-450.

[2]李肖肖,凌青.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后并发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5,34(04):559-565.

[3]蒋瑞泽,熊浩,钱孟佼.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25,15(24):26-29.DOI:10.20235/j.issn.2095-1752.2025.24.006.

(《65岁湖北教授心脏瓣膜手术顺利,半年后进ICU,他康复期忽视了3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