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晓丽,副教授,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双师型”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助听器验配师考评员。具有宁波市优秀课程思政教师、校级教坛骨干、校级“三全育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2022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02
沈晓丽,副教授,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双师型”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助听器验配师考评员。具有宁波市优秀课程思政教师、校级教坛骨干、校级“三全育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2022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025年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4年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2020年度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突出成果奖二等奖。主持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宁波市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1项、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科研项目1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重点项目2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3项、国家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资源库课程1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第六批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改革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作为吉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20余项,包括:2021年第一届“A-PKU校园杯”儿童康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言语听觉康复赛道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浙商银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
8月30日,金职大讲堂第191讲开讲。课程邀请到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双师型”教师沈晓丽作《0-3岁婴幼儿听力发育、筛查与精准干预》主题授课。
课程伊始,金职伟业总经理助理、产教融合中心总监汤曌宇作本周工作总结汇报。
沈晓丽教师从0-3岁婴幼儿听力发育特点、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听力障碍婴幼儿精准干预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胎儿期听觉功能发育:从受孕到分娩共280天,约40周,称为胎儿期。依赖母体生存,25-26周耳蜗结构基本形成,外毛细胞发育成熟,完整的听觉传导通路已形成,听觉系统功能已具初步功能。
0-6个月听觉功能发育:是听觉系统发育的关键阶段,也称神经编码阶段。
特点:1.声音刺激在听觉系统功能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2.声音刺激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的重塑存在关键期。
6月-6岁听觉功能发育:6个月频率感知达到成人水平,但环境噪声下明显低于成年人。
听觉处理技巧不断提高:能够利用声音中新的、更细微的线索区分声音;能够利用线索中更多特异性信息,18岁左右,听觉系统发育完善。
保护听力的建议,出生前,听力优育清单:1.健康生活方式;2.预防风疹、麻疹病毒;3.避免耳毒性药物;4.远离噪声(适度胎教);5.基因筛查。出生后采用60-60-60原则:1.音量≤最大音量的60%;2.时长≤连续使用60分钟;3.环境噪声>60分贝时不用耳机。
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sal NewbornHearing Screening,UNHS):对每一个活产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96号文件: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新生儿听力筛查常采用耳声发射(0AE)I或快速脑干诱发电位(AABR)为筛查手段。
听力障碍婴幼儿精准干预有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两种常用手段。
小儿听力障碍患者病史采集询问要点:1.病因和诱因(是否有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等);2.听力损失的特点;3.既往病史(是否有脑膜炎、腮腺炎等);4.母亲妊娠史及分娩时;5.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6.诊疗经过(做过哪些听力检查、是否佩戴助听器、语训等);7.耳聋遗传史。
助听器适应性训练初期阶段面对拒戴现象的困难,应对方案:1.决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应设法转移他们对助听器的注意力,或将音量降低甚至将其关闭;2.在进行听觉练习时,应先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听取节奏明快但韵律柔和的声音,以增加听的兴趣;3.为防止产生听觉疲劳,开始练习时,声音应由小到大,佩时间应由短变长,声音环境由简单到复杂。
人工耳蜗语前聋患者选择标准: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PTA3>80dB);2.年龄在12个月~6岁;3.佩戴3~6个月公适助听器听力康复训练后听力改善基本无效或微效;4.无手术禁忌证。如急慢性中耳炎发作期和其他全身器官不适合手术;5.父母及家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6.针对小儿患者需要一套完整的听力语言康复教育计划。
下期预告
9月6日,金职大讲堂将开启四十三期第192讲,课程将邀请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副主任聂红菊,进行《爱之初触 技之精粹——点亮未来技能之星体验分享》主题授课。
来源:福莉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