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天津,总忘不了五大道,忘不了海河,忘不了天津邮政博物馆,还有天津的各种邮戳。第一次去天津去的就是五大道之一马场道,与宋建民、方喜来两位一同去天津,为了宋老师的邮集修改,专门拜访李明先生,当年李先生还居住在那里。一来一去间,看到了五大道的古朴与繁华。第二次去
邢台美食·广宗猪蹄
聞鍾記郵(5414)天津有个汉阳道
提到天津,总忘不了五大道,忘不了海河,忘不了天津邮政博物馆,还有天津的各种邮戳。第一次去天津去的就是五大道之一马场道,与宋建民、方喜来两位一同去天津,为了宋老师的邮集修改,专门拜访李明先生,当年李先生还居住在那里。一来一去间,看到了五大道的古朴与繁华。第二次去天津,是参加首届京津冀集邮文献,就住在天津火车站对面,海河边上,天津邮政博物馆旁边。
这里要说的是天津的汉阳道,郭老师7月15日寄给我一枚明信片,销邮资的就是汉阳道邮局的邮戳。天津是一座兼具北方厚重与南方灵动的城市,这里见证了近代中国走过的历程,并且作为中国邮政发祥地之一,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邮政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邮票,1878年大龙邮票发行之后,天津是最早销售邮票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中纵横交错的街道,如同城市的血脉,承载着岁月流转中的故事与记忆。
位于和平区的汉阳道,虽不及五大道的声名远播,也无滨江道的喧嚣繁华,却以其独特的历史纵深与人文特色,成为解读天津城市变迁的范例,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在不足两公里的延展中,将清末民初的风云、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型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焕新,层层铺展,静静诉说。这条街坐落于天津和平区西北部,东起西康路,西至昆明路,与马场道、成都道等历史街区相邻,恰处于城市核心区的几何节点上。其周边环绕着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科教机构,又与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相呼应,浸润着学府的书卷气。
汉阳道的形成与近代天津的租界扩张密切相关,地理区位的特殊性,让汉阳道在历史上成为连接不同功能区的纽带:向东可达意租界的马可波罗广场,向西可至天津老城的西马路,向北衔接商业区,向南呼应文教圈。如今,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汉阳道虽不再承担核心交通枢纽的功能,但其“节点性”已转化为独特的空间魅力,在车水马龙与静谧巷陌之间,形成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汉阳道的历史,是天津从传统城市向近代都市转型的微观缩影。其名称的由来,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的“地名规范化”运动。当时天津街道多以中国地名命名,汉阳作为湖北重镇、近代工业发源地,与天津同为洋务运动的重要阵地,以此为名,暗含着对近代工业文明的呼应。国人对于“汉阳”的认识,除了是武汉三镇,再有就是“汉阳造”了。清末的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创建汉阳兵工厂,这里出产仿德国1888式步枪,最初称为老套筒,经过改良之后去到了套筒,于是就有了“汉阳造”,这款步枪在之后的战争中成为中国军队的主要枪械,尤其在抗战期间,成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大量使用的步枪。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汉阳道的初步成型期。随着租界内外人口的增长与商业的繁荣,一批中西合璧的建筑在此拔地而起。现存的多栋砖木结构小楼,既有北方传统民居的“坡屋顶”“青砖墙”,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拱券窗”“雕花廊柱”,成为“折衷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这些建筑折射出当时天津社会阶层的多元与职业分工的细化。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的汉阳道曾见证过民族气节的坚守。据地方档案记载,1937年天津沦陷后,部分爱国师生曾在此秘密组建“读书会”,以印刷传单、传递情报的方式开展抗日活动,其中一栋位于汉阳道中段的小楼,便是当时的秘密据点之一。如今,虽经多次修缮,小楼外墙上斑驳的弹痕仍隐约可见,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无声见证。回望不堪回首的岁月,那时候的很多城市与天津一样,受到了日寇的侵扰和蹂躏,经过不懈奋斗终将日寇赶出了国门。今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共和国成立后,汉阳道迎来了第一次转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私有宅邸被收归国有,部分改为机关办公用房,部分分割为多户居民的“大杂院”。这种功能的转变,让街道的“居住属性”逐渐凸显,邻里之间的互助传统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大院文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部分老旧建筑被改造为商铺、咖啡馆与文化工作室,街道开始注入现代商业与文化元素。但与其他过度商业化的街区不同,汉阳道的更新始终保持着“克制”,保留70%以上的历史建筑原貌,仅对内部设施进行现代化升级,这种“修旧如旧”的理念,让街道既不失历史厚重感,又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
行走在汉阳道上,如同穿越一场建筑风格的时空对话。这里的建筑群落,没有刻意的规划与统一的制式,却在自然生长中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美学特质,堪称天津近代建筑的“活态博物馆”。东段的“英式红砖楼”是租界文化的遗存,中段的“中式四合院”则延续着本土建筑的基因,西段的“日式平屋”是抗战时期的特殊遗存,汉阳道的建筑“混搭”不仅体现在风格上,更体现在功能的叠加中,街道的灵魂,终究在于人。汉阳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保持着“有人情味”的生活节奏,这种节奏既源于老居民的坚守,也得益于新市民的融入,形成了“老天津”与“新天津”的和谐共生。
如今,汉阳道已成为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示范项目,其经验被纳入《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保留了一批老建筑,更在于留住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记忆,让历史街区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家园”。
来源:闻锺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