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网红直播间越来越像行为艺术展?最近刷到叶珂2.0版吃蛋糕视频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看杂技表演——那些把瓷碗顶在头顶的艺人,明明摇摇欲坠却偏要冲观众挤眉弄眼。只不过如今,这场"杂技"换成了奶油蛋糕,表演场地从马戏团搬到了手机屏幕。
您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网红直播间越来越像行为艺术展?最近刷到叶珂2.0版吃蛋糕视频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看杂技表演——那些把瓷碗顶在头顶的艺人,明明摇摇欲坠却偏要冲观众挤眉弄眼。只不过如今,这场"杂技"换成了奶油蛋糕,表演场地从马戏团搬到了手机屏幕。
去年那个"淡奶香直达上颚"的魔性片段,活像被按了慢放键的舌尖体。当时大家都笑她把吃蛋糕演成了《演员的自我修养》现场考,谁能想到这竟成了年度最佳营销案例?这让我想起老家镇上卖糖画的王大爷,每次浇糖丝前都要故意抖三抖,围观的孩子明明急得跺脚,却偏要等那声"看好了!"才肯掏钱。
要说叶珂最绝的,是把"社死"玩成了连续剧。前脚刚用"文科生闺蜜"甩锅,后脚就自导自演"奶香冲天灵盖"续集。这操作让我想起闺蜜聚会时的经典场景:A刚吐槽完B的口红沾牙,B转头就对着镜子补妆,边补边说"这叫氛围感美妆"。您说这到底是聪明还是傻?或许在流量时代,傻得聪明才是真聪明。
看着她刻意放慢三倍速的吃蛋糕动作,我忽然理解了医美诊所里那些打针打到脸僵的姑娘。她们不是不知道自然美更动人,只是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宁可当个不会笑的蜡像,也不愿被淹没在美颜滤镜的海洋里。就像叶珂的"AI式演技",看似荒诞,实则是算法时代的生存智慧。
有位MCN的朋友透露,现在签约新人都要测试"戏精指数"。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不过如今这声"我来迟了"要换成"家人们点点关注"。当真实成为奢侈品,或许夸张反而成了最真诚的表达——毕竟谁还没在朋友圈里P过图呢?
您有没有发现,每次看叶珂表演,总忍不住想起自己?那些在会议室里硬拗专业术语的瞬间,在家族群转发养生文章的时刻,不都是现实版的"珂学吃蛋糕"吗?我们嘲笑她僵硬的表情,却忘了自己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的样子;我们调侃她夸张的台词,却忽略了自己在朋友圈精心设计的文案。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剧场效应",说现代人都在无意识地进行着角色扮演。叶珂不过是把这个效应搬到了直播间,还顺便赚得盆满钵满。当她在镜头前念"鼻腔共鸣"时,我们何尝不是在生活的舞台上,念着属于自己的台词?
看着叶珂的蛋糕越做越大,我忽然想起老家巷口那家老茶馆。老板娘泡茶时总爱多抖三下手,茶汤溅到壶外也不擦,说这样才有"烟火气"。或许在流量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完美的表演,而是允许不完美的真实。就像那家茶馆,虽然壶嘴歪了,茶汤淡了,却让人喝得踏实。
下次再刷到叶珂的直播间,不妨放下评判的眼光。那些夸张的表演,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小人物,在流量洪流中努力划桨的模样?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的镜头前,或僵硬或笨拙地,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毕竟,谁又能说,我们不是在某个瞬间,都曾是屏幕里的"叶珂"呢?
来源:娱圈挖掘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