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母出轨和尚且诬告儿子不孝,包恢如何判决此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00:03 2

摘要:南宋新任浙西提点刑狱包恢在巡查期间,复核一份母亲状告儿子不孝的诉状时,敏锐发现诉状落款年月后,有个莫名其妙的“疏”字。包恢疑窦顿生,将被告传唤至官府,和颜悦色详细询问情况。

作者:许云辉

南宋新任浙西提点刑狱包恢在巡查期间,复核一份母亲状告儿子不孝的诉状时,敏锐发现诉状落款年月后,有个莫名其妙的“疏”字。包恢疑窦顿生,将被告传唤至官府,和颜悦色详细询问情况。

被告是个年轻男子,他跪在地上,满脸通红直喘粗气,欲言又止。经过包恢耐心开导询问,年轻人才道出实情:其母寡居多年后,不守妇道与和尚偷情。儿子撞破奸情后,多次劝谏其母改邪归正。其母受和尚挑唆,“恶其子谏”,恶人先告状,请和尚代写诉状,以不孝之罪状告其子。和尚无意间不打自招,多写个“疏”字。

真相大白后,包恢驳回其母诉状,判决其子即日起寸步不离其母身旁,全天候侍养其母,目的在于扎紧篱笆严防和尚。不料,其母欲火焚身,竟然以亡夫忌日为借口,“入寺作佛事。”她挖空心思“以笼盛衣帛”,出寺时将情夫偷藏在笼中,打算带回家淫乐。

包恢接到举报,派人在途中拦截,将其母与和尚关入笼中,丢进官府仓库,一锁了之,将奸夫淫妇当闲物堆放。十天后,包恢接到小吏报告:“笼中臭达于外。”他命令将笼子连同两具被饿死的尸体沉江后,通知年轻人:“(我)为汝除此害矣!”

包恢是包拯长兄包播的九世孙,他处理这桩案件,颇有包拯遗风。他不仅执法严明,更能严守包氏家训,将先祖包拯的优良家风继承发扬光大。

(一)造福一方

“暴之烈日无改色,生于浊水不受污。疑如娇媚弱女子,乃似刚正奇丈夫!”包恢所咏的《莲花》,正是其自喻与真实写照。

包恢家族南宋时迁居江西 ,成为当地望族。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少年时期曾代叔父们向弟子讲解《大学》,“其言高明。”他的丰富学识与大器早成,令叔父们震惊不已,在当地传为佳话。

因时局动荡,灾患频仍,各地百姓奋起反抗,小规模起义此起彼伏。包恢考中进士后,先后调往各地镇压民变。他显示出卓越才干,犹如灭火器般迅速准确扑灭各地反抗的星星之火。凭借辗转各地建立的“平寇功”及各方面出众能力,包恢稳定进步,先任县令,后升通判,官至台州知府。

上任伊始,包恢收到举报线索:有个妖僧自称活佛,隐居山寺,声称有求必应,施展各种手段,诱骗善男信女财物。台州百姓信以为真,“男女争事之”,连达官贵人也心甘情愿争先恐后成为他的信众。包恢深入山寺,摸清地形,识破妖僧伎俩,巧设连环妙计,当面揭露妖僧真实面目后,“诛其僧”,为台州除去一害。

他调任福建不久,适逢“闽俗以九月祠‘五王’生日。”闽地百姓倾其所有,耗费巨资隆重供奉五王。包恢不以为然,一语道破所谓“五王生日”的荒谬:“五王并非猪狗,‘安得一日而五子同生?’五子若同日而生,岂非不祥之兆?尔等为何对其如此尊畏?”闽地百姓闻言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此“感悟,为之衰止。”

次年春,闽地遭遇自然灾害,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包恢忧心如焚,一面安抚百姓,一面“奏天子,倾义廪(为防荒年所设粮仓),济饥民”,造福一方。

包恢辗转地方任职,刚正不阿,多次得罪地方权贵,由此遭到弹劾被免职。布衣陈景夏仗义执言上书鸣不平:“包恢刚正不屈之臣,言者污蔑之耳!”可见,在百姓心目中,包恢与其先祖包拯一样,都是刚正不屈的象征。

(二)智断奇案

智断淫母案后,包恢在嘉兴发现某小吏利用官府议价购粮机会索贿受贿,数额高达百万。小县惊现硕鼠,内中必有隐情。包恢秉承朝廷意旨,深入细致展开复核工作,最后揪出小吏背后的真正黑手,将其绳之以法。包恢依法宣布免除小吏死刑,“断其手”以示严惩。

一个老妇病逝后,其次子因家贫如洗无法安葬,百般无奈向长嫂求助。长嫂便将为自己预备的棺材暂借小叔子,让婆婆入土为安。之后,长嫂一直向小叔子讨要棺材钱。小叔子“家贫不能偿”,被长嫂告到官府。

包恢问清案由,勃然大怒,“买一棺”,将二人传唤到公堂。他指着棺材对原告道:“这口棺材便是被告的赔偿物,只是不知尺寸大小是否适合你。你先躺进去试试!”原告不知是计,欣然进入棺内试大小。包恢令手下钉上棺材盖,“就掩而葬之。”当地百姓拍手称快。

(三)守法奉公

包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在担任平江府知府兼发运使期间,他敏锐地发现,有部分豪强大户李代桃僵,先以代替百姓缴纳田赋为名巧取豪夺百姓田产,继而把田赋假托为上缴官府的田租饱中私囊,欺瞒朝廷。包恢毅然上疏揭露真相。宋理宗“览奏恻然”,诏令处罚这类豪强,勒令将田地归还百姓。

包恢辗转各地任职期间,“破豪猾,去奸吏,治蛊狱,课盆盐,理银欠,政声赫然。”

包恢最令时人敬佩的事,便是利用宋理宗垂问良机,暗示权臣与外戚勾结专权的现实,希望宋理宗悬崖勒马励精图治重振朝纲:

“陛下的恻隐之心恰似天地日月,世人皆知。可惜,您身边的亲信与外戚犹如遮天蔽日的乌云,无情遮蔽并吞噬着陛下圣明的恻隐之心!”

原来,宋理宗亲政后曾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实施改革,使朝政焕然一新。可惜,新气象如同昙花一现。宋理宗晚年厌倦朝政,先放纵宰相丁大全、礼部侍郎马天骥、权宦董宋臣乱政,再将朝政交付奸相贾似道,自己当起甩手掌柜,沉溺于醉生梦死的荒淫无道生活中。

深受宋理宗宠爱的阎贵妃恃宠而骄,野心勃勃插手政务,与前三人狼狈为奸结成利益同盟,史称“阎马丁董”,祸乱朝政,擅权纳贿,陷害良善。正义之士忍无可忍,趁夜在朝门上大书:“阎马丁当(董),国势将亡”八个大字。宋理宗龙颜大怒,指示临安府彻查,最终一无所获,反而使此事闹得人人皆知。

因此,群臣对包恢矛头所指心知肚明,在心底为包恢捏了一把汗,生怕宋理宗恼羞成怒降罪追责。副宰相董槐趁宋理宗尚未反应过来,急忙抢先表态,极力称赞包恢奏疏恳切,恳请宋理宗包涵容纳包恢之言。

宋理宗心底恼火,表面文章却做得很足:“包爱卿之言虽直率,但朕何时恼怒过臣子直言?!”

董槐退朝后,情不自禁与同僚们感叹:“与包大人忠君爱国之心相比,我等面有愧色啊!”

宋度宗即位后,包恢升任刑部尚书。他恪尽职守,呕心沥血辅助宋度宗。宋度宗对他的学识与气度极为赞赏,将他与宋仁宗时的二程(程颢、程颐)相提并论。

在朝堂,包恢是忠君爱国的老臣。在家里,包恢是侍奉高堂的孝子。其父年迈体衰,长年卧病在床。包恢亲手为父亲擦洗身子,打扫整理房间,从不颐指气使使唤僮仆,为子女做出榜样。

(四)包氏家训

包恢87岁时一病不起,自忖时日无多,于是将诸子叫到床前,意味深长给他们讲述唐相卢怀慎的故事。

卢怀慎虽被时人讥为“伴食宰相”,但史载其身居高位而清廉俭朴,“不营产业,器用服饰,无金玉绮文之丽。所得禄俸,皆随时分散,而家无余蓄,妻子匮乏。”他始终坚持以俭治家,注重家教,家风优良,为朝野及后世传颂。

包恢以卢怀慎自喻,弥留之际,要求诸子让自己穿深衣(上衣下裳相连的传统汉服,亦为士大夫标准祭祀礼服)入殓。他坦然面对死亡,“作书别亲戚而后卒。”

北宋名臣包拯曾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恢作为包拯长兄的九世孙,牢记包氏遗训,刚正不屈,教子有方,将包拯忠君爱民、清廉勤政的家族基因继承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优良家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

来源:写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