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凭,乃中唐诗坛名家,与弟杨凝、杨凌并称“三杨”,诗名远播。其诗风清俊雅健,自成一格,惯以山水为笺,抒怀寄志,于平淡字句中暗藏深邃意涵,于景色描摹间倾注真挚情志。诗作承盛唐气象之雄浑余韵,又融中唐文人内敛深沉之思致,恰如幽涧清泉,虽无奔涌澎湃之势,却自守澄明通
文/古诗词
杨凭,乃中唐诗坛名家,与弟杨凝、杨凌并称“三杨”,诗名远播。其诗风清俊雅健,自成一格,惯以山水为笺,抒怀寄志,于平淡字句中暗藏深邃意涵,于景色描摹间倾注真挚情志。诗作承盛唐气象之雄浑余韵,又融中唐文人内敛深沉之思致,恰如幽涧清泉,虽无奔涌澎湃之势,却自守澄明通透之质,携绵长意蕴缓缓流淌。以下特选三首经典诗作,细赏文辞之精妙,深品意蕴之悠长。
一、《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此诗以春日景致开篇,却非单纯咏叹春光,而是借春景暗抒乡愁。首句“杨柳阴阴细雨晴”,“阴阴”二字精准描摹出杨柳枝叶繁茂、绿意浓郁之态,“细雨晴”则勾勒出雨后初霁的清新景致,画面温润柔和,却在字里行间暗藏一丝朦胧的怅惘。次句“残花落尽见流莺”,由“残花”可见春光将暮,“流莺”啼鸣声声,反倒更添几分空寂,乐景与哀情的鲜明对照,悄然引出诗人内心深处的落寞。
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巧妙勾连起春风与乡梦。“春风一夜吹乡梦”,将无形的春风化作有情之物,仿佛是春风轻拂,吹醒了诗人深藏心底的乡愁;“又逐春风到洛城”,“逐”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乡梦随春风飘向远方,又暗喻诗人对故乡的追寻从未停歇。全诗以景衬情,虚实相生,将乡愁写得含蓄婉转却又浓烈深沉,如春风拂面,余味悠长不绝。
二、《晚泊江镇》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这首诗描摹江镇晚泊之景,将孤寂之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以“浩浩”形容风势之盛,江波汹涌,“冥冥”描绘日暮时分天色渐暗之态,寥寥十字便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苍凉的江上暮色图,瞬间营造出雄浑却又压抑的氛围。接着“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视线由远及近,“山郭暗”写出人间烟火渐渐消散,夜色渐浓,“芦洲白”则以大雁落下的动态与芦洲的素白之色,反衬出环境的清幽寂寥与诗人的孤身独处。
末两句直抒胸臆,“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独夜”二字点明诗人孤独的处境,“忆秦关”揭示出思乡的根源,“听钟未眠”则将这份孤独与思念具象化——漫漫长夜,唯有钟声在耳畔回荡,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的愁绪如江波般起伏不定。全诗以景喻情,由景入情,意境苍凉,情感深沉,将中唐文人的孤高与忧思展现得一览无余。
三、《巴江雨夜》
五岭天无雁,三巴客问津。
纷纷轻雨落,漠漠远山春。
故国归路远,向家行路遥。
夜深愁不寐,松月夜窗明。
此诗以“巴江雨夜”为背景,书写羁旅漂泊之愁与归乡心切之情。首联“五岭天无雁,三巴客问津”,“五岭”“三巴”点明地域的偏远荒僻,“无雁”暗喻音信难通,故乡的消息渺无踪迹,“客问津”则写出诗人漂泊无依、不知前路何方的迷茫与彷徨。颔联“纷纷轻雨落,漠漠远山春”,以“纷纷”“漠漠”二词,分别描摹出细雨飘落的动态与远山笼罩在朦胧雾气中的模样,春雨本是生机与希望的象征,在此处却因诗人的心境,平添了几分迷蒙与怅惘。
颈联“故国归路远,向家行路遥”,直白地道出归乡之路的遥远漫长,“远”与“遥”二字重复使用,并非冗余累赘,而是将诗人对故乡的热切渴望与归乡无望的愁苦,以最直白且强烈的方式抒发出来。尾联“夜深愁不寐,松月夜窗明”,以“松月夜窗明”的清幽之景,反衬“愁不寐”的孤寂,景致愈是清朗,内心的愁绪便愈发浓烈,余韵无穷,引人深思。
▷结语
杨凭的这三首诗,或借春风抒发乡愁,或凭江景倾诉孤怀,或趁雨夜诉说羁旅之愁,皆以“景”为骨架,以“情”为灵魂。他擅长以简练的笔触勾勒生动画面,用平淡的语言传递真挚深情,不刻意雕琢辞藻,却意境深远;不直白展露悲戚,却愁绪绵长。
在中唐诗坛之上,杨凭的诗作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文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坚守。对山水的细腻描摹、对情感的真挚抒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让后世读者得以窥见中唐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细细感受那份藏在字句间的情思与深沉底蕴。
图片来源,AI制作!
来源:翠艺阁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