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为《鲁山报》题写报头历史回顾(毛主席题的报头64)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06:00 1

摘要: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应河南省鲁山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文香兰同志之请,为中共鲁山县委机关报《鲁山报》题写了报头。这一举措,使《鲁山报》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头的县级报纸,不但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

毛泽东题字手迹

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应河南省鲁山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文香兰同志之请,为中共鲁山县委机关报《鲁山报》题写了报头。这一举措,使《鲁山报》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头的县级报纸,不但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留下了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记忆。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实事求是、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体会历史进程中个人与时代互动的深刻印记。

《鲁山报》创刊于1955年3月试刊,同年12月起正式发行。该报作为鲁山县委的机关报,在宣传党的政策、交流农村经验、推动地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年之后,在全国火热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点。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河南鲁山的农业劳动模范文香兰作为会议代表参会。会议期间,她以传递字条的方式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为《鲁山报题写报头的请求。这一看似非正式却充满真诚的沟通方式,体现了那个时期领导干部与基层代表之间质朴、坦诚的交流氛围,也反映出群众对于领袖的高度信任与亲切爱戴。

文香兰同志作为当时全国知名的农业劳模,其个人经历也颇具代表性。她所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曾在发展中经历过挫折,一度因浮夸风气受到批评,但在毛泽东同志的亲切鼓励和具体指导下,她勇于改正错误,坚持实事求是,最终取得了扎实的工作成效。正是这种从挫折中奋起、在实践中成长的经历,使文香兰成为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她出面提出题字请求,不仅代表了鲁山县干部群众的心声,也体现出基层一线对党中央声音的热切渴望,这很可能是毛泽东同志应允这一请求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处理这一请求时,展现出高度的慎重和守信作风。他在接到字条后并未立即答复,而是在紧张繁忙的会议期间抽暇书写,并于会议闭幕之后派人专程送达,既避免干扰大会议程,也郑重兑现了对基层代表的承诺。这一细节,折射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待人民群众请求时的严肃态度和细致考量,展现了领导人平等待人、重信守诺的崇高风范。

自1958年12月起,《鲁山报》正式启用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新报头。这一举措,极大地鼓舞了鲁山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显著提升了该报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据统计,在启用新报头后,报纸发行量由原来的2000份迅速增长至1959年的14000份,尽管报纸内容质量的提升仍是根本因素,但毛泽东同志题字所带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无疑对扩大报纸影响、传递党的政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鲁山一县而言,毛泽东同志的题字不仅是一份崇高的政治荣誉,更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集体自豪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

遗憾的是,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报头原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幸遗失,具体原因已难以确考。这一损失,为这段本应完整保存的历史记忆增添了无法弥补的缺憾,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文献和革命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尽管原件遗失,但毛泽东同志为《鲁山报》题字这件事本身,仍然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2006年3月,《鲁山报》根据新时期报刊发展需要更名为《鲁山简报》,延续其传递信息、服务地方的职能。

回顾毛泽东同志为《鲁山报》题写报头的历史,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领袖对基层事业的支持与关怀,也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政治氛围和沟通方式。这一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基层劳动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生动例证。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基层声音、尊重群众创造,始终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段历史,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久久传承。

来源:视角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