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空中护旗梯队26架直-19武装直升机组成的“80”字样划破长空,掠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作为一名从1991年8月便扎根房县的基层新闻人,35年里,我背过广播收音设备、扛过电视摄像机、攥过报纸钢笔、敲过网站键盘,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新媒
当空中护旗梯队26架直-19武装直升机组成的“80”字样划破长空,掠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作为一名从1991年8月便扎根房县的基层新闻人,35年里,我背过广播收音设备、扛过电视摄像机、攥过报纸钢笔、敲过网站键盘,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新媒体的岗位间辗转,从一线记者到编辑,甚至涉足技术保障,亲历了媒体行业的迭代升级,更全程见证了祖国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于我而言,不仅是一场震撼人心的国之盛典,更是一部用钢铁洪流与铿锵步伐写就的“强国答卷”。
分列式中,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等新型方队首次亮相,“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依次驶过,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全面展示,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军队“向科技要战斗力”的硬核实力。这些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而是实实在在守护家国安宁的“大国重器”。看着受阅将士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80年前浴血奋战的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正被这代人以更强大的力量守护。而维和部队方队的闪亮登场,更让我读懂了“大国担当”的深意——中国的强大,从来不是为了霸权,而是为了给世界和平注入更多正能量。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模样。那时,我背着沉重的摄像机,在房县的田间地头奔走,为了一条乡村新闻,要翻山越岭才能把信号采集回去;如今,一部手机就能实时直播家乡的变化,新媒体平台让基层故事能瞬间传遍全国。从“声画难传”到“万物互联”,媒体工具的升级背后,是祖国科技实力的突飞猛进,是综合国力的日新月异。这35年,我笔下的每一段文字、镜头里的每一个画面,都在记录着乡亲们从“求温饱”到“奔小康”的笑容,从“守着土坯房”到“住进新社区”的变迁;都在见证着“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钟,如何变成“大国当有担当”的时代强音。
阅兵式的号角渐渐远去,但长安街上的旌旗,早已在我心中扎下根来。我深知,祖国的强大从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它藏在房县农田里饱满的稻穗中,藏在乡村振兴项目工地的轰鸣声里,藏在老百姓茶余饭后安稳踏实的笑声间。作为一名基层新闻人,我手中的笔和镜头,永远是记录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传递力量的“传声筒”。往后的岁月,不管我在什么岗位,我仍会坚守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以新闻为炬,继续捕捉基层的烟火与奋进,书写百姓的期盼与荣光,让更多人看见:我们这代人亲历的强大,是写给历史的圆满答卷,更是留给未来的壮丽序章!
来源: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