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共生之基 探寻和美密码——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南水利水电搬迁安置库区绚丽绽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8:36 1

摘要:在七彩云南的广袤土地上,26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相互尊重、相互扶持、携手共进,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书写着和谐发展的壮美篇章。

在七彩云南的广袤土地上,26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相互尊重、相互扶持、携手共进,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书写着和谐发展的壮美篇章。

云南水利水电工程搬迁安置工作无疑是这幅壮美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群山深处,那些曾受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困扰的各民族群众,因水利水电工程的推进迎来新的转折点。

搬迁安置工作充分尊重各民族群众生活习惯与文化特色,精心规划安置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扶持,再到民族文化传承,全方位保障搬迁群众的权益,让不同民族群众在安置点内和谐共居,孩子同校共读,青年携手创业,老人相互照应……

搬迁改变了移民的居住环境,打破了居住隔阂,让各民族群众在新的家园中深度交融、并肩同行,共同奔赴美好生活。

基础建设 让民族交融纽带更牢固

农历六月二十四,夜幕降临,大姚县赵家店镇的彝族同胞身着盛装齐聚镇中,陆续点燃红彤彤的火把,男女老少围成圈,跟着大三弦节拍欢快起舞,火把节如约而至,民族团结图景跃然眼前。

在赵家店镇多民族融合画卷中,曾生活在金沙江沿岸铁锁乡七棵树村的彝族、傈僳族移民群众尤为引人瞩目。作为大姚县“直过民族”典型代表,他们受地理、气候、历史等多重因素制约,曾是大姚县最贫困的群体之一。

转机源于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七棵树村90户316名彝族、傈僳族同胞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土坯房,挥别金沙江畔那片贫瘠的土地,搬迁至赵家店镇紫丘村。

在这里,搬迁安置部门根据水利水电搬迁安置政策,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资金,为他们新建了安置住房、公共卫生间、村组道路、文化活动室、民族特色广场等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实现质的飞跃,可谓“一移跨千年”。

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搬迁安置部门配合当地政府部门不断增进不同民族群众的文化交流,丰富当地经济多样性,为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紫丘村先后获评“中国第三批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同样受惠于搬迁安置政策的还有弥勒市久益移民新村。

夏日的傍晚,夕阳西下,久益移民新村散步的人们有说有笑。谈起眼前的变化,大家感慨万千,一个“好”字,道出移民群众对搬迁安置工作的高度认可。

1991年,因建设洗洒水库,久益村从西一镇洗洒村搬迁,目前隶属弥阳镇章保村民委员会,村里现有移民54户168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总耕地面积226亩。

“刚搬过来没现在这么美。”移民卢玉兰说,当时基础设施不健全,脏、乱、差现象突出。为给移民群众构建一个和谐、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搬迁安置部门结合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和移民自筹资金建成移民文化活动中心1座、移民新村生态湖1个、平均占地面积110平方米的别墅式移民新居54栋,完善村内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村内道路硬化、给水排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久益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以“阿细跳月”“阿细祭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四方。为丰富移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搬迁安置部门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建成久益村移民文化活动中心,不仅为村民提供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还精心配置大三弦、小三弦、长短笛等传统民族乐器。如今,活动中心成为村民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阵地。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带动了库区、安置区基础设施升级,改善了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治领航 筑牢团结进步根基

奔涌不息的金沙江蕴藏着高达1.124亿千瓦的水能资源,占全国16.7%。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的兴建,标志着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的历史性突破,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绥江县地处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电站建设淹没该县1座县城和沿江3个集镇,移民人口6万余人。作为云南水电工程移民大县,近年来,该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边疆民族地区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

走进绥江县中城镇福兴社区金江石榴红公园,各民族群众围坐一起,聆听社区党支部书记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这样温馨和谐的场景正是该县强化政治引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

绥江县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全面压实主体责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将民族工作作为政治考察、巡视巡察以及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同时,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民族工作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确保民族工作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协同推进。

在理论学习与思想引领方面,绥江县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列为各级党委(党组)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高频次、高质量的研讨交流,凝聚起全县上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

为提升全县干部职工民族工作能力与水平,绥江县多次举办民族工作知识专题培训,覆盖各级领导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及相关领域从业者,有效增强干部队伍对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为精准高效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绥江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一把手”带头抓、负总责工作格局,确保创建工作在高位推动下有序开展。同时,及时调整充实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优化组织架构,强化党对民族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在基层力量建设上,绥江县通过选派优秀干部、充实专业人才、加强人员培训等举措,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推动民族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实现民族工作在基层一线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切实打通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2022年,绥江县成功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在丽江,移民安置区强化党建引领,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金龙村是金安桥水电站、龙开口水电站主要安置点,2008年移民陆续搬迁至此,2012年7月成立金龙村党总支委员会和金龙村民委员会,是丽江市古城区唯一由移民组成的村委会。

该村下辖16个村民小组452户1933人,居住着白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群众,设4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有党员122人。

近年来,在丽江市搬迁安置部门带领下,金龙村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库区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金龙村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以金龙民族团结文化广场为载体,把党的建设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各民族群众相互团结,不分彼此。

金龙村加强村“两委”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抓学习、讲团结、求实效,把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通过加强民族团结,该村逐步消除民族隔阂,解决了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

金龙村党委致力把丰富的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特色农业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加强村民主人翁意识,该村大力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对村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村民关注的热点事情,坚持召开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共同参与,金龙村形成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凡关系全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村集体公益事业等,群众说了算,极大调动了全体党员干部及村民的积极性。

金龙村党委深入、扎实、细致的工作,赢得移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也赢得上级部门的肯定。金龙村先后被评为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2年入选“丽江先锋”示范点十佳典型案例。

产业赋能 共享水电发展成果

水电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工作为因交通闭塞、资源匮乏而艰难生活的各民族群众带来转折。

兰坪县下辖4乡4镇108个村委会(含7个社区),境内居住着白族、普米族、怒族、藏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等14个民族群众,是我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兰坪县迎来发展契机。澜沧江上游河段“一库七级”水电开发方案中,该县涉及黄登、大华桥、苗尾3个水电站。水电站建设共需征收征用耕地14725.45亩,征用占用林地31242.95亩,涉及中排乡、石登乡、营盘镇、兔峨乡4个乡镇49个村民委员会201个村民小组1741户7630人的移民安置。

随着总装机容量422万千瓦的黄登、大华桥、苗尾3个水电站陆续投产发电,兰坪县也分享到国家水电开发项目带来的红利。自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进驻兰坪县开发水电以来,累计缴纳税款15.09亿元,占该县同期税款总量18.09%,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受益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走进兰坪县翠屏社区北区安置点,一栋栋白族民居鳞次栉比,道路宽阔平坦,周边学校、超市、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我早就想开餐馆,安置点就在县城边,交通便利,周边有人开民宿、便利店,我就想回来试试。”说干就干,2021年,移民张文爱把餐馆开在自家新建的3层楼房里,主营当地特色饮食“漆油鸡”。谈起收入,张文爱笑着说:“比打工好多了,每天营业额500余元。”

和张文爱一样,想回乡创业的还有营盘镇小桥村的段付唐。2019年,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决定回乡养羊。几年时间,他的养殖规模已达600余只。面对销路问题,段付唐自豪地说:“这里出品的是吃中草药、喝山泉水的高品质羊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受限于养殖规模,现阶段我们的羊仅供应给电商平台直播销售。”

兔峨乡安置区的褚新平选择了另一条产业发展路。在搬迁安置部门帮助下,他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带动12户群众通过合作入股模式成立“兰坪县水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养牛场。取得一定成效后,合作社进一步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种植养殖链条,扶持农户种植牧草、代管分红,使农户在种植和养殖间构建自然平衡的生态链,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实现利益最大化。

水电站建设带来的不仅有充沛的电能,还有发展机遇。依托电站建设形成的资源特点,借助道路交通设施提升的东风,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下一步,搬迁安置部门将把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乡村振兴工作有序衔接,让库区美起来,让移民富起来、发展起来。

同样,因白鹤滩水电站建成、金沙江水位抬升,巧家县成了“海滨旅游县”。站在玉屏山巅俯瞰,县城呈现高峡平湖的壮美景象。

白鹤滩水电站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2021年6月28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4年来,巧家县依托水电站蓄水后形成的206亿立方米库容及直径约100公里的广袤湖面,孕育出集水上运动、康养旅居、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元旅游业态。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54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56亿元。江畔的搬迁安置房,许多已打造成为江景民宿,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云南,“建一座电站、绿一片山川、富一方百姓”不是一句口号,是水电安置工作的生动实践。随着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等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云南成为国内“西电东送”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省份。

文化铸魂 厚植团结情感纽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怎样让各民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在文化的浸润下跨越地域与语言的隔阂,相互交流、彼此融合,搬迁安置部门用行动作出诠释。

云龙县功果村功果村民小组东侧的功果桥水电站是澜沧江中下游河段二库八级梯级开发的最上游一级电站,装机容量90万千瓦,年发电量40.41亿度,涉及人口5218人,搬迁安置3296人。

云龙白族吹吹腔是西南地区较为稀有的民族传统剧种之一,其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文化的艺术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特色,是研究国内民族戏剧发展和汉文化对边疆地区传播的范例。

为保护传承好这一艺术瑰宝,2015年,搬迁安置部门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在功果桥镇规划建设了面积达1250平方米的云龙县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博物馆。该馆是云南省首家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白族吹吹腔艺术的收藏、研究、展示为核心职能。

该博物馆现有戏服、脸谱、乐器、剧本等317件珍贵实物展品,通过长期免费开放和开展专题活动,已成为区域文化教育、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并推动白族吹吹腔艺术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用歌声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山州搬迁安置办公室对促进民族团结的独特思考。

坡芽是壮语“山花烂漫的地方”,坡芽村隶属富宁县剥隘镇甲村村民委员会,有65户324人,全部入口均为壮族,是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影响村。

坡芽村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里代代传唱的《坡芽歌书》是云南民族文化遗产中可与东巴文化交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是壮族文化中的优美篇章。2011年,《坡芽歌书》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移民群众农凤妹家中发现一部民歌集,壮族民歌以原始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土布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要求,移民搬迁安置部门加大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和移民项目,使移民新村的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依托《坡芽歌书》文化力量,植入马帮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以“壮乡风情”为品牌的民族体验性果园区;利用后期扶持项目打造的旅游基地,为坡芽村发展的第三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

从金沙江干热河谷到澜沧江高山峡谷,记者一路追寻,一路记录: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让彝族、傈僳族群众共享丰收喜悦;党建“连心桥”把白族、纳西族村寨紧紧相连;水电站建设让汉族、藏族、普米族群众共饮一江水,同浇一园花。水利水电搬迁安置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搬迁,而是库区社会结构的重组,云南省搬迁安置部门用事实证明——搬迁不是终点,而是各民族群众携手再出发的新起点。

记者 方向萍 通讯员 吕正赟 芶旭琴

来源:云南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