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坚定信念、人民立场与家国情怀,是党性教育极为倚重的文化资源。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主阵地,肩负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标准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坚定信念、人民立场与家国情怀,是党性教育极为倚重的文化资源。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主阵地,肩负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红色文化与党性教育深度融合迎来新机遇。
深挖红色资源,夯实党性教育根基
2025年8月3日,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党校应依托《条例》,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深入挖掘本地及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政治引领力、思想穿透力、情感感染力的教学内容。一是建设系统化红色文化资源库。通过梳理革命遗址、英烈事迹、时代楷模、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口述史、档案、影像等多渠道加工整理,建立可持续更新的数字化资源库,实现“资源上云、全校共享”。二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精准对接。围绕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等基本任务,将红色文化资源植入课程内容、嵌入教学环节,使知识传授、理论阐释与精神洗礼相辅相成。三是依托地域特色塑造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本地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的独特贡献与标志性事件,打造具有高辨识度、高推广价值的红色文化教育品牌。
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党性教育实效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党校课程特别是党性教育课程设计需兼具系统性、针对性和体验性。一是分类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群体党员干部制定差异化方案,年轻干部侧重理想信念与历史担当,领导干部强化党性修养与政治定力,基层干部注重群众工作方法与服务能力。二是融合课堂与现场教学。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学员赴革命遗址、纪念馆、教育基地等开展现场教学,并邀请老党员、先进模范进课堂,以鲜活事例增强感染力。三是引入体验式教学。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沉浸式观演等方式,让学员在情境再现与情感共鸣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践行。
用好数智手段,拓展党性教育边界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提出,要推动数字化赋能干部教育培训。党校应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智慧党建平台结合,构建全时空、全覆盖学习体系。一是建设数字学习平台。利用微课、VR实景、互动课程等,将党史故事、红色经典、先进事迹搬上“云端”,实现随时可学。二是运用大数据精准推送。根据学员学习记录、兴趣与岗位需求,智能推荐相关课程与案例,提高学习针对性与实效性。三是打造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依托智慧党建系统建立研讨区和学习社群,实现课上听、课后议、持续学,形成互促互学的良好氛围。
丰富活动载体,激发党性教育活力
党校党性教育应注重活动载体的多样化与常态化,要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一是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围绕重大纪念日、历史节点,组织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增强党员使命感与责任感。二是打造精品党课。遴选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深的教师、党务干部、先进典型等组建讲师团,巡回宣讲送课到党支部和一线。三是开展文创与传播活动。鼓励学员创作征文、摄影、短视频等,用艺术化形式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健全制度机制,长效推进党性教育
红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需要制度和机制保障。一是建立领导带头机制。将红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抓落实,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格局。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成效纳入年度考核,实行过程与结果结合,并与干部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形成激励导向。三是加强师资建设。依托中央和省级党校培训资源,通过研修、研讨、专家指导等途径,提升教师研究与转化能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红色文化是党校党性教育的精神之源和动力之基。党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政治立校、质量立校,通过资源挖掘、课程创新、数智赋能、载体拓展和制度保障,把红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全过程,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