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产业学院数量已从2018年的217所激增至五年间增长近18倍,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3所新的产业学院挂牌成立。2024年全国挂牌产业学院更是突破4500所。
近年来,产业学院建设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产业学院数量已从2018年的217所激增至五年间增长近18倍,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3所新的产业学院挂牌成立。2024年全国挂牌产业学院更是突破4500所。
产业学院建设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孵化器”,通过“专业共建、课程共担、师资共聘、人才共育”的模式,产业学院能够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和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的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也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目前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情况?产业学院模式能够破解产教人才需求匹配的哪些痛点?
01 | 高校人才培养亟待适应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正加速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转型,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高精尖”特点。例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领域亟需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低空经济为例,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无人机驾驶员缺口超过50万人,低空交通管制员缺口约3万人,无人机维修保障人员缺口超10万人,低空经济运营管理人才缺口约5万人,其中同时掌握航空法规、智能技术、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
出现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导致毕业生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
例如部分院校的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体系仍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为主,未开设TikTok直播、独立站运营等新课,教师团队无实际跨境电商运营经验,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当下产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
杭州某跨境电商企业HR表示:“收到的毕业生连跨境建站系统都不会操作,需要重新培训3个月才能上岗,我们更愿意直接招聘中专生自己培养。”深圳某跨境物流公司测试显示,该校毕业生在“计算美国海外仓一件代发成本”实操考核中,合格率仅为12%。
02 | 产业学院模式,正在破除产教匹配诸多痛点
在供需不匹配的背景下,建设产业学院正在逐渐成为解决产学矛盾的一把“利剑”。
首先,产业学院建立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即时响应系统。区别于传统院校3-5年的专业调整周期,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其次,课程内容快速迭代,能够解决课程内容陈旧的痛点问题。例如部分院校设置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采用模块化课程开发模式,与亚马逊等头部企业共建课程体系,设置“平台运营”“数据分析”“海外合规”等模块,每个教学周更新30%内容,重点引入平台最新算法规则、各国税务政策等实务知识,通过“积木式”课程结构,既能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另外,产业学院的实训资源共建共享,可以破解职业教育“实训条件不足”的难题。在传统实训体系下,设备陈旧、场景虚拟化已经成为课程更新的一个痛点。调研显示,67%的职业院校实训设备更新周期超过5年、85%的实训项目采用模拟软件操作,与真实平台算法脱节。
因此,实训基地共建是解决“实训条件不足”的一个思路。通过院校和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引入与企业同步的实操系统。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搭建的“虚拟工厂”,可实时映射真实产线状态,学生通过数字孪生体学习故障诊断,实操失误成本降低90%。
除此之外,产业学院建设还能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企业实践浸润计划,为高校教师提供专业的实务培训,解决“教师技术滞后”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同时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在产品标准、企业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
以上优势,打造出了“技术反哺教学-教学促进创新-创新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松散型、项目式”的局限,使教育供给能够动态适应产业需求变化,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问题。
有数据调研显示,相比于传统培养模式,产业学院在专业调整周期、课程更新率、企业认可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03 | 政策+市场双持下,多地多校加码布局产业学院
在教学模式亟待变革的背景下,近些年,国家一直从宏观层面出台系列文件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发展。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与路径,提出要打造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示范性产业学院;2023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再次强调,要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学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在政策强力驱动和市场迫切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产业学院建设呈现出“沿海地区领跑、中部崛起、西部特色”的发展态势。
其中,珠三角地区产业学院数量占比约25%。珠三角产业学院建设通过华为、格力、比亚迪、大疆等产业链头部企业深度主导,直接采用企业生产标准,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迭代同步率超90%。
因此,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学院呈现出数字经济高度集聚的特点,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能制造、跨境电商、新能源等领域,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配套。例如腾讯数字媒体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等。
以大湾区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广东科技学院的腾讯云产业学院为例,该产业学院由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共建,紧贴“东莞制造”数字化转型需求,以东莞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紧缺技术岗位,培养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急需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自2021年10月挂牌以来,学院建设有创客中心1间、创新创业实验室1间、腾讯云学生工作室1间,开设腾飞班、卓越工程师班共12个,培养学生总人数430人。
在课程平台基地建设方面,校企联合开发项目案例实践教程《微信小程序应用实战》、《腾讯个性化推荐系统研发》、《自动驾驶中的视觉感知应用》、《Git入门与实战》、《Maven原理与实战》等18门,专业群标准化课程资源25套,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18项,校外科产教实践教学基地1个。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校企混编师资团队高级工程师占比达80%以上,多名校内教师获得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师资培训《微信小程序开发》、《大数据及安全》、《鸿蒙+大模型的“端边云”Al智能应用》等专业技能证书,发表了高水平论文20余篇,申报专利、软著10余件。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大湾区产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广汽产业学院”。通过组建广汽订单班、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广汽国际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销商技术培训、服务广汽本田“数字工匠学院”建设、探索博士到广汽实践锻炼长效机制。
以上案例只是一个缩影,但是都体现了产业学院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产业学院正在成为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难题的关键抓手,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创新平台。
如今,一个个成功案例正在书写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新篇章。
来源:博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