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板是我爸的老熟人,早年推着三轮车跑市场,靠实在的用料和手艺把生意做起来,去年满60岁退休,把厂子交给了儿子。
为啥有的企业传几代还火,有的说倒就倒?
前阵子回老家,街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实木家具厂关了门。
老板是我爸的老熟人,早年推着三轮车跑市场,靠实在的用料和手艺把生意做起来,去年满60岁退休,把厂子交给了儿子。
没到一年,厂子就撑不下去了,听说儿子觉得做家具太慢,把研发的钱挪去搞直播带货,货没卖多少,老客户又嫌做工糙不再来。
这事儿让我琢磨,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老板大多要退休了,企业传承咋就这么难?
可为啥像可口可乐、爱马仕那样的牌子,换了好几代管理者,至今还能站稳脚跟?
其实不光这家家具厂,好多老企业都栽在传承这道坎上。
有个做小家电的牌子,老老板在的时候,每年拿8%的营收搞研发,出的产品结实又好用,在县城里特别受欢迎。
儿子接了班,觉得研发费钱又慢,把投入砍到3%,转头去搞资本运作。
没两年,竞争对手出了更智能的产品,这家的货就堆在仓库里卖不动了。
反观爱马仕,从1837年做马具起家,现在都传到第八代了,去年营收还超过了路易威登,成了法国最大的精品品牌。
这差别到底在哪儿?
我之前以为奢侈品就是靠名气,后来查了才知道,爱马仕没丢过老手艺,还总根据市场出新款。
更重要的是,老老板把怎么做产品、怎么管品牌的门道,总结成了一套规矩,不管是家里人管还是请外人管,都得照着这套规矩来。
品牌就像这家的“传家宝菜谱”,不管谁掌勺,按着菜谱做,味道就差不了。
华为顾问田涛去年在文章里说过,企业传承就两条路:要么交给家里人,要么请职业经理人。可这两条路都不好走。
交给家里人吧,好多二代从小没吃过苦,对做生意没那么大劲头。
有个食品厂老板,去世后子女为了争厂子控制权,打了5年官司,核心配方都泄露了,市场份额掉了一大半。
请职业经理人也不省心,有个饮料厂请的经理,为了短期多卖货,天天搞低价促销,倒是冲了销量,可消费者觉得这牌子变“廉价”了,再也不买高端款了。
我觉得这问题的根儿,不是传给谁的事,是人会变、会有私心,但品牌不会,只要把品牌的“魂”守住,不管谁来管,企业都有方向。
卢晓教授在书里说过,品牌是超越人的无形资产,这话我后来在可口可乐身上看到了。
1886年可口可乐刚出来的时候,还是个小作坊的产品,现在传到不知道多少代管理者了,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卖,不管当地经理是谁,都得守住“快乐分享”的调子。
还有LV,1854年创立到现在,换了6代经营者,2024年品牌价值还能到1200亿欧元,靠的就是“旅行艺术”这个核心没丢。
反观咱们有些企业,老板在的时候还行,老板一走,新管理者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牌子很快就没了辨识度。
搞不清这些管理者咋想的,把品牌当自己的“试验田”,可不是明智之举。
之前我以为,家训、制度也能传家,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有个老字号的家训,早年还能约束后人,可时代变了,消费者需求不一样了,家训里的老办法不管用,最后就成了墙上的字。
但品牌不一样,它能跟着时代变。
比如同仁堂,从1669年就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规矩,现在依然要求员工按这个标准做药,可同时也会搞线上问诊、做便携包装。
这就像老房子翻新,承重墙不动,内部装修跟着需求改,既保留了根,又能适应新环境。
对中国企业来说,传承不是“传权”,是“传品牌”。
美的就做得挺聪明,给职业经理人股份,让他们觉得品牌好自己也能受益,不再只盯着短期业绩。
海澜之家交接班的时候,没光盯着家里人,而是让二代先在门店实习半年,摸清品牌的门道再接手。
说实话,好多老板总担心“外人毁了自己的心血”,可要是没一套扎实的品牌规矩,就算交给家里人,也未必能守住。
其实不管是家里人传还是请外人,核心都是把品牌这个“根”留住。
人会老、会离开,但好牌子只要守得住,守住该有的品质,记得住为什么要做这个牌子,就算换了几代人,大家依然会认。
中国的老板们别光愁“传给谁”,先想想怎么把自己的牌子做扎实,让不管谁来管,都知道这牌子该怎么干。
毕竟人活一辈子,能留下的不是厂子多大,而是一个大家都认、能一直活下去的好品牌。
来源:喵喵大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