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电影叫《少林寺》。那个电影上映的时候,我跟你说实话,现在哪个电影的票房、上座率都无法相比,那真正意义上叫“万人空巷”。那是我小时候的电影,我当时记得非常真切:整条大街空无一人,字面意义上的“万人空巷”。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今天咱们聊一聊少林寺武僧,同时也顺便辟个谣:明朝的名将俞大猷,是不是曾经单挑少林寺的棍僧?
首先,我们得说一下少林寺武僧的由来。
198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电影叫《少林寺》。那个电影上映的时候,我跟你说实话,现在哪个电影的票房、上座率都无法相比,那真正意义上叫“万人空巷”。那是我小时候的电影,我当时记得非常真切:整条大街空无一人,字面意义上的“万人空巷”。
这部电影所依据的,就是历史上少林寺武僧的传说。人们觉得挺反差,说起少林寺武僧,觉得僧人应该是“六根清净、不闻尘世”,怎么不仅积极地参与世上这些事,而且竟然还有武装?
少林寺始于北魏。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而这个阶段战乱频仍,许多民众为躲避兵祸逃入佛寺,剃度为僧。为了保卫寺产与自身安全,寺中便组建僧兵,加以编排训练。其间自不乏豪勇之徒,一旦时机成熟,便易掀起波澜。
这一时期,僧人领导的动乱多次发生:
- 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僧人昙标与羌人高阁“谋反”;
- 南齐永明十一年,北徐州爆发沙门法智起义;
- 梁武帝中大通年间,北徐州又爆发以沙门僧强为首的起义;
- 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期间,十二次农民起义中由僧侣领导的即占六次,其中法庆起义兵力多达六万,与北魏政府军鏖战,死者数万,流血漂橹。这些义军虽以普通农民为主体,然僧兵想来亦不在少数。
太平真君六年,北魏太武帝镇压盖吴起义时,于长安佛寺内查获大批私藏武器装备,显系供僧兵所用。太武帝遂视僧人为威胁,下诏毁佛,此即“三武一宗”灭法之始。
少林寺僧兵何时兴起、何人组织,我们不知道,想来应是魏晋南北朝寺庙武装的一支。
先说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十三棍僧救唐王”。这段传奇在评书、戏剧舞台上脍炙人口;少林寺也因此声名远播。特别是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嵩山少林寺更成了旅游热点,相关话题似乎永无休止。
传说(也是电影脚本的基础)是这样的:唐王朝与盘踞洛阳的军阀王世充交战时,少林寺曾有十三名棍僧挺身而出,在危急关头救下了被王世充军队追击的李世民——这便是所谓“十三棍僧救唐王”。然而,这只是传说。
但问题就在于,这事它只是个传说。少林寺僧众的确是参与了这场战争,但并不是“拯救李世民”。李世民在战场上历险多次,救过李世民命的人,我们可以看到有尉迟敬德,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昭陵六骏当中,唯一有人物形象的丘行恭。这么几个人救过唐太宗,还真没有少林寺的僧人救唐太宗的正史记载。
事实上,少林寺僧众确实参与了这场战争,但并非“拯救”李世民,而是擒获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王仁则曾奉王世充之命逼死隋朝皇泰主,还曾霸占少林寺地产。
据立于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十五日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少林寺僧志操、昙宗等十三人助战,擒拿王仁则,并将其献给秦王。碑文写道: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秦王李世民很高兴,奖赏了少林寺。怎么奖赏?请求皇帝下诏对他们进行表彰,赐了少林寺地廿顷;水碾一具。你可不要小瞧水碾,隋唐那个时期,谁家要是有一个水碾,那利润大了去了,给人家磨粮这件事,在当时来说利润相当丰厚。
少林寺得到了唐朝政府的特许,允许留置僧兵以充自卫。所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由于有唐朝皇帝的表彰,因此少林寺武僧声名鹊起。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拓片
这个碑是开元时期树立的,它分了三部分:上面碑额就不用说了,还有它这里边还有一个当年秦王李世民赐少林寺寺主教的原文(因为唐代王给别人的命令不能叫作“敕”,不能叫作“诏书”,只能叫作“教”)。
还有一个就是开元年间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这里边有个挺有意思的细节,请大家注意红圈里边这两个字,这是当时李世民签署教令的时候,他的画押签名。你要是不知道李世民平时怎么签名的话,你就看看这个,这就是李世民的签名。
李世民的签名
到了唐朝以后,少林寺的僧兵仍然有,而且咱们这么说,在整个宋朝,当时僧人习武的风气还是蛮浓厚的。比方说:靖康年间,五台山的僧人真宝,这个人据说非常善武,宋钦宗还亲自在开封召见他,要求他回到五台山去招聚僧兵,抗拒金兵。结果后来抗击金兵失败,这个僧人真宝还毅然就义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节操的僧人。
另外一个,我们知道辛弃疾,在他不长的军旅生涯当中,他曾经去消灭过一个投奔金朝的叛徒,这个叛徒是个僧人义端,聚众千余人想投奔金朝,结果辛弃疾得知消息之后追击,然后把他杀了。所以你看那时候僧人在军事领域还是蛮活跃的。
这里边我们顺便再解释一个问题:我们前面讲了这么多关于僧兵、关于少林寺僧兵,没有提到过什么“棍僧”。“棍”这个东西,在隋唐时期往往是用来做仪仗、司法之用,一般来讲在实战当中,个别有些将领会偶尔使用,但它不是制式兵器。那么“棍僧”这个说法,有可能是来自于明代——俞大猷。
我们就要牵扯到抗倭名将俞大猷了。网上有个说法,说俞大猷曾经听说少林寺棍法绝伦,于是去参观少林寺,还跟这些少林寺的武僧们过招,结果打遍少林寺无敌手等等,这个说得很生动。但这个完全是对史料的一个曲解。
俞大猷的确是去过少林寺,他当时是从云中返回(往南走),路过了河南的登封,然后去了少林寺。云中不是在内蒙吗?他有一首诗叫《诗送少林寺僧宗擎》,在这里边他就提到了:
《诗送少林寺僧宗擎》
意思是说:我路过少林寺,我听说这个地方的棍法很有美名(原文写的是“神传击剑之技”,我这里顺便说一句话,明朝的军事术语当中,往往把棍法叫“剑法”,比如说俞大猷自己写的棍法专著就叫《剑经》,他们把棍又叫作“长剑”“丈二剑”之类,是这样子)。所以他说的“神传击剑之技”就是棍法。
结果他到了那之后,发现这些僧人打出来的棍法不具备实战意义,他说:“你们已经失古人之真诀。”然后这些僧人又说:“我们愿意受教”,于是他挑了两个“年少而有勇力者”僧人,把他们带到军营里边。换句话说,你们得接受点实战的熏陶,字面、纸面的数据永远赶不上实战。
并且俞大猷后来自己写了一个《新建十方禅院碑》,在这里也说过这件事,还说过:“这两个僧人跟着我之后的武艺大有长进”。所以俞大猷对于少林寺棍法的进步,他是做过贡献的,但是他并没有跟一千多个少林寺的僧人比试棍法。我的天呐,一千多,你累死老俞!
我们也知道,你们现在去少林寺,可以看到少林寺千佛殿等那些殿堂,地面上有一个一个的脚坑,那都是练武用的,长年累月,多少代僧人脚踏,踏出来的,那个是真的。但是这些脚坑,这个建筑我们得说清楚,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少林寺的建筑,主要都是明清时期所建,什么千佛殿之类的;另外你像什么山门、钟楼、鼓楼,这个后来民国时期被军阀给烧毁了,后来到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才进行了重建。那脚坑可能是明清以来僧兵练武形成的。
另外关于少林寺的棍法,这里有一本书给大家介绍一下,叫《少林棍法阐宗》。这个是明代的一本书,被收到了茅元仪的《武备志》当中。而且在《武备志》当中对这本书有个评价,《少林棍法阐宗》是万历年间写成的,在这里介绍了少林寺的棍法。所以《武备志》说:“棍宗于少林”——少林寺的棍法那可是宗主;“而少林之说莫详于程氏阐宗”,意思就是说这本书写的是最好的,关于少林寺的棍法。
至于福建少林,民间流传着它与天地会相关的种种说法,但那已属另一个话题,留待日后再谈。在此只说一句:所谓“少林寺”或“福建少林寺”由五位僧人创立天地会的说法,纯属传说。
来源:于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