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大学格致园6栋的310寝室,响起一阵刻意压低的闹铃声。“老六”刘畅在昏暗中睁开眼,轻手轻脚地坐起身。床头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的照片在熹微晨光里若隐若现,书桌上摊开的《基础俄语教材4》黑笔记还停留在昨夜标注的重难点。她戴上耳机,标准而清晰的俄语播报声瞬间驱散
黑龙江大学格致园6栋的310寝室,响起一阵刻意压低的闹铃声。“老六”刘畅在昏暗中睁开眼,轻手轻脚地坐起身。床头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的照片在熹微晨光里若隐若现,书桌上摊开的《基础俄语教材4》黑笔记还停留在昨夜标注的重难点。她戴上耳机,标准而清晰的俄语播报声瞬间驱散了最后一丝睡意,唤醒了沉睡的语言神经——这是属于她的黎明序章。
晨光渐亮,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每个专注的面庞上。作为领读者的“老大”汤乐佳,不时停下脚步,耐心示范,带领大家反复练习俄语的发音与韵律。“坐到座位上,翻开书本,复习需要背诵的课文,并帮助思迪和虹丹纠正重音”——这是她的日常。尽管俄语学习已持续多年,她依然坚持利用好每一分琐碎时间精进语言能力,坚信“Побеждает тот, кто не сдаётся”(“胜利属于永不放弃的人”)这一箴言的力量。
当七点半其他同学陆续走进教室时,310寝室的成员们已经提前半小时完成了一轮扎实的早读。从基础词汇到复杂句式,从课文段落的抑扬顿挫到语法重点的反复诵读,早自习的每一分钟都被她们充分利用。这提前半小时的坚持,是她们无声的誓言,宣告着一天“战斗”的启程。
作为20人小班中的一员,“老三”夏玉婷如往常一样,在7:30准时踏入课堂,开启充实的专业学习之旅。每节课伊始,“热身训练”是黄东晶院长课堂的特色环节。师生问答、俄汉互译快速开展,每位同学都在问答中接受知识检验,为新课学习夯实基础。夏玉婷坦言:“这种全覆盖的训练,既让我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让我感受到自己时刻被关注,学习更有动力。”
课堂上,黄老师用丰富多样的训练方式,将俄语语法知识融入小问题、小句子、小对话中。“重复是最好的学习。”黄老师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也在课堂教学中践行着这一理念。在《基础俄语教材4》教学中,她对学生语音面貌、连贯话语表达的重视,令夏玉婷印象深刻。每当有同学发音不准确,黄老师总会耐心纠正,一次次示范、一次次讲解,直到大家掌握正确发音。她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强调通过不断重复加深记忆、提升语言能力。每一堂课的积累,每一次重复练习,都在为他们的俄语学习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
午后的图书馆三楼,永远能看到310寝室的身影。
“老四”董昊洋对着法律网课皱眉——这个修读俄语+法律二学历的姑娘,要利用周末及平时琐碎的时间追赶二学历课程。“左手俄语从句,右手刑法条文,大脑像在玩俄罗斯方块。”
“老五”王虹丹则泡在学习通里,反复观看黄院长的录播课。这个俄语被动形动词的讲解视频,我看了26遍。”她的手机里存着普希金诗集音频,在校园小径上边走边背。每周两次的外教课,早已超越了纯粹的语言训练。
“老六”刘畅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在线上与外教进行沟通联系,让外教帮忙纠正细微的文化表达。在俄语角或俄语日筹备中,她作为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参与和组织各项活动。在一次俄语角活动中,一位俄罗斯留学生轻声提醒她道:“记住呀姑娘,送花要送单数,双数花束是放在墓前的。”这种文化的交流碰撞让俄语学习有了烟火气。
“老二”王思迪在学习的同时,会时不时记录下室友们并肩作战的画面。午后的阳光透过书架缝隙,在她们摊开的《死魂灵》中俄对照本上投下跳动的光斑,“老四”研究法律条文时的紧皱眉头的侧脸,“老五”戴着耳机听普希金诗集音频走在校园小径上的背影等都记录在她的vlog镜头里。
在图书馆温暖的光影中,310 寝室的姑娘们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奋斗的篇章,她们在自主学习中追逐梦想,在全面发展里绽放光芒,这些为热爱奔赴的午后时光,终将汇聚成青春最璀璨的星河。
备战专四期间,在六点半的俄语专教里晚自习的节奏变得紧凑而有序。“老四”董昊洋的桌上堆满了1998年至2024年的专四真题集,泛黄的书页与崭新的试卷层层叠放,记录着她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尤其是2013年到2024年的真题,我反复刷了三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董昊洋说道。
晚自习期间,当天的轮班老师们会来到专教教室给同学们进行答疑。老师们会耐心讲解错题,再延伸剖析背后的语法知识,最后再对整个俄语语法体系进行梳理,让抽象的规则变得清晰易懂。
每周固定的两个晚上,全班还会开展听写训练。这不仅是对词汇拼写、语法运用的即时检验,更是通过高强度的输入输出训练,培养同学们对俄语语音语调的敏感度,强化语言思维的连贯性。
俄语学院特有的“套娃式攻坚体系”在此刻彰显威力——从基础词汇到复杂句式,从单句听写进阶到篇章理解,每一层困难都被拆解、击破,同学们的语言能力也在循序渐进中稳步提升。
当晚自习结束铃声响起,董昊洋收拾好书包,与室友们并肩走出教学楼。夜风吹散了倦意,却吹不散心中的充实与满足。“那些为难题争论的夜晚,那些被老师逐句批改听写的时光,终将成为我们俄语学习路上最珍贵的记忆。”她望着远处依旧灯火通明的教师办公室,轻声说道。
从晨光熹微到星夜沉沉,310寝室的每一分钟都被俄语浸透。她们在繁复的语法里磨砺思维,在异国的文化中打开视界。一个个单词,一段段课文,都成为她们构建未来的砖石。这间小小的宿舍,早已超越了栖身之所的意义,它是一个燃烧着俄语热情的能量场,一个彼此扶持、共同冲锋的“学习共同体”。
当交换项目的邀请函跨越万里而来,当专四的证书如约而至,当她们终能自信地与俄罗斯朋友畅谈风物——她们会铭记:清晨书声琅琅的教室,深夜楼梯间摇曳的灯光,口中亿万次的重复练习,文化碰撞时那些会心或顿悟的瞬间……
这或许就是俄语学院学风建设最动人的成果:不是单一个体的苦行僧式奋斗,而是一群人在语法迷宫中彼此照亮,将“套娃精神”化作代代相传的学习基因。
来源:黑龙江大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