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一走,谁撑得起这个局面?那年九月,一切都像悬在半空的瓷器,一触即碎。四人帮的身影在走廊里游移不定,风声正紧。华国锋坐在新铺的办公桌前,心里头比谁都明白──这一步走错,就是翻江倒海。可他到底是和他们周旋,还是动真格的?外面的人没个准信,屋子里的空气却已经凝
毛主席一走,谁撑得起这个局面?那年九月,一切都像悬在半空的瓷器,一触即碎。四人帮的身影在走廊里游移不定,风声正紧。华国锋坐在新铺的办公桌前,心里头比谁都明白──这一步走错,就是翻江倒海。可他到底是和他们周旋,还是动真格的?外面的人没个准信,屋子里的空气却已经凝固成一块。
可说到底,这场风暴,早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毛泽东在的时候,看事情总比旁人要深几分。没人比他更明白,江青和她那帮人鼓捣些什么。1974年他在会议上说过,别闹小团伙,暗指的好几个人都心知肚明。倒是江青那会儿,还捏着书记员的小本本,为主席送材料、找新闻,日子里多带着些小心思。
人们都说江青做事细,可细得过头让人生厌。她在主席身边磨来蹭去,每样事都想“请主席参阅”,热情得发烫。可你要真信她送的都“重要”,那就上了套。毛主席渐渐地再不接她递的东西,连封皮都懒得拆开。日子一长,江青急了,隔三岔五到住处来,有时候搁口茶杯、拉着闲聊,就是不走。主席烦得狠了,只能让汪东兴看着,把她挡在门外。有一回,江青开着红旗轿车在门口拉锯,警卫坚决不让进,闹了一场大不痛快。
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江青那股想往上爬的劲头,桌面下已经快藏不住了。八大快开的时候,常委里空了几席,她的位置眼看就要往前挪。可不管她怎么折腾,主席还是没答应让她进常委。哪怕有康生站台、王洪文帮腔,主席始终没点头──那份清醒,人都能看出来。
时间再拉回1976年,主席病情反复,形势一天紧过一天。这会儿,叶剑英成了谁都离不开的主心骨。他不是那种热热闹闹冲头阵的人,反倒爱琢磨事。主席临终前那句嘱咐──让叶帅协助国锋同志盯住江青——像一块大石头砸在叶帅心里。可叶帅有心提着事,又不是能明火执仗的人。摸不清华国锋的劲头,他就开始四处打听消息。
你说大事临头,最怕瞎冲动,叶帅明白得很。他没直接找国锋,而是让自家兄弟叶选基去敲山震虎,顺便摸摸对方的底细。结果熊向晖一句话,让叶帅吃了颗定心丸:“国锋跟那伙人不是一路货色。”还举了例子,说四月那场与杨振宁的会面,别人讲“批邓”讲得起劲,华国锋一点都不带热乎。信息一传回来,叶帅心里踏实了不少。
可是政治什么事都没准头。又过了两个月,江青他们拟了一份报告,说主席身体好多了。叶帅一听就不对劲,跟那帮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退让。华国锋在一旁看着,也不多说。等气氛快要烧焦,他突兀地来了一句:“差不多就这样了吧,散会。”会议当场就散了,电报里也没了那段骗人的话。这下,叶帅彻底觉得,这人关键时候,敢拍板。
慢慢地,叶帅也不藏着掖着,开始和国锋对线——想的是一条心联起手来,总不能让江青翻天。国锋挑对了队伍,叶帅心底那根弦松下来不少。这和做买卖不一样,这叫赌命。
但说到底,一个华国锋,撑不起整个天。靠叶帅一个人,也叫独木难支。他心里头明白,这件事没班底是不行的。于是,汪东兴成了第一个入选的“自己人”。汪东兴是个抠字眼的主,什么事都谨慎,但国锋有把握稳得住他。那年九月,国锋叫汪东兴去家里,汪带了几张毛主席亲笔写的小条子。国锋看了看,没多打眼,就直接说:这些指示现在派不上用场了,咱得换个打法。
谁都知道,按照会议的章程、选票的规矩来,四人帮早就布好局等着你跳坑。要干这场事,必须把规矩撂一边。国锋最后敞开说:靠会开不动了,要换劲道。汪东兴点头,两人一拍即合,这就算拧成了一股绳。接下来,吴德、吴忠这些在北京能调得动兵的人也站过来帮腔。陈永贵、倪志福这帮“出身底层”的干部,也没让国锋失望。
这些人,大多数一天三顿饭照吃,但心里都明镜似的,知道国家可不是一两张纸条、一堆口号能稳住的。四人帮横行那几年,他们早就窝了一肚子火。能给国锋撑腰,他们恨不得出手更快一点。
最重要的一条,国锋压根没打算公开来一场“大论战”。一来舆论阵地早被四人帮耕烂了,二来你讲理,人家玩阴的。要断根,只有快、准、狠。他跟汪东兴一合计,决定直接把江青他们隔离审查。
真格的行动,说来还得有点烟火气。那天,天一早,江青还在毛主席住处的游泳池转悠,拉着摄影师合影留念。讲什么理想抱负,那股子劲头,全然不觉外头已是风雨将至。黄昏时分,她又吆喝着众人摘苹果,哪知道自己的“大结局”已近在咫尺。
到了夜里,各路人马就位。保卫部队上头接到紧急命令,一队队战士被悄无声息地带走。钓鱼台里,武装力量游蛇般推进,静悄悄进了江青的院子。
屋子里刚还点着灯,下一刻进来几个荷枪实弹的人,摊开一纸命令。内容简单直白:“你的问题太严重,中央决定隔离审查。”江青蹦起来要争辩,喊了一堆,想把现场气氛搅浑。带队军官没多废话,女兵上手控制,她嚷嚷着要和华国锋见面,被干脆拖走。外头的果香还没散,里面已经翻了天。
与此同时,其他三人也在不同的地方被“请走”。整个过程快得像拔地雷,干净利索。再看局势,几乎没人反应过来。大事,就这么在一晚上,一锤定音了。
事后许多人叹说,这不是个人的胜利。国锋果敢、叶帅周密、汪东兴的死心塌地,外加几个关键节点的靠谱兵头、官僚,这才拼出了一个新局面。谁都不是主角,每人却都不可缺。
中国历史里这种“大幕落地,众手齐推”的时刻并不多见。有人说是天意,有人说是运道。我倒觉得,是许多人的沉默、等待、赌命,和偶露锋芒的决心。那些夜晚,有多少摆不平的心,又有多少按捺不下的冲动?问问每个当事人,怕是答案也没个定数。但那天之后,风向是真的变了。
至于结局,人们总是三言两语盖棺定论,却少有人记得,谁在悄悄地举棋,谁又在暗夜里咬着牙关。历史远看云淡风轻,细细想来,每个转身的背后,都是一场没人说破的赌注。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