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现场,洪秀柱一个举动,民进党破防大骂,他们在怕什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4 11:23 1

摘要:镜头一聚焦天安门城楼,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央。没有遮挡,没有回避,洪秀柱站得靠前。就在这一刻,岛内舆论场炸开了锅。绿营的声明接连不断,“违背主流民意”“依法查办”“停发退休金”“追缴奖章”,能想到的威慑手段几乎全用上了。

镜头一聚焦天安门城楼,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央。没有遮挡,没有回避,洪秀柱站得靠前。就在这一刻,岛内舆论场炸开了锅。绿营的声明接连不断,“违背主流民意”“依法查办”“停发退休金”“追缴奖章”,能想到的威慑手段几乎全用上了。

蓝营则忙着划清界限,称“这是个人行程,不代表本党”。可人已经站在那儿了,话也摆在那儿了——“抗战胜利是全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容扭曲。”这句话,把事件从“要不要去”的争吵,拉回到“我们记得什么”的追问。

我看到这场面,第一反应不是谁在争论中赢了,也不是关注哪个武器型号更亮眼,而是觉得叙事权在发生回摆。到底谁有资格讲“抗战”?用什么词来描述?是“终战”还是“抗战”?是“他们的历史”还是“我们的记忆”?

站在城楼上的那一刻,答案不言而喻。绿营再怎么叫嚷,也遮不住一个事实:有人用自己的行动拿回了说话的资格。这个动作的力量,不在于修辞,而在于所处的场域。你去了,就是在场;你在,话就有分量。绿营骂得越狠,越说明他们害怕这一点。

他们怕什么呢?最表层的怕,是怕“共同记忆”重新被点亮。岛内这几年,一直刻意把“抗战”改成“终战”,把“我们”这个代词去掉。词一换,责任就淡化了。可阅兵不是课本上的术语,它是一个强大的记忆载体,有队列、有号令、有仪式,能让一段历史重新鲜活起来。

历史档案不会随着政治风向改变,台籍战士的名录还在,雾社起义的图片还在,抗日团体的活动记录也在。把“共同记忆”拉回到现实场景,岛内那套人为切割的叙事就开始站不住脚了。越是想压制,就越会起到反作用,传播学里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越禁止,越会扩散。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客观规律。

第二层的怕,来自“军事实力的可视化”。这次报道提到了东风 - 61、巨浪 - 3、东风 - 5C这些武器名字。虽然我们没有更多关于参数的公开信息,但这一串名字组合在一起,就足以说明问题:陆基、海基、固液并存,威慑体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形成了一个体系。画面中的阵列、节奏、通信秩序,对外行来说有一种压迫感,对内行来说则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绿营长期营造一种幻象,说对岸“也就那样”,打不得、吓不倒。可当镜头把真实的规模和秩序展现到眼前时,幻象就破灭了。更关键的是,观众的语言也开始变化,弹幕里自然地出现“我们的军队”“我们的祖国”这样的表述。

这种代词的切换,比一百条声明都更有冲击力。身份认同不是靠说服就能形成的,而是被具体的场景唤醒的。你把人逼到屏幕前,结果往往是你想说服的对象没被说服,反而你的目标群众被影响了。

第三层的怕,源自蓝营被动表态的困境。这次蓝营很多人都忙着撇清关系,统一口径说是“个人行程”。这固然能暂时避开风口浪尖,但也等于把“历史担当”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一个政党最大的风险不是犯错,而是在重要事件中缺席。历史叙事的舞台空出来了,很快就会有其他叙事填补进去。

洪秀柱把自己放在了“民族记忆”承接者的位置上,谁都能看出来她是在把握“民族记忆”的符号。蓝营如果一直观望下去,在“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上,声音就会越来越小。政治上是这样,市场上也是如此:失去了主流叙事,就只能被动地在别人的边角料里找话题。

第四层的怕,源于社交媒体的结构特点。你看这次,台媒主播提前到北京准备直播,台企负责人公开分享“人生第一次看祖国阅兵”的感受,网红们也说自己作为中国人,看阅兵会感到骄傲。这些话不是某个宣传部门统一发布的内容,而是大家自发说的。一旦形成了话题场,监管越严格,反弹就越大。

这就是当下的现实:权威媒体不再垄断话语权,普通人也有了内容生产的权利,平台算法还会放大情绪。你喊“依法查办”,大家就截图传播;你喊“停发退休金”,大家就转发扩散。信息流的逻辑就是“矛盾越大,曝光越高”。在这种环境下,强硬的口号往往只会引发失控的反响。

这时候,我们得再看看“那句话”——“抗战胜利是全民族的共同记忆”。这不是一句空话。从历史层面看,它是对“全民族抗战”的认可;从政治层面看,它是对单一政治叙事的否定——把“抗战”改成“终战”,就相当于把责任和担当从自己的叙事中剔除了。你可以为了现实政治玩文字游戏,但别拿历史开玩笑。历史不是用来粉饰的,它是用来承载重量的。承载不了,叙事就会崩塌。

也有人问:这次阅兵有什么军事意义呢?“不是炫耀武力,是展示自卫能力”,我认同宋楚瑜这句话。威慑的本质,是把对手的误判空间压缩到最小,把对方冒险的收益降到最低。对外部世界来说,阅兵是一个信号;对内部社会来说,它是一个稳定器。

把拳头亮出来,不是为了打人,而是让对手知道别轻易犯错,让自己人心里踏实。对岛内观众来说,画面传达的不是抽象的“强军叙事”,而是一种“安全感”。当“安全感”有了具体的形象,“威胁论”的说服力就会减弱。这不是谁在故意带节奏,而是人类心理的共同反应:秩序感本身就能降低焦虑。

现在看看绿营的“法律工具箱”,从罚款、停发退休金到追缴奖章,能想到的手段都列出来了。甚至还放出狠话:指标性人物若不听禁令,将依法查办。至于这些措施能不能落实,我们还不清楚,暂时只能先记录下来。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把这种威慑手段用到极致,副作用会很大。

把公共仪式政治化,推向“点名清算”的地步,不但容易引发对岸更强的政治反制,也会把中间选民推向对立面。法治最大的价值在于界限清晰,而不是无限上纲上线。把“去看一场阅兵”的动机定义为“与主流民意对抗”,从逻辑上根本说不通,在政治上更像是在扣帽子。帽子扣得太快,最后可能会把自己压得抬不起头。

我还留意到,蓝营内部关于“软弱”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人认为不该切割关系,有人则坚持要进行风险管理。从操作层面看,短期避险可以理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长期缺席就是自我放弃。政党既需要选票,也需要有自己的叙事。没有了主流叙事,选票迟早会随着情绪波动而流失。

蓝营在“抗战史”“民族叙事”“两岸文化共同体”这些议题上,本来是有天然优势的。把这些优势利用起来,本来就是回归自身的根基。现在有人把灯打开了,光照在城楼前,也照到了蓝营的脸上。说看不见是假的,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那就是真的有问题了。

这场风波还提醒了我们一个老问题:教育的不对称。一边在讲“全民族抗战”,另一边却在把叙事改成“终战”。年轻人的历史认知被切割,结果就是“谁在战斗”“谁在牺牲”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了共同的答案。

补课不能只靠喊口号,得靠可验证的史料、可触摸的现场、可讲述的家族记忆。阅兵这样的大型仪式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后续还需要更多具体的连接:退伍老兵的口述历史、档案影像的公开、两岸共同的纪念空间等。用这些连接来对冲切割,才是修复历史认知的起点。

来源:高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