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还进行了阅兵。这次活动特别受关注,画面特别震撼,节奏也很紧凑。受阅部队的队列很规范,方队一个接一个地通过,流程非常清晰。现场展示的重点很直观,就是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军力体系、一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还进行了阅兵。这次活动特别受关注,画面特别震撼,节奏也很紧凑。受阅部队的队列很规范,方队一个接一个地通过,流程非常清晰。现场展示的重点很直观,就是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军力体系、一种明确的政策立场,还有向国内外发出的清晰信号。
中方领导人在大会讲话中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这句话配上阅兵的场景,传达出了态度和能力同步的意思,重点突出,层次也很分明。
从装备展示来看,这里面的内容可不止是让大家看个热闹。在陆上装备方面,99A主战坦克是焦点之一。从它的外观就能看出有强化防护的设计,整体状态很稳定,行进的时候姿态特别稳,一点都不摇晃。外界经常拿坦克来比性能,但阅兵更要看它在体系里的位置,比如地面突击力量是不是成建制,是不是能和火力、侦察、通信这些协同配合好。就这一点来说,队列的密度和节奏感,能体现出训练和保障的成熟度。
在空中力量方面,歼 -20S双座型的公开亮相很有代表性。双座布局为信息处理和协同操作留了空间,能适应更复杂的任务。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把它展示出来,就是在强调空中力量的稳定升级和配套能力的完善。在远程威慑方面,东风系列导弹集中出现了,像东风 -61、东风 -5C等型号,海基平台上的巨浪 -3也在其中,形成了陆、海、空基相互支撑的局面。解说提到这些导弹的打击范围能覆盖全球,这是在强化对外界的“信息可见度”,让别人能看得懂、听得清。
在新型作战力量方面,无人装备群、反无人装备、激光与微波等手段都一起出现了,无人艇、无人潜航器和地面无人平台也成建制地展示出来。过去这些大多出现在展台或者小规模演示里,现在集中展示,说明它们已经从“概念”变成了“应用”。在现在这个语境下,这一变化直接会影响未来战场的节奏和成本结构。
很多人担心军事展示会不会给外界留下“强硬”的印象。其实大会讲话中也强调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和阅兵画面并不冲突。强军不是为了去对抗,而是为了让风险降低,减少误判。当基本情况清楚了,边界也就明白了,别人也就不容易误解了。也就是说,把实力展示出来,是为了让对方知道,要是乱来代价会很高;把立场说清楚,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猜测。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就是“有底线,也有诚意”,这比模糊不清要稳得多。
外界的反应中,白宫记者会的那一段很受关注。有记者问北京的阅兵是不是“对美国的挑战”,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回答了五个“不”,还强调他不这么认为,还补充说“中国需要我们”,同时表示和中方的关系很好。把这段回应放在阅兵当天的舆论环境里看,意思很简单,就是不想让外界用“挑战”来定义这件事,也不打算在话语上把事情升级。这样的回应能起到降温的作用,避免把氛围推向对立,说白了就是不接这个“茬”。这对外围舆论的走向,会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岛内的反应也挺热闹的。阅兵前后,绿营放出不鼓励、甚至限制相关人士到大陆观礼的信号,还说要对相关人员采取惩处措施。可与此同时,洪秀柱率团到了北京,公开支持;台湾大学教授苑举正也受邀出席,还对外说“越是有人不敢来,我们越要来”。
这些举动本身就说明,岛内的意见并不统一,一方面是行政上的压制,另一方面是民间和部分政治人物的实际行动。在历史叙事方面,分歧也很明显,有的表述用“终战日”,和“抗战胜利”的说法形成了对照。面对“历史不能被遗忘、不能被扭曲”的声音,这种观感上的反差就更大了。这种对照,外界都看在眼里。
说到台海问题,很多人喜欢问“接下来会怎样”。从这次阅兵展示的信息来看,更值得关注的是节奏和方向。军力展示展示的是整个体系,不是某个单一的点;政策表述讲的是确定性,不是情绪化的东西。统一在大会讲话里被明确提到了,再配上装备的系统展示,释放出的是“目标不变、路径稳定”的信号。这里面没有“时间表”的承诺,也没有夸张的语气,给人的感觉是“可以预期”。对于敏感的议题来说,“可预期”本身就是一种稳定因素。
在观感方面,无人化和反无人系统一起出现,是个很关键的变化。无人装备群能把行动成本降下来,让行动频率提上去;反无人装置能让拦截成本降低,保持更久的防护。攻防两端的成本曲线都在变化,谁能用更低的成本保持更长时间的有效行动,谁就能在消耗对抗中占到便宜。
把这两端都展示出来,就是告诉外界,这不是单向的推进,而是有完整的攻防准备。这样的展示,能降低对方在某一方面“误判自己能轻易得逞”的冲动,简单说就是“能看到实力,能算清成本,别冒险”。
围绕台海,外界更关心的是风险会不会上升。这次的画面和表述,重点都在“降低误判”。统一是明确的目标,但推进是要讲节奏和把握的。对外界来说,清楚的表态比模糊的暗示更可控;对内部来说,稳步推进比情绪化的冲撞更可靠。外界要是期待用外力来改变走向,这种期待会面临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收益。就像前面说的那段回应,避免把“挑战”当成关键词,其实就是在降低风险。对于高度敏感的问题,这种处理方式更容易让局面稳定下来。
从岛内政治层面的一些具体动作也能看出紧张的氛围。限制交流的说法很强硬,但实际效果可能并不好。有人选择去出席观礼,也有人公开表示不接受“吓阻”,这说明舆论并不是一边倒。
越是在这种时候,有人强调“交流”的重要性,有人坚持“对话”的必要性,社会的讨论才有回旋的余地。简单粗暴地给人定性、贴标签,很难压制住信息的传播,更压制不住民意的判断。历史问题要回到事实本身,安全问题要回到成本与收益上。这些话虽然简单,但很实用。
关于外部的态度,特朗普的“五个不”很有代表性。他不想给阅兵贴上“挑战”的标签,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放大对立。他还强调和中方关系“很好”,说“中国需要我们”。这段话的重点不在于“谁需要谁”,而在于“不把话说死”。留有余地、降低温度,既能稳住外围舆论,也能给内部决策留些弹性。
对于台海这样容易被舆论影响的问题,保持这样的语气,能减少误解。很多人希望听到强硬的话,但在实际处理中,“不升级”本身就是一种策略。
从长远来看,这次阅兵传递的核心意思很清楚。军力实现了体系化,新的力量形成了规模,显示出稳定的推进;政策表述很明确,把关键的概念都提出来了,给外界一个明确的预期;统一是目标,但不会喊激烈的口号,强调的是稳步推进;产业和市场是基础,为强军和安全提供支撑;对外不主动挑事,对内稳定信心。这些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稳”的逻辑。稳,不是停下来,而是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前进,减少偏差和干扰。
阅兵不是为了比谁更热闹,而是要让关键的信息能够被“看到”。对外界传递的信息是“别误判”,对岛内传递的信息是“有路径”。把这两点说清楚了,氛围就会稳定。很多争吵其实都是因为看不清、想不明白。把能力展示出来,把立场说清楚,很多误会自然就会减少。对于台海这样敏感的议题来说,这样公开的展示,比在背后猜来猜去要好得多。
简单来说,这次阅兵的要点就是:军力大家能看到,态度大家能听到,目标不会动摇,节奏不会冒进。该交流就交流,没必要起哄去对抗。历史问题要基于历史事实,现实问题要考虑实际情况。话不多,但事情在实实在在地做。这样的方式,才有可能让复杂的局面变得可控。
来源:蔡孟軒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