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上那个被球迷心疼“累到蹲地”的龚翔宇,在2025年世锦赛的赛场上,正用一记干脆利落的斜线扣杀锁定胜局。摘要:看台上的五星红旗翻涌成海,场边的教练组却攥紧了战术板,#热问计划#这已经是她本届世锦赛第4次首发出战,4场下来,她的名字不仅刻在“得分榜”上,更深深烙在中国女排的“生命线”里。
看台上的五星红旗翻涌成海,场边的教练组却攥紧了战术板,#热问计划#这已经是她本届世锦赛第4次首发出战,4场下来,她的名字不仅刻在“得分榜”上,更深深烙在中国女排的“生命线”里。
世锦赛四战,龚翔宇交出了一份让对手胆寒的答卷:43分(92扣37中)、64次一传零失误、17次完美到位。 但比起“得分手”的标签,更让教练组心跳加速的,是她藏在数据里的“双重保险”。
进攻端:稳如“定海针”
92次扣球,37次命中,成功率40.22%,这个数字放在“强力接应”扎堆的欧美球队里或许普通,但放在中国女排的战术体系里,简直是“奢侈品”。 要知道,她每得1分,都要先扛住对手的双人拦网;每扣1球,都要在完成防守起球后立刻启动进攻。 对阵哥伦比亚的关键局,她28扣13中独得15分,硬生生把比分从18:20逆转到25:22。 赛后对手主帅直言:“她的进攻像‘弹簧’,压不垮。 ”
一传防守:全队的“呼吸机”
更夸张的是她的一传数据:64次接发,零失误,17次完美到位。 这是什么概念? 排球比赛中,一传到位率每提升5%,全队进攻效率能涨8%。 龚翔宇的17次完美到位,相当于给二传丁霞递了17张“直通牌”,让中国女排的快攻、背飞、交叉球有了稳定的“起跳点”。 对阵多米尼加的焦灼局,对手6次发球找她,她全部用垫调送到网前,助李盈莹打出3记“超手进攻”。 “有她在后排,我们前排敢打敢拼。 ”队长袁心玥赛后坦言。
很多人说龚翔宇“天生适合接应”,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位置的“保障属性”,几乎是中国女排的“战术命门”。
现代排球的“东西分化”:欧美强队的接应多是“进攻核心”(比如意大利的恩瓦卡洛,一传到位率不到50%,但进攻得分率超45%),而亚洲球队(尤其中国)的接应必须是“全能保姆”既要接一传、防反,又要补进攻。 龚翔宇是近10年来,唯一能把这两项任务都做到“世界级”的中国接应。
她的“不可替代性”,藏在对比里:
看看本届世锦赛其他球队的接应数据:土耳其巴拉丁一传失误率7%,日本古贺纱理那进攻成功率38%,而龚翔宇,一传零失误、进攻成功率40.22%。 更扎心的是,中国女排近年试过的“强力接应”路线(比如引进外援),最终都因一传崩盘告终。“没有龚翔宇,我们的快攻体系至少垮30%。 ”前国手李珊在直播中直言。
但所有美好,都挡不住时间的脚步。
龚翔宇今年28岁,刚好是排球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体能、技术、经验达到平衡。 但教练组的心病是:洛杉矶奥运会时,她将31岁。 排球运动员的巅峰期通常只有5-7年,31岁的她,能否保持现在的状态? 更现实的问题是:中国女排,有能接她班的“保障接应”吗?
翻遍国内青年队的名单,U21国青的接应位置,清一色是“进攻型”:浙江的陈曦悦扣球势大力沉,但一传到位率仅32%;福建的郑益昕身体灵活,却因身高限制难以扛起一传重任。 国际上,日本女排的“保障接应”培养周期长达8年(从16岁开始专练一传+防守),而中国女排的青训体系,至今没有“保障接应”的专项培养计划。 “我们太急着要‘能打能得分’的接应,却忘了‘能接能防’才是这个位置的根基。 ”排球评论员洪钢叹息道。
面对这个问题,中国女排新帅赵勇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从本届世锦赛的排兵布阵里,已经能看出他的“小心思”:短期:给龚翔宇“减负”:对阵法国时,教练组刻意减少她的进攻回合,增加一传比重这不是“浪费她的进攻能力”,而是通过针对性训练,强化她的一传肌肉记忆,延长巅峰期。
长期:“造星计划”启动:据内部人士透露,女排青训已悄然调整方向,新一批14岁以下的小队员中,至少有3人被列为“保障接应”重点培养对象。 她们的训练课表里,一传练习占比从30%提升到50%,防守垫球每天要多练2小时。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下一个龚翔宇’,而是‘更适应未来’的保障接应。”青训教练组组长如是说。
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奇兵”,到2021年东京的“铁人”,再到2025年世锦赛的“定盘星”,龚翔宇的每一次成长,都刻着中国女排的“生存智慧”。 她不是最耀眼的得分王,却是全队最离不开的“隐形支柱”。但我们更该思考的是:当她31岁时,谁能在后排稳稳接起对手的发球? 谁能在网前扛起进攻大旗?
或许答案不在数据里,而在那些14岁的小队员身上,在她们的护膝里,在她们的汗水里,在她们每天多练的那2小时一传里。毕竟,中国女排的未来,从来不是靠某个人“撑”出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龚翔宇们”“拼”出来的。今日互动:你觉得谁能成为下一个“保障接应”?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游戏战神